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作者
作者

  【摘要】近年来人民币一直处于不断升值的过程,本文以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储备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其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分析解释。
  【关键词】汇率 CPI 外汇储备
  一、引言
  从2005年7月21日汇改至今,人民币汇率几乎是一路下跌,对美元升值幅度高达22.504%。引起人民币升值的因素纷繁复杂,笔者欲从内、外两个角度来分析人民币汇率的波动。首先,就内部原因来讲,通货膨胀“是浮动汇率制条件下影响一国汇率的最直接因素”2,根据理论分析,通胀率越高,国内物价越高,进而以本币标价的国内商品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从而导致贸易逆差以及对外币需求增加,本币供大于求,汇率上升(贬值)。而同时,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因此跟货币供应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货币供应量也会影响汇率。就外部因素而言,外汇储备作为一国政府调节和维持汇率稳定的工具之一,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人民币汇率下跌(升值),则可以通过在外汇市场购买美元等外币,从而增加本币供给,促使本币汇率上升,因此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必然会对人民币汇率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文中将研究通胀率、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储备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二、货币供应量与外汇储备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经过前面的分析,本文选取人民币汇率(R)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货膨胀率(P,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代替)、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1)以及外汇储备(F)作为解释变量,构建模型方程为:
  LnR=LnP+LnM1+LnF+C
  笔者取2005年7月~2011年9月年相关变量的月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共计75个样本数据。其中,货币供应量M1和人民币对美元的月平均汇率R来源于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外汇储备F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公布的历年外汇储备数据。本文检验均使用Eviews5软件。
  (二)变量检验
  1.ADF检验。为避免由非平稳经济变量建立回归模型造成的伪回归问题,需要对所选取的各个经济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表1 ADF检验结果(样本区间2005.7~2011.9)
  (注:检验形式中的c,t,k分别表示截距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c表示有截距项;t表示有趋势项;nt表示无趋势项;*、**、***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水平上没有单位根;△表示对变量进行一阶差分。)
  表1中4个变量的ADF值在10%、5%、1%显著性水平上都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即都是非平稳的。对每个变量一阶差分后,d(LnP)、d(LnM1)、(LnF)、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小于其临界值;d(LnR)在5%和10%显著性水平上都小于其临界值,拒绝单位根假设。由此可以得出结论,LnR、LnP、LnM1和LnF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2.协整检验。对上述同阶单整序列进行协整分析,从而确定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结果如下:
  表2 (LnR,LnP,LnM1,LnF)协整检验结果
  (注:检验中的*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上拒绝零假设,检验中含常数项不含趋势项。)
  从协整检验结果来看,LnP、LnM1、LnF和LnR最多有4個协整向量。该结果说明他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OLS回归分析。用最小二乘估计法(OLS)对变量进行参数估计,得回归结果如下:
  LnR=0.162162LnP+0.152737LnM1-0.280492LnF+2.114400
  (0.055507) (0.020979) (0.015453)
  [2.921479] [7.280620] [-18.15173]
  可见,回归方程中各统计性质良好,所有自变量均显著。
  三、结论解释及分析
  (一)检验结果的经济意义分析
  实证结果反映出在长期中,通胀率P每上升1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R就上升0.162162个百分点;M1每增加1个百分点,R就上升0.152737个百分点;外汇储备F每增加1个百分点,R就下降0.280492个百分点。因此,通货膨胀率P对R呈正方向影响,与前面的一般理论分析相符。即,从长期来看,国内通货膨胀越高则汇率上升,本国货币对外贬值。货币供应量M1对R也呈正比例影响,是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加会直接多通货膨胀进行影响,符合理论分析。外汇储备F对人民币汇率呈反方向影响,不符合理论分析中外汇储备调节汇率分析。
  (二)检验结果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分析及解释
  P对R的检验结果虽与理论分析相符,但与目前中国实际经济情况不符,目前人民币是国内通胀与对外升值并存。F对R的影响不符合理论分析,但是却符合我国实际经济情况。因此,这一矛盾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分析。
  首先,P对R的影响方面,理论分析上为:P↑→出口商品价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逆差→外汇需求↑,本币需求↓→汇率R(直接标价法)↑,本币对外贬值。而我国实际情况是长期的贸易顺差,虽然近期我国进口增加,但是并没有导致贸易逆差。因此,不能完全符合理论条件要求。我国自2000年以来,外汇储备F开始大幅增加,目前更是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人民币汇率下降不仅仅是市场调节的结果,而更多的是一种受国际政治、经济等综合因素影响的被动升值现象。
  其次,人民币升值很大的因素来自于国际政治压力。由于我国对美国等大国的贸易顺差引起的贸易摩擦,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方面的需要,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对我国不断施压,要求并迫使人民币升值。
  再次,外币贬值引起人民币被动升值。从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等国家为了经济复苏而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使美元等外币对外贬值,人民币则被动升值。
  此外,鉴于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看好,从而对人民币信心坚定,保持并推动了人民币的升值。因此,在我国出现了人民币对内贬值同时对外升值的现象,即通胀增加同时汇率下跌。
  最后,由于样本数据为近六年的数据,数据数量有限,从而对检验结果也会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天德,国际金融学概论,四川:四川大学出本社,2003,P124
  [2]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
  [3]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作者简介:吴国平,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经济学博士;王敏,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硕士研究生。
  


作者 吴国平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