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金融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优化路径选择

作者
【摘要】资金“洼地效应”的形成以及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因此,应该采取切实措施,不断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本文以维西县为例,分析了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县域 金融生态 优化路径
一、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经济学辞典中很难找到类似术语。该概念由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4年“经济学50人论坛”上较早提出并第一次重点从法律层面科学、深刻、系统阐述了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把金融看作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那么,金融生态就是由金融子系统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系统所组成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与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通常讲的金融生态环境就是指金融机构所处的微观层面的外部金融环境,包括与金融机构实现利益和规避风险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客户企业改革、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作为金融生态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表述为在某一个特定县域内,具有特定的县域特点和特征的金融生态环境,从广义上讲,是指影响县域金融业生存和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各种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面;从狭义上讲,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该县域内的中介服务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法律制度、会计与审计原则、企业改革的进展以及银政企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指该县域内的宏观经济环境、资金融通环境、信用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方面。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县域内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其生存环境和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竞争和合作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是金融生态环境概念的地区化、具体化、特殊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维西县金融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信贷投入总量相对不足,有效信贷投入增速偏低
一是因新型工业化发展才起步、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全县信贷投放风险较大,银行投入积极性不高。截止2011年8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31604万元,贷款余额为91623万元,存贷比为45.01%,贷款总量占全州的比重仅9.47%。调查的农户和企业中,有68.2%的企业反映资金紧张,63.5%的农户反映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调查表明,资金矛盾主要集中在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等领域。二是全县多数是小企业,没有抵押资产;农民及合作组织拥有的耕地、山林和住宅等,由于缺乏流轉市场难以成为抵押物。调查表明,贷款未满足的农户和企业中,分别有68.8%的农户和62.3%企业认为缺乏担保抵押是最主要的原因。
(二)金融生态软环境建设不足,社会整体认知不够
由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新课题,社会对其重要性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体制环境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在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银、政、企三者互信共赢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体制性障碍;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协调困难,科技、教育等社会资源难以整合,缺乏共享协作的平台和机制。另外,有些责任部门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金融部门的事,参与意识不强,或拘泥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说的多,做的少。一些金融机构没有真正意识到金融生态环境与银行的效益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等、靠、怕思想,信贷业务严重“瘸腿”,扮演资金的“抽水机”角色。
(三)执法环境与金融业良性发展的要求存有差距
在经济发展、就业压力的影响下,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不足,容易导致政府对金融业不适当的直接或间接的行政干预,从而影响银行贷款质量。一些企业、个人信用意识淡薄,恶意欠息和逃债,给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带来风险。司法部门执法效率低,成本高,效果不理想,金融机构债权得不到切实有效维护。致力于服务县域地区,尤其是县城以下地区的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机构也无法全面而又有效地担负起支持全县经济发展的能力。
(四)金融组织体系难以适应县域经济发展新要求,金融服务不充分
一是工行、建行从维西县撤离后,全县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银行机构和网点匮乏,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绝大多数乡镇基本是农信社“独木撑天”。二是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中政策性金融偏弱,与县域融资中弱质性主体多、政策性融资需求大的特征不相适应。调查显示,百姓最希望多提供些政策性贷款或政策优惠。三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足。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组织在云南才刚起步,在维西这样的偏远地区发展尚需时日。
三、维西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路径选择
(一)将创建“金融生态县”纳入地方政府规划,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金融生态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金融服务水平等。应成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实行“政府组织、人民银行牵头、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组织机制。结合地方实际,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宏观环境下通盘考虑,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制定出系统可行的规划和阶段性的具体目标,建设金融生态县。金融生态县是衡量一个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政府主导、银行推动,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列出时间表,力争期限内达到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标准。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推动企业诚信度的培育、信用村镇的创建、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债权的维护等,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优化金融执法环境,构建诚信宣传长效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执法环境,提高执法效率,彻底消除行政对法律的干预,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要加大对涉及金融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对贷款欺诈行为和恶意逃债、赖债行为要运用法律手段予以严厉制裁。加大对金融债权司法保护力度,改善金融司法环境,为金融发展保驾护航。帮助清收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尽最大努力减少银行资金损失,为县域金融发展增加后劲。二是要把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作为金融生态的重要内容,把诚信观念作为树立维西形象,塑造维西品牌,提高维西文化品位的重要举措,培养全县公民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挥新闻传媒的作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宣传金融法规政策,普及现代金融基础知识。提高支持金融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县征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诚信水平明显提高,金融债权得到有效维护,金融资产质量不断优化,金融创新有力推进,金融服务明显改善,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三)努力疏通信贷投放渠道,促进有效信贷投入
一是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加强对全县经济金融运行、物价走势、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分析,通过金融形势分析,风险提示,信贷指导意见等多种方式,及时向金融机构传导每个时期的信贷支持重点,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数量和方向,实现对信贷投放的控制和调节。及时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农行要进行制度改革。适当扩大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将一定额度贷款权下放至县一级支行,以缩短审批时间;要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体制、政策和程序。使更多中小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贷款支持。三是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同时,应不遗余力地支持工商企业发展、重要项目建设。积极参与,及时掌握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的现状、特点、信贷需求特征,按照有关信贷政策、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要求,适时增加有效信贷投入。结合实际,根据企业的具体状况,制定简洁高效的贷款管理程序和办法。四是积极搭建银政企交流平台,加强银政企沟通协作,实现银政企互惠共赢。加强银企合作,坚持银企信息互通制度,金融机构随时全面掌握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和信用信息以及企业生产、销售、资金营运状况,企业全面了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信贷支持重点。
(四)助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拓宽金融覆盖面
“十二五”规划蓝图给农村金融带来了发展机遇,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可能进一步降低,为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敞开绿灯。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创造条件,积极支持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大全县经济的融资渠道,如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着力解决金融机构在农村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拓宽金融覆盖面。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金融时报,2004,12.07
[2]李兴荣,张连刚.浅谈我国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问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
[3]王晓毅.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06(8)
[4]马俊昀.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角色定位:陵县案例.金融发展研究.2009(8)
[5]向明贵.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应坚持以地方政府主导.金融经济.2010(10)
作者简介:沈鹏飞,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和志刚,中国人民银行维西县支行行长;李卫华,中国人民银行维西县支行副行长。
作者 沈鹏飞 和志刚 李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