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探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商业银行经历了几次规模较大的信贷体制改革,基本上已形成了信贷经营、信贷审批、信贷监管相互制约的信贷管理制度,但尚有一些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经营的过程中三者之间还欠缺有机的协调,三权分离制度的制约作用还不明显,信贷资金的安全问题依然较为严重。本文就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探究,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管理对策
伴随着我国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规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发展的同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对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不仅限制了商业银行本身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强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制度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我国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体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措施。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信用业务。它包括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即信贷业务)两个方面,尤其是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信贷业务的对象包括了这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信贷业务的发展不仅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与整个社会的信用度关系极大。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不同于其他行业的风险。
第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最显着的特点就是负债经营,这一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只要从事信贷业务就不可能摆脱风险,信贷风险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转移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大多具有隐蔽性。由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致使信贷风险的产生多表现为不确定性,即我们难以确定银行信贷资金是否已经面临损失的风险。因为即使一些不确定性因素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已经出现,银行仍然可以通过加大吸收存款的规模来保持流动性,使得银行在出现经营亏损巨大的情况下仍能够保持运转,从这一特点来看,商业银行的信贷其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特征。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
(一) 信贷风险监管系统的功效性较差
现行信贷风险监管方式主要是对商业银行提供的综合统计报表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基本数据进行分析监管.而综合统计报表的指标相对比较简单,难以反映具体客户的风险状况。虽然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能较好地弥补综合统计报表的缺陷,但由于数据查询复杂,基础数据录入不及时,导致信贷监管结论和实际的风险状况有较大差距,其结果达不到信贷监管制约于信贷经营反过来又指导信贷经营的功效,因此,信贷管理系统难以满足信贷风险日常监管的需要。
(二)贷前审批程序的不完善致使信贷潜在风险的预警性较弱
信贷风险的防范应当始于贷前,从而对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起到一个预警作用。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前的业务审批时,要求对高风险贷款项目首先必须经过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审查,然后才能进入信贷审批阶段,但由于业务审查依据只是借款单位贷款项目上报的审批材料,而不是现场实地考察,致使借款项目单位在提交的贷款审批材料上大做手脚,其结果是对高风险项目的审批起不到制约作用。高风险业务审查形同虚设,信贷潜在风险的预警性较弱。
(三)贷后管理监控手段缺失
信贷风险的监控是全过程的,但银行不能监控到贷款的每一个环节,一般来讲信贷人员在跟踪贷款使用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通过分析借款人的生产、销售等情况的财务报表来确认贷款的安全性。但这些资料的真实性难以考量。因此造成银行信贷风险监控比较难、比较薄弱的局面。使信贷业务贷后风险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三、控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严格执行贷前调查,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设定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预警信号,必须切实建立起严格的、规范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信贷审批部门各环节的管理责任,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确保各部门在管理程序、管理内容、管理责任有良好的衔接。明确客户管理部门、信贷风险监管部门以及法律、财务、审计等相关部门的职责,使各部门之间形成有效的管理责任制。对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进行严格的查处,并做好相应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及早发现客户潜在的风险,从而起到对潜在风险的一个预警作用,最大限度地化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保护信贷资产安全。
(二)加强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完善客户征信体系
银行可以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加强和完善客户信用数据库的建设,使征信系统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商业银行对客户信用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以各类财务报表的形式反映的客户自身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二是客户的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客户基本面信息、合同信息、财务信息、账务清偿信息等;三是个人征信信息,进一步提高个人征信系统的使用效率,切实防范个人信贷风险。
(三)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对信贷人员道德风险行为的惩罚力度
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建立金融从业人员信息库,尤其是对各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信息应予以充分披露。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商业银行获取高级管理人员信息资源的能力,从而促使商业银行在进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聘用中,自觉加强人事任用的审慎性,可以有效避免由于信贷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引发的信贷风险。另外,制订严格刚性的法律制度及建立信贷监管部门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通过严厉的处罚,确保外部监管的有效性,维护金融资产的安全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程修森.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1).
[2]刘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11).
[3]周雁.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鸡西大学学报,2008(08).
(责任编辑:唐荣波)
作者 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