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亚洲的商务外交策略

作者
作者

  【摘要】亚洲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最大的贸易地区,也因其地缘关系是政治军事战略要地。中国在亚洲地区运用了大量的外交政策,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外交关系上有很大进展,这与中国在经济、政治上对于东盟合作的要求有关,东盟同时也对中国有同样的需求。本文总结了中国与东盟的发展进程,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外交关系推进的原因。
  【关键词】东盟 经济一体化 商务外交策略
  中国十大贸易伙伴几乎包括所有的东亚经济体。中国与东亚各个经济体在贸易、资本流动和旅游等方面的交往日益紧密,增长速度远超与其他贸易伙伴增长速度。中国与东亚各经济体的贸易总量超过了与其他贸易伙伴的贸易总量。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推进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一、中国与东盟的发展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发展迅速,除1998年因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低外,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额每年的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2004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1058.80亿美元,同比增长35.3%;2006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1608.40亿美元,同比增长23.37%;2008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2311.17亿美元,同比增长14.0%。201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高达3629亿美元,中国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同时东盟首次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与东盟外交关系自1991年开始迅速推进。1991年开始对话,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1997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联合發布《联合宣言》,确定了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推进经济合作方面进展迅速。2002年11月,在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2004年双方又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与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2005年7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开始实施,双方7000余种商品开始全面降税,贸易额持续增长。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成功地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在经济合作关系上的进步将有力地推进中国东盟的贸易关系。
  二、中国与东盟外交关系推进的原因
  中国之所以选择与东盟积极推进经济关系,与目前所处的全球经济环境分不开。
  (一)世界上各国纷纷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美国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样板,在拉美发出“美洲倡议”,推行美洲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另一方面横跨两大洋,推行北大西洋贸易自由化和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欧盟西连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形成北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与地中海沿岸国家共同建立地中海经济圈,努力与非洲合众国加强经济合作;接纳部分东欧国家成为成员国,同时又与独联体加强经贸合作,注重加强同亚洲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欧盟事实上也将世界80%左右的经济推向了贸易自由化的轨道。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在WTO谈判进程中已体现出步履艰难,区域经济一体化由于所含国家少且国家间由于地缘优势本就经贸关系密切,文化方面阻碍因素相对较少而矛盾比较少,推进进程比较快,对于促进国家间的贸易投资关系作用明显。在此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中国也意识到要分一杯羹。
  (二)与东盟国家形成经济一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和重要意义
  东盟国家与中国相比,发展水平相近,容易发展产业内贸易,形成自贸区的成本较小。而且东盟与中国行业具有互补性。比如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对橡胶的需求与日俱增,东盟是重要的橡胶出产地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具有丰富的石油储量,有利于保持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与东盟形成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拉动国家出口,凝结地区力量共同应对国际竞争。
  (三)亚洲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地区
  从中国单方面出口的角度,中国在亚洲的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比重在2010年达到46.3%,亚洲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地区,且近五年来,除了2008-2009年以外有逐年上升趋势。而在亚洲的出口情况分布,东盟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东盟在2009年第一次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大出口所在地区。日本经济低迷,国内市场疲软,从2005年起,在亚洲总出口额的占比逐年下降,而东盟、韩国一直保持上升姿态,这也是中国决定同东盟进行经济一体化议程的一大原因。近年来,中国虽保持顺差,但主要是由于进口的减少,出口的增长拉动力度不大。中国目前国内市场需求下降,如果出口疲软的话,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十分不利,中国与东盟推行经济一体化,也是希望可以靠东盟拉动中国出口,保障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稳定。
  三、总结
  构建经济一体化,不仅中国有自己的需求,东盟同样也有需求。同中国构建经济一体化,可以推动东盟各国的出口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善,减少东盟国家市场分割,加速内部一体化进程,可以带动其他大国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热情,同时东盟国家经济多为外向型经济,与中国结为经济一体,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
  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推进,如果运行得好,对东亚合作的进程的推进会有推动作用。张蕴岭(2002)年提出东亚合作机制有四条路可以走,其中一条便是“中日韩分别推动与东盟的制度化一体化建设,并且同时寻求把三个进程合拢的方法,有条件的先走一步,比如现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但也有可能产生新的分割。东亚合作的进程还需要“10+3”间更多的对话,在此期间,中国的推动将产生比较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克烈.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与我国区域经济理想模式[J].世界经济研究,2000(01):24-27.
  [2]张蕴岭.东亚合作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J].当代亚太,2002(01):6-11.
  [3]尹承德.东盟外交新走向——兼论中国与东盟的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04(03):21-25,39.
  作者简介:翟翔(1991-),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司柽宇(1992-),女,河南商丘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经济学类;王文浩(1991-),男,山东东营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经济学类。
  (责任编辑:刘晶晶)


作者 翟翔 司柽宇 王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