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行业供应链风险分析及预防研究

作者作者

  【摘要】煤炭供应链具有节点多、路线长、受资源赋存的影响大等特征,结合这些特征,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煤炭储备及各地域煤炭产量分布情况,之后分析出煤炭供应链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将这些风险分为可控性及不可控性风险,根据风险的不同分类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煤炭供应链 资源赋存 风险 措施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市场竞争不确定性的增强,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实践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对于结构复杂的供应链来讲,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潜在的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条供应链的运行,导致供应链系统运行障碍甚至瘫痪。以08年的南方雪灾为例,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导致运输环节的滞后,使得部分受灾地区的煤炭供应不足,严重影响其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供应链风险是风险在供应链领域内的一种风险形式,目前国内外对于供应链风险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见解[1、3],但对大多数学者而言,认为供应链风险是由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动态性”、“脆弱性”或供应链中的企业不履约行为而产生的,供应链风险在供应链企业运营过程中,受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供应链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较大的偏差。因此对于供应链风险的分析及预防有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
  我国煤炭的分布特征总体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特点,煤炭需求特征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特点,因此造成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供应链格局,煤炭运输成为煤炭供应链系统中很重要的一环,而我国的运输通道主要是水路、公路、铁路。因此煤炭调运量大、运输距离长、运输环节多成为了我国煤炭供应链的基本特点。
  二、煤炭供应链风险分析
  煤炭调运量大、运输距离长、运输环节多是我国煤炭供应链的基本特点,这就决定了我国煤炭供应链运行中有较大的风险。风险是引发、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供应链风险是一种供应链潜在的威胁,会导致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失和损害。供应链风险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本文将供应链风险归纳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类来分析我国煤炭供应链风险。内生风险归纳为供应链本身各环节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造成的风险,外生风险则是外部大环境变化对供应链系统的影响。
  (一)内生风险
  任何供应链都具有一体性特征,即供应链各环节要均衡发展和协调一致地运行。煤炭供应链的一体性要求各个环节均衡发展,但是勘探、开发、生产、输配环节的较长周期会增加系统的不协调性,产地和市场的变化将导致各环节设备利用率降低甚至是投资沉淀,因此带来供应链运行风险。根据煤炭供应链的煤炭生产、输送、消费过程,煤炭供应链内生风险包括生产风险及需求风险。
  1.生产风险。煤炭开采危险程度极高,不同的地域赋存的自然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不同地域煤炭开采的安全程度不同,而煤炭挖掘作为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开采的进行,作业地质也会有不同的变化,地质结构、瓦斯含量、引力场的变化目前技术下无法进行动态的监测,造成了严重的风险隐患;而火电、炼金、建材、化工等主要的煤炭用戶,需求煤炭的种类以及质量都有较大的差异,但煤炭经过上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地质作用而形成,使得初始煤炭的质量无法改变,目前开采加工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煤炭企业不能完全满足客户对煤炭发热量、洁净性、经济性和一致性的要求,从而带来煤炭供应链的产品质量风险。
  2.需求风险。对于传统需求企业,如电厂、化工企业,煤炭需求量占煤炭生产总量的比重很大,一方面,一般情况下,对于煤炭生产企业而言,日均产量是比较固定的,另一方面,对于这些传统需求企业而言,煤炭的需求量随季节的变动很大,大致需求随季节的变化情况如下图1所示。这两方面的原因必然导致煤炭生产企业的资源储备的困难,同时传统需求企业在需求量很大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没有货源或恶性提价的实践,同时大大增加了运输调度的难度,对煤炭生产企业、煤炭运输企业以及煤炭需求方都产生很大的运营风险。
  (二)外生风险
  外生风险则是外部大环境变化对供应链系统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环境、自然环境这两个方面,因此外部风险也主要体现在社会环境风险以及自然环境风险。
  1.自然环境风险。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变动预测机制会影响煤炭供应的运作。如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灾害会破换交通设备及运输路段,从而使煤炭的运输受阻或中断,酿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生产企业的地面坍塌、泥石流等排出的企业一方面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会对生产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部分煤炭下游企业(如化工、冶金用煤)会对当地的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伴随煤炭开挖过程产生的几十种矿产绝大多数没有利用,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未来国家环境政策和法律将越发严格,从而影响煤炭生产和消费,会对煤炭供应链规模产生影响,对煤炭供应链企业的运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2.