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文化与会计目标实现的相关性

【摘要】本文基于分析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会计目标两种观点,指出应注重企业文化和会计目标的结合,从而使企业实现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会计目标 相关性
一、企业文化重要性
现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价格、质量的竞争,上升为价值、品牌和服务的竞争。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发展为品牌和文化消费型,更加注重具有文化底蕴的产品。
企业文化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公司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精神财富与物质形态,包括企业观念、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及传统文化等。企业文化能给企业塑造良好形象,增强团队创造力和凝聚力,从而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髓,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保障。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凝聚员工,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为实现目标共同奋斗;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员工责任感;鼓励员工主动工作,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会计目标的研究成果
在会计理论领域中,会计目标理论存在两种观点: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的观点是,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者有用的信息,强调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确认时,不仅需要确认已发生的事项,而且确认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决策有关的事项,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此观点认为会计目标是为公司日常经营决策服务的。但进行会计处理时,缺乏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该种观点适合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会计人员需有很高的素质。
受托责任观起源于契约理论的委托代理关系,认为会计是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物。会计目标是向资源的所有者(股东)报告资源受托者(企业管理层)对受托资源的管理的情况。首先,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强调的是客观性;其次,在会计计量上,能有效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进行会计处理时,受托责任观强调可靠性而忽视相关性,受托责任观主要考虑委托者,而忽略其他信息需求者。
葛家澍是这样定义我国的会计目标:(1)反映企业管理层如何履行和完成受托责任的情况;(2)提供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决策的信息;(3)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对外披露国家宏观调控所需的信息。
本文认为,会计目标的两大派别虽存在分歧,但并非相互排斥。委托人通过财务报告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决定是否继续或终止委托受托关系。
三、会计目标的实现途径
对于企业而言,重要的是实现会计目标,途径如下:
(一)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
会计目标能使各类需求者满足其对信息的需求,质量特征是评定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的标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能规范财务报表信息。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和公众的切身利益也与会计信息质量高低有关系。会计信息质量越高越有利于企业实现会计目标。
(二)选择适合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所制定的会计政策,以满足企业的经营管理。
(三)充分披露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的披露是投资者直接获悉的各类信息的来源,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其会计报表附注等。强化市场对公司管理层的约束的途径是高质量的信息披露。
四、企业文化和会计目标的结合
传统的会计体系中,企业未来盈利的能力没有考虑到企业文化对实现会计目标的影响。而随着企业文化在企业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更多的人关注企业文化对会计目标实现的影响。
会计目标为信息需求者提供信息。内部管理层、国家、外部利益集团都属于信息的使用者。企业以往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潜力是企业管理层关心的信息。而国家各职能部门关注的是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银行、债权人以及证券投资者属于外部利益集团。会计目标提供的信息能让需求者获知关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未来盈利能力。企业文化与会计目标的结合,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五、总结
现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一的竞争,而是多元化竞争。要想增强企业竞争力,必须重视构建企业文化。会计是向企业提供管理服务,应注重会计目标与企业文化的统一,从而使企业持续良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财务目标的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03).
[2]陈丽琳.企业文化的新视野[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葛家澍,杜兴强.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理论与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乐红峰,田汝涛.财务会计目标浅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3).
[5]李学忠.论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J].江苏商论,2007(06).
作者 龚方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