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发展动向与问题探讨

作者
作者

货币与商品经济一脉相承,不同形式的货币,与相应的社会生产相适应。以数字网络技术为载体,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能网络,催生数字货币的转型与发展。智能终端、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产业的快速崛起,各类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虚拟货币应运而生。如 Q 币、U 币等等。尽管这些虚拟货币并非科学意义上的电子货币,但却具有单向支付能力,且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法定货币完成兑换或回购。数字货币,是以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手段,将密码学理论与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相关联,实现货币与数字技术的有效整合形式。数字货币是一连串经过加密的含有关键信息的字符串。据相关组织统计,截至 2019 年末,全球发行的各类数字货币达到 3000 多种,比特币市值最大,约占全球数字货币的 60% 以上。本文着重围绕数字货币,就其发展动向、存在问题展开梳理,提出完善建议。

一、数字货币发展现状

据相关组织统计,全球范围内,数字货币总市值突破 1 万亿美元。数字货币的快速发展,其现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发行主体多,法定数字货币亟待明确

从全球数字货币的发行来看,多以私人数字货币为主,依托企业信用,或者未有明确发行主体。私人数字货币起步早,如比特币。Tether 公司于 2014 年推出泰达币,以 1:1 与美元锚定。一些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推出数字货币。如 Facebook 于 2019 年向用户启动数字货币项目。数字货币因发行主体的多元性,使其存在更多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在监管上存在难度。对于一些国家通过央行来发行法定数字货币,从法律上给予认定和保护。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英格兰银行、瑞典央行,加拿大中央银行等纷纷着手启动法定数字货币项目。中国人民银行于 2014 年成立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小组。中国采用「央行—商业银行」双层架构模式,由央行发行并负责监测,各商业银行向央行申请数字货币,应用到流通领域,来确保法定数字货币的稳定性。

(二)服务范围更大,跨境支付成趋向

数字货币的快速发展,与其经济全球化趋向相适应。从全球数字货币应用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商户选择数字货币。以比特币为例,全球比特币 ATM 机突破 5000 台;支持达世币的全球商家突破 4000 家。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应用,各国多遵循「先支付工具,后政策工具」思路,通过技术手段来赋予法定数字货币在支付领域的应用功能,再探索如何提升法定数字货币的有效措施。如新加坡在法定数字货币探索中,引入分布式账本技术来解决队列处理、交易隐私保护问题。近年来,我国在法定数字货币领域,重心聚焦于支付环节。如在银行间支付清算环节,法定数字货币具有更优的支付功能。从数字货币应用方向来看,随着经济贸易国际化趋势的发展,跨境支付成为主要趋向。传统货币在跨境支付中,耗时长、成本高。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利用区块链平台来实现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如 Ripple(瑞波币)在跨境外汇转账业务中,能够大大节省交易确认时间。2019 年,加拿大央行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通过区块链技术,利用杂凑时间锁合约模式,完成法定数字货币跨境支付,无需中间人介入。

(三)交易平台更多样,带来监管难题

从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中,对数字货币的交易是明令禁止的。2017 年,由央行下发《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对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严令禁止。但从全球来看,很多国家在数字货币交易、流转领域,并未禁止,一些大型交易平台不断涌现。如火币、Bitfinex、YoBit、Cryptopia、BTCC 等。以 Cryptopia 为例,在全球范围内,该交易所交易的数量最大,YoBit 上币数量达 656 个,最全球上币数量最多的交易所。另外,从交易规模来看,前 20 名交易所的交易量约占全球 90% 的份额。从现有多平台交易所的运行状态来看,为了确保用户财产安全,也为了保证交易过程的稳定、可靠,一些国家着手颁布数字货币交易牌照,以提升数字货币交易合规性。从美国对数字货币交易的监管实践来看,保持严格管控态度,要求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必须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日本出台《资金结算法(修正案)》,规定只有在日本财政部注册并获批的交易所,才能开展数字货币兑换业务,日本金融厅负责对交易活动进行审查,对各项系统风险进行监管。再如韩国,也着手完善数字货币交易监管体系,优化数字货币交易运营模式,如对数字货币交易活动实施征税等。

二、数字货币面临问题

从全球现状来看,数字货币还处于起步期,很多技术、措施、监管体系不完善,对数字货币的延续性、稳定性、安全性等依然存在不信任难题。以比特币为例,有学者指出比特币存在实际交易量被夸大、技术拓展性不足、甚至存在欺诈等问题。综观当前数字货币,其问题主要集中三方面:

