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堡」战略下云南的资金供需分析与预测

作者
【摘要】本文首先对云南省资金供给现状和“桥头堡”建设中云南资金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次建立计量模型对“桥头堡”建设中未来5年云南资金需求和供给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5年云南省资金供需缺口总额为3044亿元-5607亿元,资金总需求和资金总供给二者之间差距是越来越大,不断增加云南省未来的融资压力;最后,就“桥头堡”建设中资金供需平衡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桥头堡”建设 资金供给资金需求 预测
“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成已成为云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从“十五”期间的5600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期间的1.86万亿元,增长了2.3倍。全省经济总量、人均量都翻了一番,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速第二次超过11%达到11.8%的良好局面。投资的大幅度上升,为保证云南省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云南建成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不断提升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把云南建成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已成为国家战略。“桥头堡”是“通道、基地、平台和窗口”。简单来说,桥头堡战略就是需要在一条国际大通道上,建设一个或若干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吸引来自四面方的资源,成为生产与流通、产业与市场、经济与文化、贸易与服务等相互作用的重要枢纽。其次,还要有经贸交流平台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新兴市场开拓等方面内容。而要把云南全力打造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国际通道、产业基地、合作平台和文化交流的窗口,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支持。因此,如何在需求激增状况下有效供给资金,顺利推进“桥头堡”建设,是当下云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云南资金供给现状分析
(一)云南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长状况
1978年末云南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8.51亿元,比1950年的0.41亿元增加28.1亿元,增长了68.06倍,1950~1978年年均增长11.2%。到了2010年底云南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已经达到13411.49亿元,比1978年的28.51亿元增加13382.98亿元,增长469倍,1979~2010年年均增长21.4%,年平均增幅比改革前的年平均增幅高出10.2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年来,存款增长较快,2005年各项存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2006年突破6000亿元,2007年突破7000亿元,2010年突破11000亿元。2010年末,云南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3411.49亿元,同比增长20.6%,比年初增加2291.85亿元①。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170.87亿元,比年初增加1041.17亿元,同比增长16.96%。总量和增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83%和1.69%,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在西部12省(市、区)排名第四,仅次于四川省、陕西省和重庆市,但是增长率在西部12省(市、区)排名第十一,仅高于陕西省②。
(二)云南信贷投放增长状况
1978年末云南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30.87亿元,比1950年的0.018亿元增加30.85亿元,增长了1704.6倍,1954~1978年平均每年增长11.7%。到了2010年底云南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0568.78亿元,比1978年的30.87亿元增加10537.91亿元,增长了341.91倍,1979~2010年平均每年增长21.01%,年平均增幅比改革前的年平均增幅高出9.3个百分点。近年来,贷款增长较快,2003年新增贷款668.5亿元,2006年新增贷款814.8亿元,2007年新增贷款868.16亿元,2008年各项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2009年突破8000亿元,2010年突破10000亿元。2010年末,云南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0568.78亿元,同比增长20.37%,比年初增加1789.15亿元③。总量和增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08%和1.63%,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在西部12省(市、区)排名第三,仅次于四川省和重庆市,但是增长率在西部12省(市、区)与陕西省并列排名第十一④。
(三)云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状况
1978年末云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5.04亿元,比1954年的1.77亿元增长了7.66倍,1954~1978年年均增长20%。到了2010年底云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5528.71亿元,比1978年的15.04亿元增长了366.6倍,1979~2010年平均每年增长21.3%,年平均增幅比改革前的年平均增幅高出1.3个百分点。近年来,云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03年突破1000亿元,2006年突破2000亿元,2008年突破3000亿元,2009年突破4000亿元,2010年突破5000亿元。投资总量虽不断增长但投资总额在全国的排位比较靠后,比如2009年,云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倒数第八,仅高于西藏、青海、海南、宁夏、甘肃、贵州和新疆。投资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如1980~200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每年增长率为21.6%⑤。
二、“桥头堡”战略下云南资金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大通道”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大通道是建设桥头堡的重要支撑,有通道才有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因此,云南提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战略构想:连接“三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沟通“两洋”(太平洋、印度洋),形成昆明至越南、昆明经老挝至泰国、昆明经缅甸至印度洋、昆明经缅甸至南亚的快捷交通运输体系,融入全国开放的大格局。云南急需加快公路、铁路、民航、电力、水利、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云南“桥头堡”建设提供通道基础,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二)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在桥头堡建设中,立足云南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将云南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是桥头堡建设的重心所在。从云南优势产业发展的现状看,产业结构单一、对资源的依赖性过高、加工深度不足和科技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云南产业的发展。
