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是这样创造的

作者
这天下午,正吹着空调看着《明朝的那些事儿》,这时电话响了,是朋友从外地打给我的电话,他说:“马老师,有个先进材料你写不?”
这些年作为自由撰稿人,挣稿费为生,勉强度日。女儿上大学后,经济更加紧张,因为什么东西都涨价,稿费却不见涨。商定好价格,说是千字千元,共2000字,2000元。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生活。
第二天早上6点过钟,接我的小车已到了我居住的城市,我匆忙上车,然后继续睡觉。好在是高速路,不到50分钟,就到了县城。领导已在那儿等候了。我大惊,搞文字工作的都喜欢安静,这有领导陪同,说实话,挺不自在的。但是,领导要陪我也没有办法。
早饭后领导讲明了意思,这次国家某部委给市里分了五个先进名额,市里给县上分了一个先进名额。因此责任重大,必须把先进材料写好。领导说:“马老师,读过你的小说,你的散文、通讯报道,我們相信你”。于是又马不停蹄的下基层进行采访。
车在山路上行驶,一个小时候后,来到被采访的人家。原来,我的采访对象是位中年妇女,她的事迹是发展养蚕业,带领村民致富。
我在报社工作了5年,记者编辑都干过,因此,对这项工作不陌生。
采访顺利,但事迹却太小。
首先,这位中年妇女发展养蚕才3年,第一年产值6000元,第二年产值10000元,第三年产值22000元。仔细一算,扣除成本,没有赢利。第一年还亏了点。
其次,对当地农民的带动太小,我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在她那儿打工挣钱最多的才不到1000块钱。因此我觉得这个先进的力度不够。也许几年后,她是个先进人物,但现在不是。
但是,采访完后,镇领导设宴招待,说得很明白了:“我们知道这个人的力度不够,现在就看马老师笔下生花了。”
这可是先进材料呵,不是小说,不是故事,不是散文,要以事实为准。但是,吃了人家的嘴短,何况我还拿了人家的,必须有点职业道德吧。
我回家后思考了一会儿,开始了写作。我把这个中年妇女的所有成绩往上翻一倍,心想,我已在弄虚作假了,不能太过呵,夸张也有个度吧。
稿子成了,我发过去。第二天,镇上的分管领导给我打电话说:“马老师,稿子不错,就是数据太轻了。还望马老师再改一下,把成绩说大点。”
我还有什么话说呢!反正这稿子也不署我的名。于是我把这位中年妇女的成绩往上翻5倍,比如第一年的产值变成3万元,第2年的产值变成了5万元,第三年的产值变成了11万元。村民们从她那儿打工,最高的一年可以挣4000多元,而且这些人全是村里的留守老人,这4000多元的意义就变得大了呵,可以解决他们吃盐吃油,生疮害病的医药钱了。他们的子女可以在远方安心打工了。新农村建设真有了新气象呵。
我又把稿子发过去。镇上领导喜笑颜开,他们说,现在送到县里,如果县上的领导同意,立即就送到市里。
第二天,县上的领导看了,给我打电话说:“其他没有多少意见,就是数据太小,能不能再改改?”
我问:“改成多少?”
他说:“在现有的基础上翻番吧。”
呵呵,明白了,所有数据都从最原始的采访数乘以10。
第一年的产值变成了6万元,第二年的产值就成10万元,第三年的产值成了22万元,当然水涨船高,村民从她那儿打工的回报多了,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赫。
不久,朋友来电话说评选结束了,该女同志荣获全国某某先进。
我听着电话,自己都觉得脸红,嘴里唏嘘不已。心里暗暗想,以后不管怎么缺钱,这样的活还是不接了吧。
作者 马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