(一)去中心化架构导致效率低,制约规模化应用

数字货币本身是基于信息化技术手段,但其去中心化架构,导致应用规模受限。具体而言,区块链技术不成熟,当交易规模变大时,所用时长更长,影响吞吐量。以比特币为例,每一区块约为 1MB,每 10 分钟产生一个区块,每秒能处理 7 笔交易。与 VISA、支付宝、银行同业结算相比,其速度和效率是很低的。据统计,目前企业所支付的比特币约 24 亿美元,为了提升交易效率,也衍生了公共链、联盟链、私有链等不同模式。从应用效率来看,公共链模式面向所有公众,但能耗高、运行效率低;私有链将「网络写入」权限由某一中心化组织来全权管控,借助于「去中心化」方式,来提升运行效率;联盟链方式以多个机构共同参与管理区块链,其速度介于私有链与公共链之间。有组织对比特币能耗进行统计发现,比特币每年耗电量约 42-54 太瓦时,成本高、耗电量大。

(二)缺乏共识机制,交易面临信任危机

在数字货币运营中,「去中心化」是主要形式。该模式能够克服传统集中式记账的局限,确保其可回溯性。但对于公共链中的记录,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录保存者,可能会出现恶意节点,或者意见不统一问题。缺乏有效的共识机制,制约数字货币的高效、稳定运行。从区块链技术来看,因技术本身的不稳定性,导致其潜在风险较大,由此滋生的信任危机,加剧数字货币在运营中存在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2016 年,因黑客攻击以太坊参与的 The DAO 项目,导致损伤超 6000 万美金。以太坊团队通过「回滚」技术方式,尽管追回了部分被黑客盗取的资金,但却违背了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的精神,最终让以太坊分化为「以太坊」与「以太坊经典」两种数字货币。2017 年,比特币因对增强可扩展性未达成共识,被分化为「比特币」与「比特币现金」两种数字货币。有学者认为,对于数字货币所依赖的区块链技术,本身具有「双刃剑」特征:一方面,消除集中式记录保存的转换成本,让用户受益;另一方面,因协调不畅可能导致数字货币分裂。

(三)私人数字货币缺乏信用基础,影响稳定性

从数字货币的快速发展中,其主体的多元性使得数字货币面临更多的信用危机。数字货币要作为一种信用货币来使用非法定数字货币莫属,它本身体现了国家信用,并通过法律形式,对法定数字货币的供给进行监督与管理,来确保其价值稳定性。但对于很多私人数字货币,对其货币属性,学界和业界多存在争议。以比特币为例,有学者认为,比特币兼具商品货币、法币两种属性,其初衷在于完成交换媒介功能;也有学者认为,比特币的私人性,缺乏足够的信用基础。私人数字货币,在面对公众利益领域,无法获得一致同意规则,甚至有学者认为,私人数字货币属于投机性商品,而非货币。对照比特币的价格波动,2017 年总市值约为 300 亿美元,2018 年飙升至 8000 亿美元,之后又降至 2000 亿美元。短期内大幅度波动,其潜在风险更难以有效防控。另外,比特币在使用中存在非法活动,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三、对数字货币的未来展望

货币形态的演进,与社会、经济关系紧密。从数字货币的出现到快速应用,与当前经济数字化转型社会也是契合的。综观国际货币市场,数字货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各国相关机构要充分重视数字货币的研发,并通过构建金融监管体系,来提升数字货币的管理与运行质量,助力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

(一)做好技术创新,为数字货币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数字货币的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创新。2019 年,谷歌实现「量子霸权」,并开发了与之相关的处理器「Sycamore」,引发国际社会对密码学系统的破解威胁。从数字货币研发进程来看,对量子技术的担忧,一些学者建议完善量子加密技术,通过加密手段来确保资金安全。事实上,对于数字货币本身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数字货币的开发与应用,本身就是基于技术创新来完成。新的技术,迫切需要新的加密手段来完善数字货币支撑系统。因此,从发展数字货币目标来看,要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在现代智能领域,要加快对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占据和把控创新制高点。同时,5G 作为未来信息化社会的趋势,还要通过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来拓展产业前景。数字货币的创新,要求新技术的不断变革,特别是将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展开交叉运用,促进深度融合。另外,需要强调的是,针对现有的私人数字货币的发展,其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鉴于此,政府要出台相关规范或措施,对数字货币进行法制化管理。建议以法律形式明确法定数字货币,做好法定数字货币的市场管理与监督工作。积极引领更多的科技企业参与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通过技术路线,提升法定数字货币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综合效益。

