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的研究
作者
【摘要】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成为社会焦点。课题组在对苏州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工资收入、学历层次、技能培训意愿、创业意愿等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苏州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需求分析,苏州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对策,苏州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内容三个方面来探讨苏州市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
【关键词】失地农民 苏州 再就业 培训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成了关系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然而,从对苏州园区、新区、吴中区、相城区的失地农民调研中发现,农民失地后出现失业、失身份、失保障、失生活质量等现象。因而,如何让失地农民再就业,以及更好的就业以提高收入、增强保障和提高生活水平是民生之本,受到广泛关注。而培训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更好的完成失地农民角色转变的关键所在。
一、苏州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需求分析
苏州地区的失地农民对找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中认为“难”的比例高达70%。而出现再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首先,虽然苏州地区的失地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多为初中、高中及专科层次水平,但职业技能较为单一,男性主要集中于房屋建筑、水暖技术、油漆技术和电子装配,女性技能主要集中于电子装配、养殖业和缝纫等,缺乏转换职业的能力;其次,虽然有关部门也对失地农民进行了一定的再就业培训,但是这些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失地农民虽然经过了培训,但并不代表真正的掌握了某些专业技能而无法适应实际工作;再次,不少失地农民缺乏冒险创业精神,从调查结果显示,约42%的调研对象具有创业的意向,其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房租、服务业、集体补助等,可见,不少失地农民安于失地后房屋拆迁、农田补助,尤其是女性的创业冒险精神缺乏。从调查数据(月收入)显示,大专层次的男性平均收入2216元,没有学历没有技能的平均收入为1033.5;大专层次的女性平均收入2650元,没有学历没有技能的平均收入为974。而2010年苏州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355元,显然苏州市失地农民的平均收入远低于苏州市平均工资。
为了提高失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提升其幸福指数,加强对苏州地区失地农民的思想教育,建立失地农民正确的培训观念,有必要完善再就业培训的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居委会、村委会等多个渠道的宣传作用,完善管理体系,构建一个纳入范围广、费用低、地点方便的培训体系[1]。
通过对苏州地区失地农民的培训,将其“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市民,使失地农民转变为具有多项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等,在思想观念上有较大转变,文化素质及就业、创业能力上有质的提高,真正成为具有多项职业技能的新型市民”[2]。
二、苏州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对策
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学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多样化的培训形式,针对不同的层次的培训对象进行“因人施教”。
首先,要加强政府指导和扶持。苏州的“十二五重点”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创新型经济,努力形成转型先导优势。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在“十二五重点规划”中,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质量的提高也是其高度关注的方面,提高失地农民再就业人员的素质、技能是其关键所在。
政府需要制定具体的规划来开展培训。一方面,地方政府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新闻等媒体开展失地农民培训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和激励失地农民参与培训;另一方面,紧抓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优惠待遇的时机。目前,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被征地农民建立失业登记制度并纳入城镇职工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管理体系,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和先培训后就业(上岗)制度。
因而,作为政府机关,要用足用好有关政策组建相关的管理机构,执行相关政策,更好的组织与协调,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编制培训大纲和适合失地农民的培训教材,并对培训过程进行跟踪,以使培训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其次,需要整合政府、行业部门及就业市场等培训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采取多种方法来提高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第一,与相关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合作开展针对行业特点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具有示范性的培训基地。第二,与就业市场合作。组织人员搜集各行业的就业信息,也可与企业签订劳动力输出合同,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对其进行相关专业培训并考核、进行技能鉴定,逐步建立起“企业参与、定单培训”的机制,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
整合现有的各项培训资源,如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或用人单位的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展开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培训项目,形成适合失地农民需求的培训体系,并建设一批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再次,需要结合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与职教学历教育。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对农民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与培训则是从更长远的眼光来推动这个转移。“利用当地的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尤其是高职院校,其在劳动力就业、创业教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力量,积极借助相关高职院校的力量,开展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内容涉及和大纲编制工作”[3]。目前,苏州地区有高职院校17所,各所高职院校又各具特色,经过对各所高职院校特色的调查,其在培训方面也各具侧重点,如表2所示。
同时,高职院校在有关政府部门的协同下,探索针对失地农民的学分制或弹性学制,方便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能力的失地农民开展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来完成学业并获得学历证明等,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学历和自身档次、素质;将培训与考证相结合,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培训后,定期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技能考试,对达到要求的人员颁发技能证书,因为证书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竞争力。
此外,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经费则通过政府、企业、社会捐助等方式来实现,采用免费和收费相结合,对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失地农民区别对待。
表2 苏州各职业院校培训特色
三、苏州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内容
苏州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培训在尊重失地农民自身意愿的基础上,紧跟市场需求,根据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和原则,合理设置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施教。具体的培训可采用脱产与业余相结合,学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培训机构进行更好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培训机构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一)再就业培训内容的总体思路
在设置苏州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培训内容中,应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着重落实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本钱的思路,培养学生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使用技术推广,提高失地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因而,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而职业素养包括显性素养和隐形素养。其中,显性素养包括个体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是显而易见的,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明、职业证明书、专业考试来证明;隐性素养则包括个体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等,是看不见、隐形的职业素养。
然而,当前的再就业培训大多在“技能至上”理念的引导下,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主要是职业技能的培训,如:餐饮、酒店、家政服务、保健、建筑、制造、维修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因为培训的效果立竿见影,在短期内掌握基本的技能,但技能的掌握并不代表失地农民能够乐业,对失地农民的培训是保障他们的可持续生计,须重视失地农民隐形职业素养的培训。对于失地农民,现代秩序意识和合作意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职业兴趣、职业美观、职业意志等。然而,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不像显性职业素养的培训立竿见影,且培训存在困难,见效慢。基于此,可采用以职业技能培训为载体,以现场教学与培训为平台,运用“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方法开展隐形职业素养的培训[4]。
(二)再就业培训的具体内容
苏州市区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基地,依托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为失地农民举办免费再就业培训班,宣传就业形势和政策,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恰当地给自身就业定位,增强再就业的信心;再就业技能培训,让学员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市场竞争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对于不同知识文化水平的农民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如对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失地农民开展难度稍大、要求稍高的系统重点培训,尤其是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重点开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大的技术工种培训,正如调研结果中所显示的,培训主要有旅游服务、大棚种植、家政服务、烹饪等阳光产业和服务行业,并鼓励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明,提高失地农民的综合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最终提升其生活水平;对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失地农民工,可进行有一定技术难度、要求不太高的技术工种和规范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失地农民由纯体力型转向体力技能型;而对少数的文化基础差、年龄偏大的剩余劳动力,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对文化知识要求相对较少、体力要求不太高的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王洪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专业培训的问题与对策——以上海失地农民专业培训为例[J].成人教育,2010(8).
[2]徐保根,鲍海君.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内容与政策取向[J].成人教育,2010(6).
[3]潘万贵,林海波,张媚,张宗飞.失地农民再就业及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对策[J].林区教学.2009(11).
[4]鲍海君,冯科.隐性职业素养:失地农民培训的关键领域[J].成人教育,2010(4).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苏州市失地农民再就业相关性调查研究》,编号,(2011SJD630034)。
作者简介:赵春燕(1963-),女,江苏苏州市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副教授;周芳(1980-),女,江苏昆山人,蘇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从事经济管理教学。
作者 赵春燕 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