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的角色担当研究

【摘要】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进行两轮国企改革,国企在改革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2013 年,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适应国企战略任务转变的现实需求,中国开始启动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本文首先总结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特征和以往两轮国企改革的经验教训,并以客观的角度分析研究了政府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的角色担当。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改革 角色担当
一、绪论
国企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完成了两轮国企改革,分别是 1979~1992 年的新旧体制转换改革和 1993~2012 年的国企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两轮国企改革之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市值占据中国股市整体市值的 60% 以上[1]。特别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金融、国防、电力、石化、通信、交通等领域,国有企业巩固和加强了绝对的领导地位。这说明前两轮国企改革是有效和成功的。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国企虽然现在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但其仍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顽疾:庞大臃肿的规模,简单重复的生产,低效粗糙的经营,复杂混乱的产权……这些越来越成为困扰国企发展的严重问题,也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新一轮国企改革特征
宏观上来说,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看点在于国企产权的进一步明确、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股份制的创新、战略任务的转移、市场化机制的深入等[2]。具体来讲,新一轮国企改革有以下鲜明的特征:
(一)国有资本从生产领域向公共服务领域转移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的国家资本集中在生产领域,而后者的国家资本集中在公共服务领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并且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30 年的改革开放,国企由于竞相追逐利润,并没有从生产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反而将市场化引入到众多公共服务领域。因此导致了电、水、气、电信、交通、医疗等与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价格高企[3]。新一轮国企改革明确了国企将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出若干行业和领域,并且向公共服务等方面倾斜。这种转变,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社会各种层出不穷的矛盾,同时也能够为市场经济提供基础支撑,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国有股份从控股向参股转移
2014 年 2 月 19 日,国企中国石化宣布,公司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同时开放油品销售业务板块,开启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河。随后,中粮集团、中国医药、中国建筑等国企成为改革试点企业。国企在股份制上的创新有利于大大激活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此外,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混合所有制可以盘活市场存量资本,扩充增量资本,把闲散的社会资金聚集起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混合所有制可以打破国家所有权铁板一块,效率低下的先天劣势,为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产权条件。
(三)国企发展从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迈进
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越来越成为拉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知识经济,特别是科技经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在新一轮的国企改革中,特别强调了要积极引导国企从传统产业,转向通信、互联网、生物制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带动中国的工业化继续纵深发展,改造传统行业,发展新兴行业。
三、政府在以往国企改革中的角色担当分析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历了两轮系统性的国企改革。这两轮国企改革,极大地减轻了国企发展过程中承担的社会压力,重新赋予了国企市场个体的身份。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轮国企改革中,由于时代和政策的局限,改革中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政府在国企改革中的角色担当也有一些需要纠正的问题[4]。下面具体分析:
(一)政企不分,改革举步维艰
政企不分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时代,已经成为困扰国企发展革新的严重症结。政企不分,企业拥有极小的自主权利,却要承担大量的社会事务。企业经营者直接由政府任命,企业事务由政府裁决,必然导致企业的各项事务都以政府的决策为依据。长此以往,企业经营者的关注点不再是企业如何发展,而是政府如何评价。这种本末倒置致使企业自我革新动力小,松垮懈怠,不思进取。国企的改革涉及到政府利益时,往往因为利益交织而难以为继。市场经济是适者生存,政企不分会导致优者得不到发挥,劣者无法自然消亡。企业即使已经被市场淘汰,政府也会行政命令银行给予其「资金输血」,大量僵尸企业消耗着国家资源却无法做出任何贡献。
(二)权利限制,企业缺乏自主
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上一轮国企改革中,政府虽然给予了企业独立的法人经济地位,并且成立国资委统一管理。但是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政府干涉国企经济行为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拥有多层身份,既是国企领导,又是政府官员。虽然历经两次较大程度的国企改革,政府在国企中的决定权依然占据重要的分量[5]。政府意志不仅通过国企领导直接作用,也通过国资委或银行间接干涉。对此,李克强总理提出,「凡公民能自决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市场能调节的,政府都要退出」。
(三)制度缺陷,国有资产流失
对国企进行产权改革,既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规律。但是在以往的国企改革中,由于产权改革过程中制度供给和制度保障的缺失,导致了政府成为了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此外,政府在产权改革中的角色错位也导致了参与方对自身行为界限的模煳。因为制度性的缺陷,导致国企改革失败破产的例子不计其数。这些失败的案例中,确实有一部分是应该需要淘汰的个体;也有一部分优质的国有资产在改革中,因为制度的不完善和决策方的局限性,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政府在新一轮国企改革进程中的角色担当
(一)国有资产的监管者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资产归全体中国人民所有。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行使者,负责监督和管理国有资产。2003 年,国务院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随后各级国资委也纷纷设立。国资委承担着监督和管理国企的职能。国资委不得直接参与国企的经济行为,也不得参与国企的经济决策。
(二)宏观调控的设计者
宏观调控指的是政府运用法律法规,政策等手段对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进行的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政府是宏观调控的设计者和执行者,通过宏观调控,政府能够在整体上把握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宏观调控就好比一艘巨轮上的舵,而政府则充当了舵手的角色。此外,从欧美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应避免参与微观的企业指导,软调控的效果和影响力从长期来看比硬调控的作用力更持久,效果更佳明显。
(三)市场环境的净化者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运行规则并不完善。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一个最主要的角色就是市场环境的净化者,没有任何组织能够代替政府的这种角色。政府除了要制定公平严格的法律来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维持市场参与者的良性发展。
(四)市场公平的维护者
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既能够保证市场参与者的基本权利,也能够维护各方的应得利益。政府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一方面可以搞活国内经济,使得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发展,提高国企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国力;另一方面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有助于吸引外资,参与国内的经济建设。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公平有序的市场具有强劲的内在动力,能够驱使经济高速发展。狭隘自私的市场环境,使得某一特定的参与者获得暴利,其他参与者都无法平等的享受应得的利益,自然而然也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2013 年全国国有企业财务决算情况[J].中国农业会计,2014(08):2.
[2]厉以宁,林毅夫,周其仁.读懂中国改革[M].中信出版社,2014.
[3]张文魁,袁东明.中国经济改革 30 年:国有企业卷[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4]张平.政府改革是国企改革的关键[J].辽宁经济,1999(10):13 .
[5]仲继银.董事会与公司治理[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叶楠(1988-),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现就职于信阳农林学院财经系,研究方向:金融、会计。
作者 叶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