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作者
作者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中国政府持有的巨额外汇储备的风险日益明显。截至2012年6月,中国外汇储备已上升至32400.05亿美元,如何应对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风险的问题,变得更加重要。本文就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对比我国已经实施了的应对措施,讨论我国外汇储备困境的最终解决之道。
  【关键词】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资持续大量流入,我国的外汇储备激增。下面分两个方面来说明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一方面,我国的外汇储备严重过剩。衡量一国外汇储备的基准规模的因素有:约5~6个月的进口用汇;全部短期及中长期外债偿还用汇;外商在本国已实现尚未汇出的利润;本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的规模;以及符合本国外汇储备特性的预留安全规模①。我国的外汇储备量从1980年的22.62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6月底的32400.05亿美元,根据上述衡量一国外汇储备量的因素分析,我国外汇储备量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结构严重失衡,币种单一。我国的外汇储备有70%以上为美元,其他国家货币资产所占比重都相当少。
  二、我国外汇储备现存在的风险
  (一)国内通货膨胀的风险
  外汇占款过多基础货币投放量过大加剧了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虽然,央行采取各种措施来对冲外汇占款,但是迫于对冲金额过大的压力使得央行的对冲力度十分有限。外汇储备增加越多,人民币的发行越快。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必然使国内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加剧我国的经济失衡。
  (二)汇率风险
  一国外汇储备增加,会支持该国汇率上浮②。一国汇率的上浮,会造成本币的升值,相对的外币的贬值。随着我国的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影响了现有国内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平衡,导致供过于求,造成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并且,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央行必须投放的基础货币也不断增加,为了减轻过多的基础货币投放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央行必须发行票据来对冲过多的本国货币,结果是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造成了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缩水,并且,美元的连续贬值加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
  (三)“美元困境”
  美国贷危机爆发后,在抵御危机的过程中,美联储利用其世界最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采取了不断增加美元供给的办法来偿还债务。自2009年3月开始,美联储开始实施了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对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以及相应的政策手段,对金融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干预,其结果是美国的货币供给急剧增加,导致美国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使得我国外汇储备缩水。
  此外,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因此,美元市场存量的扩大就意味着中国不得不持续购入美元资产③。自2009年3月我国已经成为了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无论是美国不断地增发国债,还是我国抛售美国国债,都会影响美国国债市场的供求关系,供给量增加,导致美国国债价格下跌,而我国所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额庞大,要想寻找下一个买家又比较困难,所以,最终将导致我国美元外汇储备资产的贬值。因此,抛售美元外汇储备资产,也同样意味着损失的增加。而目前,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就处于这样的“美元困境”中进退两难。
  三、我国已采取的应对巨额外汇储备的措施
  (一)加快汇率制度改革
  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施了第一次汇率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在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的指导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稳步推进。然而,随着汇改的稳步前行所带来的是人民币的升值和被人民币升值预期所吸引来的国际游资,这对中国的汇率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不断缩水,汇改并未有效地降低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
  (二)放宽外汇管制
  2006年3月18日,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出席第二届金融专家年会时提出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这是央行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藏汇于民”的方案④。2006年4月13日,央行推出“放宽经常项目下外汇管理限制,同时允许个人、企业以购买外汇的方式,通过金融机构对外投资”的“藏汇于民”战略,标志着“藏汇于民”方案的正式启动。然而,此方案忽视了两个问题,问题一,忽视了民众持有外汇的目的,除了出国旅游、教育等消费因素外,人们选择持有外汇的目的在于追求高回报,这就需要推出许多外汇交易品种和工具,以保證持有外汇的居民或企业有增值的途径,而当前我国并不具备这些工具和途径,所以政策难以实施。问题二,“藏汇于民”让市场与民众分担国家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并不成立。从国家整体角度看,“藏汇于民”并不能减少国家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风险与损失,因为当外币贬值,“藏汇于民”只是将损失从国家转移到民间,国家整体上仍遭受了损失,损失总量并未减少。所以“藏汇于民”的方案并不能解决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风险问题。因此,“藏汇于民”并不能分担国家外汇风险。
  (三)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我国政府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在跨境贸易方面,2009年7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个城市的365家企业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6月,试点地区由五个城市扩大至20个省、市、自治区,境外区域则由香港、澳门、东盟扩展至全球,试点业务范围进一步明确为跨境货物与服务贸易以及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在离岸市场融资方面,2004年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协议(CEPA)的正式实施,香港境内的人民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中国财政部也先后于2009年9月与2010年11月在香港发行了总额140亿元的国债。2011年1月,世界银行在香港发行了5亿元两年期债券,这是世界银行首次发行人民币债券,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除通过经常项目输出人民币外,政府也开始试图通过资本项目输出人民币。2010年10月,新疆率先开展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2011年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新年1号文件《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这意味着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岸金融市场开放方面,为拓宽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2010年8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开展三类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的试点工作。
  四、解决外汇储备困境的选择
  通过对我国已采取的应对巨额外汇储备的措施的分析可知,无论是采取放宽外汇管制,还是汇率制度改革,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外汇风险问题。而如果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就可以有效降低本国企业的外汇风险,提高本国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甚至征收铸币税,对于中国而言,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我国外汇储备的“美元陷阱”,防范外汇风险。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可以缓解庞大外汇储备带来的过多风险问题。此外,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表明长期以来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动荡和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重大隐患,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尤为迫切。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为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因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可行性。所以说,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解决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外汇风险的可行性途径。
  注 释
  ①袁理.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②张丽丽.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弊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2).
  ③谷少永,论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1).
  ④罗雪峰,外汇转身“藏”于民[J].中国对外贸易,2006,(04);56—58.
  参考文献
  [1]袁理.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张丽丽.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弊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4).
  [3]谷少永,论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1).
  [4]赵朋,中国外汇储备问题浅析[J].商业文化,2011,(01).
  [5]罗雪峰,外汇转身“藏”于民[J].中国对外贸易,2006,(04);56—58.


作者 杨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