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县域金融生态现状及优化方案



【摘要】金融生态建设在推动县域经济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云南县域金融生态有所改善,但是横向比较发现,当前金融转型背景下云南县域金融生态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应从培育中小型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完善信用环境三方面进一步采取优化措施。
【关键词】县域金融生态 合作金融机构 信用环境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动县域经济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始终是提高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金融改革深度、广度及速度的不断推进,县域金融生态进一步改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有较大增强。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县域金融生态建设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尤其是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传统农业效率低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其县域金融市场环境欠佳,因此对于目前分析云南省县域金融生态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优化方案,对于助推桥头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云南省县域金融生态现状所反映出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基础薄弱
实体经济是金融主体的服务对象和生存空间,经济基础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受地理、历史等客观因素及管理机制、人员意识等主观因素影响,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表现为以下一些问题,势必影响到金融发展的速度与效率。
第一,地区生产总值低。2011 年云南省县域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56 亿元,仅为江苏的 10.5%、山东的 13.4%、全国的 66%。云南 10 个县的经济总量才相当于江苏省 1 个县。2011 年,入围全国百强县最多的 5 个省依次是:江苏 29 个,山东 26 个,浙江 24 个,辽宁 10 个,福建 8 个,云南省至今没有一个。江苏省入围 2011 年全国百强县的 29 个县,平均生产总值达 612.24 亿元,云南省 GDP 最高的五华区为 608.1 亿元,最低的贡山县仅为 3.9 亿元。
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偏低。2011 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977 元,云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4722 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 13.9%。而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昆山市为 20212 元;最低的灌南县也达到了 7451 元。云南 129 个县(市、区)中 85 个县被纳入国家重点扶持范围,全省共 1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位居全国第三,深度贫困人口 160.2 万。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全省 129 个县(市、区)中尚有 6 个未通高等级公路,铁路系统、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滞后。
第四,县级财政保障能力较弱。2010 年云南省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 4 亿元的县只有 32 个,仍有 25 个县低于 1 亿元,41 个县的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低于 500 元,多数县级财政难以摆脱吃财政的境况;2011 年云南省县域经济体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高的达到 25.42 亿元,而最低的仅有 0.26 亿元,高低相差近百倍。目前全省仍有 110 多个县靠省级财政补贴保证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与此同时,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所需资金较大,预算支出增长持续超过收入增长。县乡政府需要承担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行政管理等诸多责任,加之县乡财政缺乏主体税源,刚性支出压力如人员经费逐年增大,导致财政赤字越累越大,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甚至一些债务需要靠拖欠当地商业性金融机构贷款解决,债务金融化严重,无疑增加县域银行金融系统风险。
(二)县域金融机构配置不足
目前云南省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涉农银行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虽然农村金融机构的结构基本呈现了多层次的特征,金融机构的数量也有了长足的增长,但是,就全国范围横向比较发现,云南省 15 个州(市)的 1213 个乡镇中,县域金融服务机构仍然网点少、布局散,仍有 100 多个乡镇存在金融服务空白。以村镇银行为例,按照云南银监局规划,到 2011 年末,村镇银行将覆盖云南省全境 129 个县(区、市)。事实上截至 2011 年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 726 家,云南省仅筹建了 10 家村镇银行,云南省村镇银行数量在全国村镇银行数量中的占比不到 2%。来自 2011 年全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云南省与同属西部地区除西藏以外的其他 10 省市关于农村合作机构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关数据的统计显示(见表 1 和表 2)其营业网点与法人机构数量上仍有提升的空间,其中农村合作机构包含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机构。2012 年以来,上海农商行外、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浙江稠州银行以及民生银行 5 家银行在云南发起设立的 17 家村镇银行,分布于昆明、红河、临沧、保山、德宏、西双版纳、大理、普洱 8 个州(市)的 17 个县(市),筹建工作正在展开。但这些村镇银行,仍然存在数量少,分布不均,大多网点仅设在各州市一级相对发达区域,县域以下很少涉及,真正设在村镇的更是少之又少。
(三)县域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不足
2011 年,云南省财政「三农」投入首超 1000 亿元,达到 1182.8 亿元,比上年增长 30.1%,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是目前设立在县域的金融服务机构中,能够向「三农」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非常有限。
