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思考

作者
作者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一些潜在的风险。结合这些现存的问题,本文尝试着提出一些完善的策对建议。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行政事业单位 审计 做假
  国库集中支付作为一种全新的制度,自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事业单位作为国库集中支付的主要对象,在执行这个新制度的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由于国库集中支付本身的内在缺陷造成的,有的是由于外在条件的局限造成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也为了确保事业单位顺利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专家学者们给出了一些完善建议。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又名国库单一账户制度(TSA)。就是指政府开设一个单一的国库账户,用来存放所有的财政资金。这些财政资金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的资金。当事业单位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款项时,就向国库支付机构申请,申请批准后,由人民银行或指定银行的单一账户把资金打给收款人的制度。与以前的国库分散支付的制度相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很多优点。具体有以下几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强化了监督职能,把原来的事后监督改为事中和事前监督。将原来的预算总额支出控制变为逐笔支出控制。这样可以在预算范围内有效控制各项支出。国库集中支付减少了预算支出的中间环节,可以降低资金支付成本,又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也增强了。另外,可加强各部门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有效杜绝了徇私腐败现象。实施国库其中制度后,财政资金不再打入单位银行账户,避免了单位挪用,挤占财政资金的现象,使市财政资金更安全。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遇到的问题
  (一)国库集中支付的内在问题
  根据财政部国库资金支付管理办法中规定,预算单位可以从零余额账户提取现金。这里就存在一些现金管理的潜在风险。首先没有规定提取的数额和提取的次数。很可能造成预算单位多次大量的从事业单位的零余额账户提取现金。还有就是这条规定里并没有提出财政单位该如何监管行政事业单位提取现金,至于这笔现金是如何使用的,如何储存的,在哪家银行开户的,财政部门都不得而知。
  在财政直接支付的过程中,收款人很有可能做假,来非法得到财政资金。财政直接支付是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之一。是指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由财政部门批准后,向人民银行或代理银行下发支付指令,这些银行接到支付指令后,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划付资金给用款单位。可是这些事业单位很有可能伪造收款人,伪造收款账户,甚至提供假的申请,假的合同。一旦这些违法行为得逞后,这些假的收款人就会从国库单一账户里得到巨额资金。
  对年终结余的用款处理不妥,引起了会计核算上的混乱。上级对于用款处理上的规定是这样的,最好在本年内全部用完用款,否则会收回一定比例的余额。这样的规定就造成了预算单位赶在年底之前,大量用款的现象。等到快要用完用款时。新政策又出台了,余额不用收回,可留到下一年用。这样变来变去的,加大了会计核算的难度。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外在局限
  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尚不成熟,用款计划的批复往往与实际的用款需求不相符合。而且在实际支付过程中,经常出现垫支支付的现象。垫支支付基本上都无法归还,也有悖于国库其中支付的规定。
  代理银行的工作人员对国库集中支付的过程还不是很了解,这大大延误了预算单位的工作进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财务人员对于变化的支付方式与会计核算还不是很了解,长此以往容易出现问题。另外国库集中支付的科目名称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还存在一些差异。如,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特殊性核定项目这一科目,但国库集中支付就有,口径不统一,容易引起支出用途的混乱。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外部环境
  首先,针对不成熟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国家财政部门应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出台新政策时不要变来变去。这样对预算单位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不利。其次,為防止行政单位的风险支出,国库集中支付的监督机制一定要建立起来。对于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财政部门一定要了如指掌,并进行有效监督。预算单位的资金申请和资金使用计划,财政部门要认真把关,以便于及时发现假的资金申请。内部监督机制也要加强,具体做法是,各部门互不干预,互相制约,互相监督。比如,审计部门要对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的相关业务定期做内部审计。对于预算执行情况,审计部门也要每年做检查。人行要发挥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作用。对商业银行代理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进行有效的监控。除此之外,为防范支付风险,还应建立资金支付动态监控系统。这个资金支付动态监控就是指财政部门通过和代理银行联网,从而全程监控代理银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活动信息。通过这个监控系统,可自动控制超额支付,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实现事前与事中的监督。
  再次,财政部门要加强与协作单位的沟通和联系,特别是与垂直管理的基层单位的联系。以杜绝基层单位无人管的现象。最后,财政部要加强行政事业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只要当相关人员掌握了国库集中支付的业务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完善内部环境
  首先,各事业单位领导要重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并认识它的重要性。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是决定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顺利与否的关键性人物。只有他们重视了,下面的工作人员才会重视,才能够推进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进展。要加强对单位领导的培训工作,只有当他们足够了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时,才能够对资金运转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各行政单位编准预算可确保资金能够顺利拨划到预算单位。具体的做法是,要保证基础性资料的真实准确。只有当单位的基础数据准确了,整个单位才能够正常运转,预算的质量才会提高。对于上报上来的这些关于资产,人员等的基础数据,预算单位还应认真核实,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科学的预测收入有助于合理安排支出。在编制收入预测计划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勿少报或漏报。国库集中支付执行与否,取决于支出预算是否准确。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支出时,要早研究,早规划,反复论证所申报的项目。
  最后,要做好国库集中支付的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每一项新出台的政策,并对其进行研究。内部审计人员对于收入是否合法要特别加以重视。对于非法收入一定要严格审查。比如很多预算单位把一些非法收入或不容易辨认的收入纳入其他收入。好像其他收入已成了预算部门用来藏污纳后的地方。内审人员对此一定要严加防范。除了收入,支出的合法性与真实性也需要内审人员重视。内审人员应该学会运用国库信息,对每个环节都进行审查,如果发现舞弊,串通骗取财政资金的现象一定要向有关部门举报,确保财政信息支出的合法性。
  行政事业单位有其特殊性,所以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如此,也不应该否认这项制度。要承认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种政府财政资金管理的有效制度,它有它的科学性。研究者们应该从这些问题中找到原因,通过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解决事业单位执行此项制度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燕.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问题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 2010.
  [2]刘雁江.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问题浅析[J].中共太原市党委校学报,2009.
  [3]邓祖华.浅析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问题[J].金融经济 2012.


作者 杨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