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分析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除受到个体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到诸多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和驱动。文章从劳动力市场结构「分割论」、劳动力供需结构错位、职业声望结构制约和社会身份结构性失位等四个方面,梳理了相关研究。同时,对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劳动力市场分割 职业声望 结构性失位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群体成为了又一个就业困难群体。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不仅不仅是一个一般社会问题的表象,更具有受诸多社会结构性因素制约和驱动的深层内涵。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因素的研究,主要论点有劳动力市场结构「分割论」、劳动力供需结构「错位论」、职业声望结构「制约论」、社会身份结构性「失位论」等四个方面。
一、劳动力市场结构「分割论」
上世纪 70 年代初,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提出,该理论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初级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市场两大类,但二者之间是隔离的,表现在求职者宁愿暂时失业也不愿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求职,而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者则很难进入初级劳动力市场。
国内学者在这一理论基础上,解释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者们指出,我国的劳动市场存在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1]、区域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国有与非国有部门分割的特征[2,3],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之间,在福利待遇、收入、环境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尽管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标准各有不同,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释力是毋庸置疑的。毕业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其求职目标在于进入初级劳动力市场,而我国的初级劳动力市场却无法接纳足够的毕业生。
二、劳动力供需结构「错位论」
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有研究考察了高等教育扩张与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之间的关系,指出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是由于劳动力供求之间相互脱节所造成的,具体而言,经由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走向是「白领」人员,然而当前企业所需要的却是具有特定技能的劳动力[4]。
也有学者进一步深入到了劳动力市场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联之中,发现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产生了「错位」现象,表现在「劳动力市场对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的需求大于供给,而高学历的劳动者供过于求」,形成「错位」的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的虚高与教育结构的失衡[5]。
三、职业声望结构「制约论」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找不到工作岗位,而是他们不能找到与自身身份和尊严相适应的工作。针对这一问题,有研究从职业声望角度,进行了探讨。
「职业声望不仅体现了职业相对地位的等级层次,而且还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劳动者的择业行为和流动趋向与职业地位和声望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关系。劳动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总是喜欢选择职业地位高或职业声望高的职业」。[6]大学生在择业时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职业地位评价因素与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之间也存在着密切关系[7,8]。如果所要从事职业的社会声望不符合毕业生的要求,则会出现就业问题。
职业声望因素的引入,说明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过程,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驱动过程。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除了收入之外,同时也会考虑自身甚至家庭社会地位的生产或再生产。
四、社会身份结构性「失位论」
通过接受教育来获得社会地位,是人们普遍认可的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方式。教育具有「筛子」的功能,可以「对那些能够进入不同社会层次和地位的个体进行筛选」。[9]经典的布劳和邓肯的社会地位获得模型也证明了在自致性因素中,教育的影响最强。可以说,教育作为人们进入社会时的参照标准,标志着人们的「相对地位」,并且,「只要这种标志和符号的意义没有改变,即使受过更高等级教育者的绝对收入有所下降,也不能从根本上逆转人们对它的追求。」[10]这种预期,不会因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而在短时间内消失。大学生「就业难」进而成为了社会「进位难」。
「当社会变动中一类人的境遇与原先相对稳定的预期差距拉大,就意味着结构性失位问题的出现。」结构性失位理论认为,社会结构由预期结构与现实结构共同构成,二者相互重合与否,反映了社会的稳定程度。就业难,所反映的正是大学毕业生群体就业预期与现实的分离。结构性「进位」困难,会在社会成员中积累对社会的不满,甚至生成对社会运行规则的怀疑[11]。结构性失位理论不仅点出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质,并且还从结构层面解释了社会不满产生原因,并发出了预警。
五、结语与展望
现代社会之中,职业是衡量社会成员收入、声望和权力的综合载体,职业地位是社会分层结构的「指示器」,反映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基本位置[12],教育的筛选功能最终也是通过职业准入来实现的。整体各部分之间的均衡发展与功能协调是结构性研究视角所内含的基本原则,因此只有寻找到结构间的不协调,才能够推动结构性问题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结构根源,在于职业结构与教育结构能否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教育结构中高等教育的所占比例不断升高,但是职业结构却有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大幅度的变化,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的出现直接反映出了当前我国职业结构与教育结构之间的不协调。我国教育的发展水平一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参照,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忽略了作为教育结构最终承载体的职业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仍需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职业结构与教育结构之间联动关系研究成果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9-76.
[2]温海燕,陈平水.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大学毕业生自愿性失业问题初探[J].生产力研究,2006(5):127-129.
[3]张岳伦.大学生选择性失业的归因分析——从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70-73.
[4]王德文.高等教育扩张与大学生就业难剖析[J].开放导报, 2006(3):43-45,48.
[5]陈仲常,徐丹丹.劳动力市场结构与教育结构错位的实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60-63.
[6]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7-80.
[7]刘易斯·A·科塞.社会思想名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22.
[8]刘世定.相对地位和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11-13.
作者简介:肖德成(1986-),男,河北沧州人,硕士,河北水利电力学院交通工程系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学。
作者 肖德成 裴永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