因此,在桥头堡建设中,云南还需要加快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强化优势支柱产业和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围绕烟草产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旅游业、有色金属矿业、磷化工产业、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与周边国家开展多层次合作。其次要做强特色农业。云南的花卉、橡胶、烤烟、茶叶、咖啡、中药材、马铃薯、蔬菜、畜牧等优势特色农业都已经具有相当规模。通过桥头堡建设,发挥资源和区位双重优势,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把云南建成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流通中心,以及我国对外开放农业的示范点。无论是强化优势支柱产业和发展新兴战略产业,还是做强特色农业,必须由强大的资金投入做支撑。
(三)随着引进外资的逐年增加,与之配套的省内资金也需相应增加
桥头堡建设的核心是对外开放,而引进外资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云南利用外资连续上升,2010年,引进外资13.3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37.4亿美元,是“十五”的6.4倍。在桥头堡建设中,云南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规模将不断扩大,这也需要省内配套资金投入。
(四)企业“走出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随着云南建桥头堡建设的全面启动,为我省实施“走出去”战略带来新的机遇。我省实施“走出去”战略离不开资金的有力支持。企业走出去,不仅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商业性金融机构也要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提供资金和金融服务。
(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加大投资力度
桥头堡建设最主要的抓手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优化投资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后劲保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坚持拓宽融资渠道,又要坚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和关键环节。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投资结构的优化,还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三、“桥头堡”战略下未来5年云南资金需求预测
(一)预测方法和模型选择
资金需求预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对具体部门和建设项目逐一预测其资金需求量,然后自下而上加总形成整体资金需求。这种方法虽较精确,但要求条件严格,工作量大,所需时间较长,由于结构调整和经济政策变化等随机因素较难把握,与宏观经济的产出目标难以吻合。二是以商品和服务等的产出与资金需求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直接根据产出目标预测资金需求量,这种方法虽较粗略,但简单直观,易于操作,且与宏观产出目标能较好吻合。我们认为第二种方法更适合本文。
作为投资需求预测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简称H-D模型)是一种较理想实用的考察经济增长率和资金需求之间关系的数学方法。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可知,在影响固定资产投资(INT)的许多因素中,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选取云南省1978年至20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INT)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样本数据⑥,为了消除样本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首先对样本数据取对数,于是得到数据序列LNINT和LNGDP。
(二)模型回归结果
根据LNINT和LNGDP之间的散点图(图1)发现LNINT和LNGDP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建立线性模型,为了使模型设计更为合理,这里我们尝试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建模,然后根据拟合优度R2及t统计量来比较不同模型的优劣。
图1 LNINT和LNGDP的散点图
模型1:
LNINTt=0.068987×LNGDPt-0.0948852×LNINTt-1
(2.3060) (26.1543)
R2=0.9950 SE=0.12912 DW=1.5912
模型2:
LNINTt=0.178121×LNGDPt+0.030278×LNGDP2t+0.0547570
×LNINTt-1
(3.8894) (2.9341) (3.8959)
R2=0.9961 SE=0.1153 DW=1.3656
剔除t值不显著常数项等,分别得到了模型1和2。括号内的数字为回归系数对应的t值,远大于t统计量的临界值,说明回归系数均显著不为零,模型2的R2=0.9961大于模型1的R2=0.9950,说明模型2的解释力更强,因此,选用模型2作为云南资金需求预测模型。
(三)云南资金需求预测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经济年均增长要保证10%以上的计划,在“十一五”期间云南经济增速达到了11.8%的良好局面,“十二五”期间拥有加快增长并超过“十一五”期间的增速的可能性,因为首先是通过多年特别是“十一五”的发展,云南省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及干部的思想观念等方面都有了较好的基础,具备了厚积薄发、蓄势待发的良好条件。其次是“十二五”期间,云南省还面临着“桥头堡”建设、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机遇。这些都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于是,对“十二五”期间的云南省生产总值的初步测算见表1。
根据表1,根据模型2对未来“十二五”期间的资金需求总量进行预测,得到2011-2015年资金需求总量的预测值(见表2)。由预测结果可知,“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总量可能为45520.65亿元、或者46796.44亿元或者48083.49亿元。
表1 云南“十二五”生产总值的测算
表2 “十二五”期间的资金需求总量预测值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而得。
四、“桥头堡”战略下未来5年云南资金供给分析与预测
(一)资金供给的预测方法选择
资金供给的预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国民收入中的储蓄和储蓄率为依据,分析判断其发展态势,然后根据储蓄与投资的等量转化关系形成对投资规模的预测。另一种是对用于投资的财政资金、政府建设资金、自筹资金、外资等不同资金渠道的资金逐个加以分析和预测,然后加总得出资金供给总量。第一种方法尽管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但由于受到银行信贷制度变革以及储蓄资金是在全国范围内流动而非在一省区域内流动等不可测因素的限制,因此这种方法较适合于全国资金供给的预测。第二种方法虽然需用数据样本较多,计算较为繁杂,但由于其预测结果比较精确,且受银行信贷制度变革的影响程度较小,与第一种方法相比较,更适合于省级及其以下区域的资金供给预测,故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