农村信用社是向「三农」提供资金需求的主力,其贷款业务重点面向「三农」、中小企业及水利、移民安置、机场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截至 2011 年末,全省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达到 1402 亿元,占全省银行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 33%,占全省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的 11.57%,截至 2012 年末,涉农贷款余额 1635.64 亿元,比年初净增 266.03 亿元。但是不可回避的是,由于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标准可以比其他商业银行高,虽然农民借款利率原则上不上浮或少上浮,但这类个贷业务现在管理成本太高,所以一般信用社对其利率都上浮较大,导致其利率水平较高,此外受信贷规模调控带来的影响,其贷款规模受到限制,相对于贷款需求而言无法投放大量贷款;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主要集中在粮油信贷业务、新农村建设、公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性贷款业务;农业银行贷款集中度高,主要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农户贷款一直是其业务短板;邮政储蓄银行正处于改革期,规模小,业务不成熟,无法真正发挥金融机构的功能;小额贷款公司股本金少,支持对象特定,尚不具备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能力。其他设立不久的村镇银行,由于本身底子薄,在发展涉农贷款的时候,出现的不可预测的灾害让银行不敢把钱贷给农民,其贷款客户主要是当地政府的关系户,面向个体农户相对较少。
(四)农信资金大量外流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县域金融发展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全部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存款减去全部金融机构向农村发放的贷款,计算结果显示存款大于贷款,存贷差就是农村资金向城市流出额。由于我国金融体制下金融机构普遍采用分支式的组织形式,为县域信用资金流出提供了便利。其次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实施中心城市战略和扁平化信贷管理模式,基层商业银行的贷款权限普遍向上级行集中,进一步严格控制授信额度,较少发放贷款,大部分县域基层商业银行主要是吸纳存款上存资金。过高的上存资金利率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积极性。结果导致信用资金向大中城市以及发达地区集中,贴近基层、贴近农村、贴近项目信用资金普遍缺乏,云南省这一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2011 年云南省金融办对文山州富宁县、红河州河口市以及德宏州瑞丽市三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进行调研,县域信用资金流出状况并没有因为城市化、工业化推进有所改进,其存贷比分别为 49%、51.41%、40%。县域信用资金大量流出,加剧县域金融资源稀缺,扩大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之间差距,县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
(五)制度与信用文化滞后
县域中小企业大都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默许下,部分中小企业借改制之名逃废金融债务,致使大量银行债权被悬空。此外由于司法制度也缺乏足够的效率,司法机关对银行债权面临着企业改制债权落实难,金融债权受偿难、银行胜诉案件执行难的「三难」境地这势必影响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金的积极性,致使金融机构被动地以减少贷款投放来防范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于县域信贷的投入。
二、云南省县域金融生态优化方案
在深化金融改革,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云南省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等部门已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但就目前县域金融生态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还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优化县域金融生态。
(一)重点培育服务「三农」的中小型金融机构
要解决县域金融发展困境,不能强调依靠大中型商业银行,其现代化经营战略决定了未来这些银行将更多追寻风险收益更合理的城市业务。尤其对于云南省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严重不协调的现状,更需要结合云南省各县域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打造真正面向「三农」的中小型金融机构。
其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中强调特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须立足县域、做实县域,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和自身经营状况,利用人缘、地缘优势,不断加大对有利于服务「三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支持。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不是改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唯一路径,而应该克服同质同类化问题,创新地运用合作性金融的内在优势,调动特定区域或社区的积极性,避免粗放式经营和低水平竞争,办出特色使其更好服务于县域以下的金融需求。
其二,优化股权结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中小金融机构。对于县域中小型金融机构,可考虑逐渐把股东主体变为对支持县域发展具有偏好的地方资本,同时将地方性财税优惠与约束其业务领域的制度相结合,力求建立一个多元、分散、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同时,允许以民间资本为主要发起人,设立诸如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或金融组织。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其准入门槛降低,不意味着市场监管标准放松。政府部门及金融监管机构应根据当地农村金融特点,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和风险评估模型,密切跟踪其风险情况,重点纠正如超业务范围经营、超比例发放大额贷款等违法违规行为。
其三,拓宽中小型金融机构融资渠道。就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而言,对于某些主发起行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村镇银行,可利用其品牌效应,通过广泛宣传,吸收社会存款;同时可以动员股东将自己或公司的资金优先存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以此带动当地农民和中小企业存款;此外应加强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来吸纳社员资金。就全社会相关利益主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可以政府相关部门出面,搭建大型商业银行对县域中小型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商业银行可选择社会声誉良好的小型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一方面解决小型金融机构的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开辟新的信贷渠道;二是探索建立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如农村金融租赁市场,让更多的资金直接进入农业产业化生产领域;三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投融资,针对不同类型民间资本采取不同政策,如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鼓励其参与货币市场业务,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其进行直接股权或债券融资。