社会环境风险。首先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会对煤炭产业链带来直接的经济风险,如贷款政策、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失业率、经济危机等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不经会影响煤炭供应链的资金流,更会引起社会总体煤炭需求量的变化,从而对煤炭的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产生较为重大的影响;其次,虽然总体上看,近些年我国煤炭进出口不断增加,但进出口国家结构比较单一,煤炭进口国家集中体现在越南、印度以及澳大利亚三个国家,该三个国家煤炭进口数占我国煤炭进口的75%以上。煤炭出口国主要是日本、台湾以及中国台湾,这三个国家出口规模占我国煤炭出口总规模的80%以上。我国煤炭进出口的高度集中化的特征,无法及时应对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敏感性及稳定性差,这样必然导致了海外供应链风险隐患;最后,煤炭是我国基础性的战略资源,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因此政府政策对煤炭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十一五”时期,国家出台有关的规定,致使很多小型煤矿被迫关闭,造成了上游煤炭供应的困难,同时煤炭运输依赖的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与政府的规划密切相关,因此政府政策的决定对煤炭供应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煤炭供应链风险预防对策
  纵观煤炭供应链的所有存在的风险而言,可将其分为可控性风险及不可控性风险,对于可控性风险而言,供应链各个节点的企业是能够做出有关的对策来预防风险的发生,而不可控性风险主要是指两个部分的内容,首先是这类无法预测风险,如突发情况的发生,其次是可预测但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企业是无法改变的,如经济危机的发生。对于这类风险主要的解决措施是提前准备,后期应对。下面就可控性风险及不可控性风险提出一些预防措施。
  (一)可控性风险预防对策
  首先,密切关注政府动态。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煤炭供应链的影响很大,因此作为煤炭供应链各个节点上的企业,要时刻关注国家已经地域经济政策,针对政府政策的出台,及时提出预防措施,以免造成煤炭进入流转环节流转不通而导致局部甚至是全国煤炭供应链的瘫痪。
  其次,建立煤炭供应网路平台信息共享机制,以应对不通时期煤炭供给紧张问题的出现。根据图1,我们知道煤炭需求在不同的季节需求波动很大,信息的不对称必然导致某地供货紧张的同时,而另一地域却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煤炭供应网路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及时的调节全国煤炭供求状况,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化的市场竞争,避免不正当竞争的出现,正当竞争后,会导致社会煤炭资源最优化的配置,对全社会而言其利是无法估量的。
  最后,加强与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增强海外供应链的稳定性。我国煤炭进出口过度集中化一直是海外供应链关注的焦点,就国际环境而言,发达国家煤炭供需基本达到饱和的状态,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近些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煤炭需求量大幅增加,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海外供应链必须要实现战略转移,把目光放到这些国家,通过外交,投资等方式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将海外煤炭供应链由集中化向扁平化转变,提高海外供应链的稳定性。
  (二)不可控性风险预防对策
  首先,加强自然环境变化的监测力度,建立预警机制,提高抗灾害的能力。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地震、山洪等)是不受人类制约的,如果没有事前预警机制,当这些灾害出现时,必然会导致局部地区煤炭供应链的瘫痪,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社会、经济、环境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而通过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力度,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将这些不可预见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其次,加强企业重组,提高企业应对资金流短期不足的现象。国内外经济危机等不可控因素的出现,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资金的回流,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很难应对这种情况的出现,而企业的运营成本是很难在短期内解决的,因此资金链的断裂必然导致企业的破产,这会影响煤炭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于社会而言会阻碍社会经济前进的步伐。因此企业重组势在必行,至于重组后走怎样的道路,我个人认为可以走类似于连锁酒店的道路。
  四、结束语
  煤炭供应链的风险存在于链条上的各个节点,一个环节的断裂必然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瘫痪,并且我国煤炭供应链各个节点的企业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区域调运量大,运输距离长,海外供应链过于集中化的特征,给我国煤炭供应链带来很多的风险。基于以上特点并结合煤炭供应链风险分析,我国海外市场要由“集中化”向“扁平化”转移,国内首先要关注政府动态,其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灾害预警机制,在此同时也必须要加强有关煤炭行业法律法规的出台,降低煤炭供应链各环节的风险,从而保障煤炭能源的安全、稳定、洁净供应。
  参考文献
  [1]彭晨,岳东.煤炭供应链的工作流描述方法[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4,4(2):49—52.
  [2]姚伟坤,周梅华等.基于均衡供给的煤炭供应链特征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1—45.
  [3]王艳梅,王晓松.煤炭行业供应链管理初探[J].中国煤炭,2007,33(9):22—23.


作者 黄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