本文用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度量云南的资金供给状况。选取云南省1950年至2010年的固定资产投資总额样本数据8,记为,共有61个数据,根据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并对云南“十二五”期间的资金供给的进行预测。
(二)模型确定和回归结果
图2 的相关图和偏相关图
图3 的相关图和偏相关图
为了消除样本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首先对样本数据取对数,于是得到数据序列。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序列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差分序列的相关图和偏相关图分析判别其平稳性以及识别模型形式。图2是用EViews6.0得出的存款总额序列的相关图和偏相关图。的相关图衰减得很慢,说明是一个非平稳序列。由的相关图和偏相关图(见图3)初步判定应建立AR(3)模型。估计结果见模型3。
模型3:
DLNINTt=0.1541+0.2323(DLNINTt-1-0.1541)-0.3339(DLNINTt-3-0.1541)+Vt
(4.5232) (2.0365) (-3.2910)
R2=0.2221 SE=0.2823 DW=1.9662
(三)云南资金供给预测
我们利用模型3对2011~2015年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即云南资金供给进行预测。首先由模型预测出各年度的,然后再转化到平稳化前最初的数据结果,详见表3。
表3 预测结果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而得。
通过预测云南省2011~2015年投资需求和投资供给,得出未来5年云南省资金缺口总额为3044亿元-5607亿元。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云南省的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趋势总体稳步上升,其中资金需求后期增长速度逐渐加快。而资金供给虽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较资金需求平缓。总体来说,资金总需求和资金总供给二者之间差距是越来越大,不断增加云南省未来的融资压力。
五、“桥头堡”战略下云南资金供需平衡的对策建议
根据前面对云南省投资需求和资金供给的预测结果看,资金供给与投资需求之间还有一定的缺口,资金供给难以满足投资需求,为此需要在资金供给上下功夫,以达到未来期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采取多种措施,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应该根据云南省自身情况和其他发达省份发展经验,加大吸引外资,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努力挖掘信贷供给潜力,发展资本市场,引进新型融资,以弥补资金缺口。针对云南省未来5年固定资产资金供求缺口越来越大状况,应通过融资模式市场化,吸引更多的市场资金参与经济建设,弥补资金缺口。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融资模式市场化可通过融资项目市场化、融资主体开放化等方式来实现。
二是,改革投融资体制,引导居民消费,确保储蓄稳定增长,同时吸引民间资本。针对民间资本制定合理的投融资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云南省经济建设。
三是,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引进外资。发挥外资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减少对外资的审批内容,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政策法规的透明度,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云南的优势产业和发展基地。
四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筹措中的作用。应积极利用证券市场、债券市场、银行间金融市场等资本市场融资工具进行融资。
五是,做好投资可行性分析,建立科学而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制。创新融资渠道。政府当前可积极开发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渠道,引导该渠道资金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活动,并充分利用省外资金,应将组建融资主体和引进投资主体结合起来,大力吸引省外资金参与省内经济建设。即以发挥资本市场供给潜力为核心,不放弃有条件下的外资供给,全面考虑政府财政资金的供给能力,充分利用银行信贷资金供给,并使用创新渠道和创新工具来弥补缺口。
注 释
①数据来源:作者根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而得。
②参见《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1 年6 月1 日。
③数据来源:作者根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而得。
④参见《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1 年6 月1 日。
参考文献
[1]李诗源,程旭.青海省固定资产投资供求预测与平衡设计[J]. 北方经贸,2011年08期
[2]侯邦安,郭慧敏.未来15年山西资金供需分析与预测[J].预测.1996年06期
[3]范祚军,刘昕晰,凌璐阳.基于泛北部湾视角下马来西亚金融供给的实证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0,(09) .
[4]范祚军,夏梦迪.以区域金融合作缓解越南金融供给缺口的实证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1,(02) .
[5]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
[6]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课题组,雷一忠,高永.金融业对云南经济增长贡献研究[J].西部金融,2007年09期
[7]Bencivenga,B.,Smith,V.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58,58:195~209.
[8]Gurley,John,and Edward Shaw.Financial Aspects of Econom
ic Develop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45,45(9):515-538.
[9]King,Robert G,and Ross Levine.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apital Market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
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0]Sims C A,Watson W.Stock and mark inference in time se
ries models with some unit roots[J].Econometrica,1990,58,58 (3):113-144.
[11]Levine,Ross.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Deve
lopment:Views and A genda[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35(6):693-718.
项目基金:本文是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项目“云南‘桥头堡’建设中的金融支撑服务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永华(1979-),女,纳西族,经济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云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国际经济理论与政策。
作者 杨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