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未来就没有现在

作者
作者

从古至今,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就如逆水行舟,不转型升级,就衰退没落。明星转型不成功,就人气下滑;企业转型不成功,就退出历史舞台;社会转型不成功,就动乱倒退。但是,转型升级谈何容易。在一项医学调查中,医生告诉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如果不改变个人生活习惯,他们将必死无疑,但结果显示,也仅仅只有 1/7 的人真正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虽然其他 6/7 的人也想活下来,但他们却无法做到改变。

相比于柯达的破产令人叹息,诺基亚的挣扎令人忧虑,IBM 则令人羡慕。IBM 的寿命已经超过了 100 岁,真正实现了卓越成长和基业长青。除 IBM 之外,世界商业史上还没有第二家千亿美元规模的企业从濒死边缘恢复生机。上世纪 90 年代初, IBM 的亏损达 168 亿美元,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更是预言「IBM 将在几年内倒闭!」然而,郭士纳带领的这一次全面转型,不仅让 IBM 回转生机,而且仅仅是 10 年之后,IBM 就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跨国公司。华为总裁任正非在谈华为的未来时曾坚决地说:「我们只向一个顾问学习,只学习 IBM。」

不转型是等死,转不好是找死。IBM 的成功转型,是偶然的意外,还是自身基因的必然?IBM 华丽转身的背后,有没有可以借鉴的一般规律?像 IBM 这样拥有如此「庞大身躯」的企业,都可以轻盈地成功转型,我们的企业理应做得更好。对正处于转型升级期的广大中国企业,IBM 的成功转型能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和借鉴?曾在 IBM 担任高管十年见证转型历程,拥有丰富的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现任 GE 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西北区总经理、GE 中国创新中心总经理的许正先生,在《与大象共舞:向 IBM 学转型》一书中,抽丝剥茧之后告诉我们:「我们学习 IBM,但不必成为 IBM」。

表面上看,IBM 的这次转型,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在骨子里,IBM 就是一家很善「变」的企业,每一次转型升级,都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二战后,IBM 实施了第一次重大战略转型,由一家生产打孔卡制表机、钟表、秤和奶酪切片机的制造企业转向大型计算机领域,当时推出的 System/360 标志大型计算机时代的来临;20 世纪 80 年代,IBM 实施了第二次重大战略转型,从昂贵的大型机转向包括个人电脑在内的分布式计算系统,不仅发布了第一台 PC,Thinkpad 更是成为优质笔记本的代名词;20 世纪 90 年代,IBM 实施了第三次重大战略转型,从制造商转向咨询和服务领域。

由郭士纳开启的 IBM 第三次重大战略转型,又包括三个阶段的升级:第一阶段是在郭士纳的带领下,通过并购淘汰,使公司脱离了困境,回到行业前列;第二阶段是 2003 年至 2008 年,在现任 CEO 彭明盛的领导下,实现了全球整合企业,并向高价值业务转移;第三阶段是 2008 年底,通过提出智慧地球目标,衍生出包括智慧电网、智慧铁路、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关系社会运行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工程。纵观 IBM 的转型历史,它的每一次重大转型,表面上都是为了摆脱经营困境,而从更深层次来看,其并不是为适应市场的短期要求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从经营理念到企业结构上的根本性转变,从而使 IBM 能够自如地预见并把握机会,而且使它能够抵御外部市场波动的打击,保持企业竞争力。

未济是事物的常态,未济和没有完成是企业转型的常态。一家公司现在的位置,取决于对未来的思考;一家公司在未来的位置,并不完全取决于钱的多少,很大程度要取决于战略定位与业务模式。没有未来就没有现在,企业应该时刻准备转型升级,而不应到被逼无奈的时候才开始着手实施。关于企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选择,郭士纳曾说:「要 IBM 这样的大象去追赶那些像兔子一样的技术狂人,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如果不能领先,那就去对手的弱点处创造新的逻辑。」所以 IBM 的「拥抱客户」计划正式实施,不是为客户提供和微软、英特尔、戴尔一样的技术或产品,而是针对客户的需求配置这些设备的服务,帮助客户用这种设备去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

许正先生在《与大象共舞:向 IBM 学转型》一书中表示:「实际上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才有可能做最有效率的事情,组织里的人员都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才可能做最有效率的沟通,组织的生产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基于「没有未来就没有现在」和寻找「对手的弱点」的思维方法论,时刻开始转型升级,做一个因需善「变」的企业,这无疑是我国企业最欠缺的品质。所有好的企业,基本上都遵循着普遍的商业底线逻辑,如战略远景、核心价值观、公平交换、自由竞争等,在不同的企业,只是具体表现形式有差异,但本质内涵却是一样的;但基业长青的公司,特别是像 IBM 这样历经兴衰却仍然持续发展的公司,除了商业底线逻辑之外,还对所在产业的「产业逻辑」有着清醒地认识,也就是所在产业的游戏规则究竟是以什么为中心的领导者逻辑。如果不清楚这一点,即使我们学习 IBM,想成为 IBM,也不可能成为 IBM。

企业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战略方向的转型,也有营销模式的转型、职能部门的转型、企业文化的转型、领导方式的转型、生产管理的转型、岗位职责的转型、市场拓展的转型、预算管理的转型、增长模式的转型、经营模式的转型等等。许正先生的《与大象共舞:向 IBM 学转型》,以 IBM 的转型为例,概括了企业转型的一般规律,即「转型六要」:企业战略、领导力、创新机制、企业文化、商业模式及运营模式。战略提供转型的方向,领导力提供转型的内在驱动力,积极而审慎的创新打开企业的生路,企业文化保持着转型的安全,商业模式确定利润区和盈利点,运营模式则将其快速复制到尽量多的客户群。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双重作用下,中国企业面对着国际与国内不同舞台的激烈竞争,前途充满艰难和挑战。对今天中国的企业来说,转型升级已经不是做与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的问题。IBM 华丽转型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是被迫转型,还是抓住机遇引领转型,不同的思维决定了不同的未来。

【《与大象共舞:向 IBM 学转型》,许正着,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年 4 月第 2 版。】


作者 叶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