其四,完善中小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规模小、风险高、金融生态脆弱是县域金融市场的一个显着特征,寻求有效支持「三农」的金融服务方式,就必须建立规范的农村市场退出机制。而要建立规范的农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这必然要尽快完善存款保险制度。通过这项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并运用早期纠正措施督促金融机构尽早整改。这样即使存在部分金融机构退出市场,有存款保险机构对存款人进行保护,就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风险判断体系,有效防止目前有些农村金融机构只能存活、不能退出市场的困境。
(二)依托科技创新县域金融产品
其一,信贷产品创新。将信贷产品按功能进行分类,加强以下三种类型的信贷产品的研发力度。一是便利性信贷产品。通过对信贷产品的期限、抵押物、还款方式以及办贷程序等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研发出更多便利性的产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开办信用卡业务、自助贷款业务等。例如针对当地农户、微小企业的小额信贷。大型金融机构可通过投资设立专业性小额贷款部门,逐步实现客户群体下移,针对小额贷款机构批发贷款和提供技术支持,改变服务手段。如农业发行的「惠农卡」等,就是这方面的创新。小型金融机构可发展利用社区信任、人际信任、人脉信任关系的不需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银(社)团贷款。二是风险转移性信贷产品。拓宽财产担保范围,对财务报表资产项目下的所有项目都可以列入财产抵押担保范围。针对不同资产项目特点,研发出更多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产品。三是区域性信贷产品研发力度,立足于省内各区域农业的自然优势和融资需求特点,做到宜大则大,宜小则小。
其二,电子银行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可联合社会第三方机构,合作进行诸如支付终端、网上银行等电子产品的研发,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无地域、无时间限制的自助金融服务。针对外出务工青壮年农民、个体工商户、普通城镇居民、种养加工大户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研发具有针对性的电子银行产品。对农产品专业市场提供 B2C、B2B 等网上支付服务,也可考虑建立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名、优、特农产品销售网站,为农产品的销售牵线搭桥,加速农产品流通。
(三)大力整治县域金融生态软环境
其一,发挥地方政府在县域金融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整体联动的金融生态维护机制。可以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纳入对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考核内容,打造「诚信政府」形象,并将其考核结果向外界进行定期披露。积极开展诚信企业评选活动,根据客户信用状况实行差别化的贷款利率政策,对违约行为实行多部门联动的制裁措施。此外,相关政府部门如云南省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在尽职尽责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应及时对外更新省内相关金融数据。
其二,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环境,重塑社会信用基础。一方面对于企业信用而言,应从发展的战略角度去看待银企关系,改变以往单纯从地方企业和局部利益出发的做法,维护金融债权,加强区域金融安全与风险意识,使金融机构向县域信贷投放更有信心;另一方面对于农户信用而言,不能只靠农民自身的努力,应在信用制度的设计上下功夫,从担保、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农业保险三个方面出发,为改善农户信用奠定基础。一要改进担保,例如解决像应收账款、农作物是否可以抵押的问题。二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定单农业。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帮助农户发现价格,价格确定后,也才能有效实现订单农业,通过订单农业引导农户改善种植结构,引导加工企业生产。而金融机构一旦可以根据农户订单提供金融服务,便可能从源头上降低系统性贷款风险。三要发展农业保险。农业是弱势产业,极易受自然灾害影响,抗风险能力弱。尤其是近年来,云南省连续若干年干旱,这对于当地农业发展产生了不少影响。为了保护当地农业发展,亟需发展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形式可根据当地实际多种多样,在发展政策性保险的同时,同时还应推进农村的商业性保险、合作互助保险等形式。
其三,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司法部门案件结案率,真正落实资产受偿权,对恶意逃废、悬空金融机构债务的行为,执法部门要依法予以坚决打击和纠正。
其四,完善农村信贷服务。主管部门应引导信用担保机构规范运作,明确信贷担保行业准入条件、从业人员资格、内控规范,加强对担保机构日常业务运行的监督指导,提高担保机构资质水平。一方面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鼓励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协会组织创办为三农服务的担保公司。另一方面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由政府牵头出资、农民和农村企业参股,建立专业化信贷担保机构,或由政府扶持建立农村信贷担保基金。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2011 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EB/OL].http://www.pbc.gov.cn/publish/goiu/524/2012/20120608205203800111587/20120608205203800111587_.html.
[2]文新雷.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1(07).
[3]刘光溪.县域金融改革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云南样本[EB/OL].http://finance.caijing.com.cn/2012-09-07/112112318.html.
基金项目:2010 年云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云南省金融生态现状评估及优化方案研究」,编号「K3051006」。
作者简介:卢佳瑄(1981-),女,汉族,天津,云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金融管理。
(编辑:陈岑)
作者 卢佳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