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及管控措施研究

作者
作者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信用低等原因导致其融资困难。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的新业务,其在授信等环节不同于传统业务,产生特有的风险,把握失控会使银行逾期收益受到损失,把握得当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收益。本文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入手,分析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如何对风险定量分析,做好风险防控。

关键词: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 风险管控

目前全球经济竞争模式转变为供应链竞争,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产品分工趋细,改变了传统单个企业分工生产的组织体系,新的生产组织体系包括核心企业主导上下游企业,微观企业竞争转向核心企业主导供应链竞争,企业联盟成为主导管理模式,竞争的关键是实现链条生产交易成本最小化。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商业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已有多年历史,目前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大多仅认识到此业务对银行效益的提高作用,使国内商业银行对供应链核心企业进行更大授信,如果企业利用 10 家银行进行类似授信,将核心企业信用扩大,商业银行能否应对信用增长风险?信息采集与共享发展不完善,银行如何应对信用风险?本文结合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中的问题,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进行研究。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制造业生产率得到大幅提高,为使产品成本降低,管理者开始从企业内部生产转移到生命周期供应链系统,逐渐演变为供应链,目前对供应链定义有不同理解。供应链主要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量资金流控制,从生产到销售过程,将供应商,分销商到用户连成功能网链结构。链条包括顾客、批发商、零部件供应商等经济活动主体。供应链管理是集成管理思想,是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获得企业竞争优势[1]。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与核心企业联系并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的融资模式,供应链中竞争力强的企业为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凭借强势地位在交货期限等交易条件对处于劣势地位的企业提出苛刻条件,下游企业信用度低,难以达到商业银行融资门槛,导致资金链紧张。供应链金融特点是寻找供应链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为供应链劣势地位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将银行信用与采购等行为相结合,提高企业的商业信用。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银行资金提供给小企业可以促进上游供应商增强接收订单能力,激活供应链运转,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深圳发展银行是国内首家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供应链中核心企业是 1+N 模式中的 1。2005 年深发银行提出面向贸易融资,发展供应金融服务业务。随着外资银行在华开展业务,传统贸易融资渐长,银行加入供应链金融市场竞争。各大商业银行随即推出供应链金融相关业务,中行在 2007 年推出融货达、融信达等产品,交行针对经销商推出保兑仓、动产质押,针对终端用户提供法人按揭、应收租金保理等业务。建行推出订单融资、仓单融资、法人账户透支等。推出数十种供应链金融产品,推出的供应链融资根据担保模式分为应收账模式、预付账模式。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

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是指银行对企业融资中,金融产品收益与预期发生偏差遭受的风险损失。很多风险因素影响供应链金融的运作,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操作风险。

国家改变经济政策对供应链产生重大影响,如筹投资等管理增加了供应链经营风险。国家通过出台政策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企业投资者加大产业投资,一些产业被限制,产业供应链企业投资面临风险,国家法律修订等具有不确定性。我国实施《物权法》对动产担保做出制度安排,其对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重大意义,在商业银行业务中面临较大法律风险。企业信用缺失表现为融资信用不足,很多企业信用意识淡薄,影响了企业信用形象。由于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导致企业偿还能力变化,使得信用风险增大[2]。

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为客户供应链提供多元化服务,商业银行要根据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融资企业不同管理部门关注重点不同。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和融资企业资金管理部门希望保证资金安全,要求银行提供灵活服务,但这样会加大银行业务操作风险。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通过物流封闭控制,但会使银行风险管理链条增加,导致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原因包括人为因素、外部事件因素。

我国供应链发展不完善,处于供应链节点的企业独立经营管理,供应链是未签订协议的企业联盟,随着供应链规模扩大,供应链发生错误信息几率增多,信息传递延误使得上下游企业沟通不充分,双方生产产品等方面理解不同产生风险,为商业银行传递信息出现偏差,影响银行方面判断。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分散、风险规避、风险补偿等。可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提出控制策略。传统金融服务是针对市场原料生产者等独立企业,风险控制是针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属于基于财务报表的单体授信。供应链金融业务从供应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银行信用风险控制对企业风险管理转变为供应链风险管理,银行对传统金融服务信用评级不适用于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建立相适应的信用评价体系。

供应链融资是专业性强的业务,对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等业务环节要求较高。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成立了贸易融资部等部门负责供应链金融业务事宜,但大多数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管理为传统管理体制,业务管理、风险管理等业务流程分属部门管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设计可从产品设计、结算等环节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要签订协议,银行要检查协议文本是否存在瑕疵,使用文本采用是持续的过程,如国家法律等做出调整、旧的文本出现滞后使得合同条款不适应新的法律,贷款人条款合同免除责任条款应予以说明,应通过要求融资方签字等措施表现银行告知。检查产品设计是否存在缺陷,供应链业务在业务创新及产品设计上模仿国外商业银行,缺少特色,存在产品设计与金融环境等脱钩,银行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通过梳理流程,加强业务流程监控管理[3]。

供应链金融服务中信息流是重要因素,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是保证信息畅通的基本条件。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平台可与物流企业等联系,实时获取物流信息,银行可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实施贷后管理,目前,商业银行供应链信息技术平台构建存在一些不足。供应链金融业务服务对象是供应链,要想控制信息传递风险,信息数据集成非常重要。通过将各地分行信息汇总,形成行业性网状信息,可开发供应链金融管理系统,了解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面对大量中小企业客户,银行对其授信业务预警十分重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应以集中管理为思路,实现供应链金融风险监控,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要从宏微观层面进行。选取合理的风险因子,准确识别风险信号,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分析供应链存在的风险,运用各种方法分析供应链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供应链行业发展前景,列举风险发生预警信号,如操作风险预警信号,多方收集数据指示,收集与供应链金融贷款安全相关的指标。

四、结语

本文研究探讨了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问题,给出风险定量分析方法,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中小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但供应链业务具有风险成为业务发展的瓶颈。定量计算风险是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持续发展的途径,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健全供应链业务发展适应的信用评价体系、完善操作流程设计、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等。

参考文献:

[1]李凌茜.大数据视角下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J].全国流通经济,2019(26):157-158.

[2]勾鹤洁.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19(23):145-146.

[3]李隋佳.农业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J].广东蚕业,2019,53(07):67+69.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分行


作者 查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