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控及发展

作者
作者

【摘要】近年来,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各家银行根据中小企业客户资产少、承贷能力弱的特点,开发了许多供应链融资产品。本文从当前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两方面,对当前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和机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 风险控制 金融创新 发展

近年来,随着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扶持力度的加强,针对中小企业经营及融资特点进行了许多金融创新,可谓百花齐放,形成了不少的自主品牌,如招行的「速易贷」、民生银行的「商贷通」、兴业银行的「金芝麻」、哈尔滨银行的「干道嘉」等。发展中小企业,在拓展和培养客户、改善信贷结构、提高综合定价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业务拓展中,所有对公资产信贷人员国内企业信用状况有所改善,但仍有不少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管理不规范的短板仍显突出。

如何在现有信用环境和现有信贷政策下,发展中小企业,寻求更多的业务机会,实现银企共赢,个人觉得发展供应链金融是不错的选择。供应链金融通过将核心企业与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结合企业自身资产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融资、担保、结算、账户管理等服务,最终实现企业增信盘活资产,而银行则顺利实现各项金融服务。

由于供应链金融改变了过去银行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而是围绕某一核心企业,对上至原材料采购、配件供应,下至流通、销售这一整条供应链链条进行疏理,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 N 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因此,服务能否实现价值增值,能否提高银行资本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能否有效降低由于企业经营不规范、信用缺失而可能产生的风险,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在于核心价值客户的选择。

首先应优选行业,明确支持方向。结合国家经济政策和重庆产业发展方向,寻找市场化程度高,竞争充分,产业链完整的行业介入。按照重庆打造电子信息、重化工、汽摩、成套装备制造等在西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中西部最大的重化工基地,以及重点发展物流、金融、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成长思路,招商银行重庆金科支行决策层应商请总行及各方专家,结合本行信贷政策、信贷文化和资产规模,对行业进行整体评价,选择一批适合本行支持的行业,作为未来几年重点努力和发展的方向。

其次,行业中优选企业,寻找和培养核心价值客户。这部分企业由于经营效益显着,长期处于优势地位,话语权较强,沟通及合作意识不强,新晋银行不容易渗透,因此,客户的价值认同显得极为重要,一旦确定,利用招行品牌优势及招行人做业务的闯劲、扭劲,从上至下进行攻关,扩大合作深度和内涵,如通过加大信贷投入的方式,增强对企业的话语权,避免成为可有可无的边缘银行。但要实现此点,必须要得到分行,甚至总行相关领导的支持,从规模、条件等方面予以倾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下一步摸清企业整个链条运转,以及链条上 N 家企业的大小、经营特点、紧密程度等情况,为后续业务的开展,和企业的协调、配合等方面做好铺垫。

第三、厘清脉络,精准营销,培养一批健康稳定和成长性的中小客户。目前银行产品大同小异,根据客户需求,设计适用的产品更考验银行人员的智慧和专业性。在收益、风险基本匹配的前提下,针对每家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结算及管理者素质等特点,量身定做授信方案,并通过抵押、担保、应收账款质押等风险缓释措施来综合确定定价水平。由于招商银行重庆金科支行掌握了核心客户,因此可以对上游或下游企业订单或销货凭证的真实性进行验证,从而评价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决定本行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并顺利解决流程控制类授信方案对「1」的要求。

第四、完善制度,优化流程,配备人员,保驾护航。随着供应链金融的迅勐发展,应收、预付、存货类等流程控制类融资业务越来越多,招行总行对此也下发了制度和操作办法。从近期情况看,以上业务上报较多,支行续做的愿望也比较强烈,分行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对操作流程进行了疏理,但仍存在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形成批量化、规模化的业务特点。这些体现在单位成本消耗较高,贷后管理难度较大,收益不明显的情况。如何在现有人员配备、专业知识水平下,发展壮大供应链金融,笔者认为必须从分行层面加以引导,明确介入方向,形成合力,主攻几个行业,做精做大,将有限的资源放在适合的行业,才能增加投入产出效益。

第五、注重贷后,关注核心企业发展和供应链企业的变化情况,防止因道德缺失而引发的操作风险。由于供应链金融依赖于核心企业的良性发展和信用,因此,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方案,大多以核心企业为基础,实际上是将核心企业的融资能力转化为链条上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并根据紧密程度适当的提升该类企业的信用等级,在这个链条关系中,「1」和「N」是信用捆绑关系,一旦核心企业经营和信用出现风险隐患,必将漫延至整个链条,从而影响供应链金融的安全性。在此情况下,银行定期对核心企业进行评估就显得极为重要,如将每年的信用评级作为评定企业信用风险等级是否出现异常的重要一环予以固化和常态化。

当然,供应链金融作为银行近年来进行的一项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因实力较小,抗风险能力差、抵押担保方式较弱而带来的融资难等问题,支持和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优质企业,并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控制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仍值得所有对公从业人员共同关注。

作者简介:熊丽娟(1982-),女,重庆人,本科,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 熊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