(二)拓展应用场景,推进数字货币普惠性发展

从数字货币的运行中,缺乏应用场景是核心难题。数字货币应用场景的建设,关键在于依托技术创新,搭建适宜数字货币运行的良好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的构建,涵盖诸多产业、领域的全面建设。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参与数字货币金融生态的完善。建议政府能够积极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协同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企业、消费者等参与主体,将数字货币运行环境进行提升。如从基础设施建设、终端服务、软件技术开发等方面,协调好数字货币与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重视数字货币运行模式的完善。从数字货币运行条件来看,互联网是最基本载体,立足互联网平台,整合相关技术、人才、数据资源,特别是充分发挥互联网企业在第三方支付等领域的优势,共同营造数字货币金融生态。另外,科技型企业作为数字货币建设的基本力量,也要积极推动数字货币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普惠性数字货币服务领域,要通过健全数字货币服务体系,构筑多类型的数字货币应用场景。建议布局「区块链 + 供应链」金融体系,立足当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风控难、监管难问题,通过新型技术手段,来搭建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降低融资成本,化解数字货币服务中小企业的各种难题。互联网金融点融网与富士康集团,合作建立「Chained Finance」区块链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强强联合方式,为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服务。据了解,该平台可以满足富士康集团各中小供应链企业的融资成本,由传统融资模式的 25%,下降至 10%,成本效益显着。另外,针对未来数字货币的发展趋向,还要重视对教育、医疗等民生产业应用场景的搭建,特别是结合偏远地区、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为老百姓提供安全、低廉、便捷、高效的新型金融服务。

(三)加强数字货币监管,提升安全防控水平

数字货币有其自身特点,考虑到现有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不完善,数字货币在发行、流通、结算等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传统金融货币相比,数字货币是新型金融形式,必须要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确保数字货币健康、稳定发展,发挥数字货币的金融优势。当下,以区块链等技术为核心的安全防控手段,在推进数字货币规范运行中,还存在一定风险因素。对数字货币进行全面监督和监控,密切跟踪其技术发展动态,特别是对于数字货币的研发、运营管理,要重视行业规范、行业法规的建设。参照英国、新加坡的经验,引入「监管沙盒」技术,对数字货币整个运行过程进行有效防控。美国通过建立数字货币业务规范框架体系,对数字货币市场准入、数字货币资金转移、反洗钱,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通过制度化文件来进行规范和监督。从国外对数字货币的安全防控措施中,我国也要重视新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特别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还要立足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和探索符合国情的数字货币监管体系和模式。如尝试建立以信用人格化为基本的数字货币监测体系,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安全监管智能化水平。另外,重视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对数字货币运行、管理做好有效的预警和防控管理。

(四)重视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开放的数字货币金融环境

数字货币作为未来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在推进数字货币发展中,一方面,政府要协同相关部门、机构、企业、个人,对整个数字货币的运行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如引入「去中心化」管理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强化交易双方的透明性、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风险等。另一方面,政府还要站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积极与欧盟、美日等国展开国际合作,共同构建数字货币跨境交易网络平台。另外,从防范金融风险上,对数字货币的监管要放在重要地位,特别是通过构建国际间协同监管体系,促进多国间、多边间金融监管深度合作,共同维护数字金融平稳、可靠、有序发展。

四、结语

数字货币是信息化时代下以科技为支撑的货币形式,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货币相比,数字货币以密码学、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为基础,融入了发行方、发行金额、流通要求、时间约束等关键信息的字符串。数字货币具有交易效率高、难篡改优势,但其去中心化架构,造成与传统货币支付系统匹配难、推广成本较高难题。事实上,数字货币代表了未来货币形式的发展趋势,各国要正视数字货币,积极行动,来完善数字货币的健康发展体系。总体来看,数字货币种类多,法定数字货币亟待明确;应用领域日趋拓展,跨境支付成主流;交易平台加速分化,合规交易监管成为重点。

作者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 何潇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