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做聪明的「懒蚂蚁」

无论在工作和学习中,人们都非常看重勤奋。所谓「勤能补拙」、「勤奋出天才,实践出真知」等,都说明勤劳是取得成功、获取收益的必由之路。但在很多时候,勤奋的人并不都能取得成功,甚至还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甚至得不偿失。
法国有一位叫奥里昂的老人从 20 岁起就决心做一名画家,他一直勤奋地画呀画呀,几十年如一日,但他的画却无人问津。终于,40 年过去了,在他画了第 9998 张画后,他卖出了平生第一张画!他欣喜若狂。确实,几十年的画画生涯对于他来说,得到别人的承认是多么重要呀,可是满头白发的他也只卖出了一幅画而已。
湖南电视台曾邀请一位热爱写作的农民和观众见面,讲叙他如何勤奋写作的故事。那位农民称,迄今为止自己已经写作了 30 余年,写出的手稿装了几十个麻袋。但是在这 30 余年里,他虽然如此勤奋写作、不断投稿,最终也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说着说着不禁掉下眼泪来。主持人问他今后有何打算?这位农民擦干眼泪,铿锵有力地回答:「将更加勤奋地写作!」他的回答赢来了全场的掌声。但他的勤奋真是太「亏」了。
在成功心理学看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长项或优势。成功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类有 400 多种优势。这些优势本身的数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应该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短项是什么,之后要做的则是敢于放弃短项,将你的生活、工作和事业发展都转向你的优势,这样你就会容易成功。
为什么「勤」反而得不偿失呢?「懒蚂蚁效应」能解答其中的一些疑问。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 30 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而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这个「懒蚂蚁效应」在人的一生中也显然适用。「勤」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勤」在正确的方向上。大千世界、古今中外,勤奋的人很多,但真正让一个人不断获取成功并最终成为大师的,却是比勤奋更重要的思想和努力的方向。
同样作为农民,张文举从小也树立了当作家的理想。为此,他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着,每天坚持写作 500 字,一篇文章完成后,他修改了又修改,然后满怀希望地寄往远方的报纸杂志。可是,多年努力,他从没有只字片言变成铅字,甚至连一封退稿信也没有收到过。29 岁那年,他总算收到了第一封退稿信。那是一位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投稿的刊物的总编寄来的,总编写道:「……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显得相对苍白。但我从你多年的来稿中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很多人都知道,张文举现在是有名的硬笔书法家。记者们去采访他,提得最多的问题是:「您认为一个人走向成功,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张文举答:「一个人能否成功,理想很重要,勇气很重要,勤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生路上要懂得舍弃,更要懂得转弯!」舍弃和转弯不正是正确方向的思考和抉择吗?
正如「懒蚂蚁」一样,我们只有先把时间花在「侦查」和「研究」上,才能找对正确的方向,然后持之以恒地勤奋,最终获得成功。从这个层面上看,「懒蚂蚁」实际上是更懂得分清主次的聪明蚂蚁,在日新月异风云变幻的人生竞跑中,我们要做聪明的「懒蚂蚁」,多在正确的方向上下功夫。
睿智的人知道该坚持什么、该放弃什么,所以他们成功了;大部分的人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所以永远在路上。IT 业巨子、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无疑是一个睿智的人,在互联网最低谷的时候他看到了低谷后面的辉煌,他坚持了下来,所以,最后他成功了。
作者 章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