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临沧市茶叶产业发展的调查

作者
一、目前临沧茶叶产业发展状况
临沧地处北回归线,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7.5℃,是世界上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方,是世界著名的“滇红”茶的诞生地,是云南普洱茶、蒸青绿茶的原产地,也是“南茶马古道”的主要起点和通道。临沧80%茶园建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生长在海拔1600~2400米的高山生态环境。全市有茶组植物4个系8个种如国家级良种勐库大叶茶和凤庆长叶茶以及帮东大叶茶、忙肺大叶茶等一大批省级良种。全市现有栽培茶园总面积128.4万亩,其中发现并保存有野生古茶树群落80多万亩,栽培古茶园10多万亩,茶叶总产量达6.5万吨,分别占全省的23%和28.5%,是云南省第一产茶大市。
全市有140户通过国家许可(QS)茶叶生产企业,有茶叶初制所857个,有国外引进CTC茶生产线25条,现在年生产加工能力达10万吨的企业集群已经形成,能加工生产功夫红茶、CTC红碎茶、普洱茶、绿茶、茶饮料、茶籽油等初、精、深产品。目前临沧市先后有16个茶叶品牌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6个茶叶品牌获得“云南省名牌产品”称号。由于临沧茶叶品质优良,经济价值较高,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钟爱,每年约有70%以上的茶叶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和港、台地区以及日本、缅甸、韩国、东南亚、北美、东欧等国际市场,在华南、华北、东北、西北、西南等主要茶叶市场建立了稳定的市场渠道。根据《临沧市茶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市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3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0万吨,茶叶产业总产值达50亿元,实现全市农民茶叶纯收入600元以上,把茶叶产业打造成“临沧的名片、中国的名牌、世界的名品”,把临沧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优质红茶生产基地和国际红茶交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茶之都”和“天下茶仓”。
目前全市茶叶已发展成为面积上百万亩、历史上千年、产量上万吨、产值上亿元的“百千万亿”富民产业。截至2011年10月末,全市共有163万茶农,茶园总面积128.4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6.5万吨,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9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6.85亿元,工业产值5.12亿元),同比增长68%。总体看,2010年临沧茶叶产业出现茶市回归、品质稳定、效益趋好,茶农增收的良好局面。
二、金融支持茶叶产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一)金融机构支持茶叶产业力度不足
一是参与茶叶贷款的银行机构类型单一,不利于茶叶类贷款品种的创新,由于金融机构重视的营销对象主要为集团大客户,且多数国有商业银行县、乡镇机构网点较少,因此支持茶叶产业发展的机构不足。目前,全市参与支持茶叶产业发展的机构主要为农村信用社,截至2011年10月末,农村信用社投放茶叶贷款3.2亿元,占所有茶叶贷款余额的55.36%。特别在一些边远地区,金融机构少的现象更为突出。二是金融机构总体信贷不足,覆盖面小。截至2011年10月末,临沧市金融机构支持茶叶产业发展的贷款余额仅有5.78亿元,只占总贷款的2.89%,与临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茶叶打造成临沧市重点支柱产业的战略部署,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对资金多元化需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自然风险及市场风险较大
茶叶产品质量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茶叶原料的质量,而茶叶受空气、温度、光照、雨水、土壤等幻境因素影响较大,种植环节中干旱天气会减少茶叶产量,初春如遇气温突然升高,茶叶生长速度加快,又会缩短好茶的采摘时间,造成减产、减收;采摘后的茶叶要用通风透气工具来盛装,温度过高也会影响茶叶品质。因此,茶叶种植收入具有不稳定性,种植户还款能力波动大,给银行贷款带来风险。
(三)企业素质不高,风险分担机制缺位
临沧茶叶企业中,主要还是以小规模企业和农户作坊式的企业为主,生产经营还处在粗放型,低水平的层次,由于自有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较低,内部管理不够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在现行银行贷款体制下,不能完全满足金融机构贷款条件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而随着茶叶市场前景的看好和生产标准的逐步规范,这些企业急需大量的资金扩大茶园基地,对现有的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但由于抵押难,担保难,信息不透明等因素很难得到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
(四)抵押物担保不足或缺失
由于茶叶产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对土地、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要求相对较低,而对茶园建设、品牌宣传、产品包装设计等无形资产投入的要求较高。这就造成部分茶叶企业的资产存在着变现能力差、专用性强、处置难度高的问题,若用企业资产作为抵押,资产抵押能力相对其他企业较低。
(五)金融服务工作难以满足茶叶产业日益发展的需要
一是茶叶收购旺季,在产茶区鲜叶的收购基本上使用人民币现金结算,造成金融机构现金投放压力不断增加,同时也给人民银行现金投放计划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现金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强。二是在一些边远的山区,由于金融服务网点萎缩,结算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了茶区资金的使用和配置效率。由于部分地区无金融服务网点,茶农要到几公里以外的惠民信用社才能办理存取款业务,部分茶农无奈只好选择持有现金,由于存放家中不安全,还出现了个别农民携带大量现金上山采茶的情况。三是茶叶原料收购需要大量的现金,而少数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考虑随意降低大额现金提取标准或备付现金不足,一些地方已出现客商提不足和提不到现金的现象,影响了茶叶的正常交易。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规范引导
一是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国际、国内市场的调研,做好区域规划和产业发展计划,鼓励各地结合辖内实际,平衡优势,合理匡算辖内茶叶产业的发展规模,防止盲目扩大化发展出现产业过剩现象,走“以质取胜”的科学化发展道路。二是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等不合法、不合规的竞争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提升竞争层次。三是构建茶叶发展信息渠道。建议有关部门搭建信息平台,发挥专业信息优势,对茶叶产业的市场情况、发展现状等,定期向各金融机构披露,便于金融机构判断行业风险,有效拟定金融服务方案和措施,切实提高各金融机构对茶叶产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指導茶农科学种茶、管茶
着力抓好现有茶园管理投入,科学规划新茶园建设,抓好低茶园改造,培养样版茶园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茶叶单产和质量。一方面企业应鼓励茶农采摘高质量、高档次的鲜茶,并高价优先收购,在增加茶农收入的同时也提升茶叶产品的品质,达到互利共赢。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大对茶农的保护和支持,与茶农签订合作协议,采用“企业+农户”的模式,双方协议各自职责和相应收购价,农户按要求种茶、采摘,企业收购茶叶并定期下派技术人员到相关茶园给农户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建立信贷资金扶持的长效机制
建议政府每年从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建立金融支持茶叶产业风险基金和贴息资金,同时有条件的企业和茶农每年缴纳一定的资金,逐步建立和充实担保基金,积极搭建银行与企业、茶农的信息交流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为茶农、茶叶企业减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茶企业、茶农的信贷支持力度。保险业应积极开发符合茶叶产业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险种,为茶农生产和茶叶企业发展提供保险保障,降低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
(四)结合产业优势,积极调整信贷结构
各金融机构要根据临沧市产业政策,找准信贷投入的新载体,积极调整信贷投向,合理安排信贷资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应加大对茶叶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农村信用社要利用面向农村、点多面广、经营机制较为灵活的优势,针对茶叶产业化发展特点,灵活设计贷款品种、贷款利率、期限、适用范围。
(五)增强金融服务意识
金融机构要改变“等客上门”的观念和做法,根据其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现金流量较大的茶区,设立流动金融服务站,为客商和茶农提供及时、便利和急需的金融服务;根据茶叶原料收购季节变化制定现金投放计划,使现金供应做到早计划、早安排;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等形式加大宣传,不断提高茶农的金融知识和意识;加快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努力扩大覆盖面,推动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进程。
(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外汇管理与服务
政府有关部门要创造条件,引导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者,解决企业的融资需求,为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茶叶产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加大政策引导,加强培训和宣传,使茶叶企业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和相关政策,扩大茶叶企业直接出口能力和数量;当地人民银行外汇管理部门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密切关注茶叶出口情况,改进服务手段,简化办事程序,支持企业“引进来”、“走出去”。
作者简介:张剑昆,中国人民银行临沧市中心支行行长。
作者 张剑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