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

【摘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可能影响整个经济市场的正常的运行,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管理与防范;但又具有普遍性、不确定以及偶然性等特征,有必要对原有的防范系统进行完善,并且采取一定的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管理措施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综述
信贷风险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相对人不履行或者不恰当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降低金融产品价值的可能性。传统理论中,信贷风险只有在实际违约时才会产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研究信贷风险的理论也渐趋完善,学者们发现信贷风险完全可能发生在实际违约之前,当交易相对人的履约能力发生变化,也会有造成经济损失的潜在可能性。商业银行由于自有资本率较低、信贷业务是其主要盈利方式,发生信贷危机的可能性更高,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产生大量坏账、呆账,严重时可能还会导致银行倒闭。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一)客观性和普遍性。信贷风险的普遍性表现在信贷风险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其经济基础是社会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从而促使信贷资金的流通。因此,只要是在商品经济的市场,就会有可能产生经济风险;有经济风险,就有导致信贷风险的可能。其客观性是指信贷风险的产生与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信贷风险之所以称之为风险就是因为其发生与否是不确定的,只是存在这种可能。在经济市场上,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如自然灾害、政策调整、市场需求变化,都可能给经济活动造成影响,因此造成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这也是其客观性的延伸。
(三)多变性。造成信贷风险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又使信贷风险具有多变性,随着各个因素的变化(如时间、地点等变化),原有风险发生的程序、形式、频率都会随之发生改变,且变化的规律都会不同,可能是正相关,也可能是负相关。
(四)可控性。尽管信贷风险具有上述特征,但是还是有管理信贷风险的可能性。主要采取一定的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识别和监控、防范和管理,这些都能有效减少信贷危机导致的损失。
根据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事件不同,信贷风险一般分为金融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合规性风险以及价格风险。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市场中的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等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债务人个人经济能力或者债务人所在主权国家的政策变化而导致债务履行不能时的风险称之为信用风险。而操作风险是由于银行信贷管理系统不完善或者管理失误、控制缺失等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应加以注意的是,操作风险还保罗信贷风险评估模型风险。
美国对信贷风险早有所觉,但是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及防范仍然有所欠缺,因此才有信贷危机的产生。2007年3月,美国股市受到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冲击,股价大跌;6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旗下的基金牵涉其中,股市再次受到冲击。此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危机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到目前为止,全球的信贷危机尚未结束,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为避免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并且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有必要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随着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我国的商业银行也逐渐与国际商业银行进行接轨,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对原有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明显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贷风险控制和管理手段落后
在我国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就是要求债务人提供价值合理的抵押或者提供符合条件的保证人。但在实际操作中,办理抵押程序十分复杂,还需缴纳一部分抵押手续费,如果需要处理抵押物时,变现的手段单一,增加了实现抵押优先受偿性的难度。因此,担保措施起到的功效只能大打折扣。
(二)信贷风险识别和量化手段落后
原有的风险识别方式主要是定性的、文字性叙述的分析方法,前者的缺陷在于主观性强,容易留出很大区域的灰色地带,不好实行透明化管理。后者的不便之处在于文字有时候不能正确、精确地表达真意,导致信贷风险度量的模糊性,使得银行不能对信贷风险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文字性、叙述性的描述不能动态反映在经济活动中各项数据的动态变化,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实时监控,采取有效的措施。
(三)信贷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缺乏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传递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层报信息的不利之处在于一方面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决策层无法对信贷业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在层报过程中,将会有多人可以知悉信贷业务的信息,这大为提高了信息泄露的风险。此外,信息的层报需要更多人员负责信息的传递,这对专业人员的才能是极大的浪费。数据的真实性、保密性无法保证,内部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更是无从谈起。更应引起相关人员注意的是,在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是毫无涉及,现在的通过控制单个贷款比例和不良贷款比例等方式约束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已经无法适应国内商业银行逐渐转型的要求,更加不符合现代化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而且,手工操作无法实现信息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一家或者几家商业银行可能有某些不良债务人的记录,但是一旦这些债务人转移目标,其他银行由于尚未存有档案可能一时疏忽就给他们提供贷款,结果自然有很大可能是呆账、坏账的产生。
三、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
虽然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就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专业银行逐渐转型为商业银行——更为注重效益的银行,实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此开始形成信贷风险管理。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如建立了呆账准备金制度、统一授信制度等,同时还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体系,颁布了许多规范信贷行为的安全法规。然而这些制度中有一些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形势的变化,或者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还需要不断完善。
首先,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测评体系。可以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将客户的信用进行评级并实行分类管理。不仅要对每一个客户实行严格、精密的信用评级,而且严格把关现金流的流向、来源,强调但不应局限于保证、抵押等担保方式。作为国际上一种比较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贷款五级分类也可在我国发挥其重要作用。贷款分级制度能使银行快速、准确地分辨贷款存在的风险,从而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其次,建立和强化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包括提高贷前分析效率、改善贷中决策质量、优化贷后管理技术、支持客户评价和授信工作等。在贷款前尤其应重视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调整信贷政策,信贷政策更好地促进产业政策的实施与完善。同时,信贷管理部门要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宏观经济信息、微观经济信息以及信贷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在一个完整、连续的风险预警数据库中进行统一调配,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和高效运用。
再次,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系。这是商业银行进行自我调控的表现,最好能渗透到银行的各项业务、各个环节中,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功用。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建立明确、具体的产权制度,这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内部系统的控制组织结构一定要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各个股东、董事之间互相制约,互相监督。行长可以负责全行的信贷风险监督任务,在行长之下还可设立一级信贷官和风险管理人员,负责本辖区内的信贷风险集中管理,但是在業务经营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之间是平行作业流程。
最后,建立信贷风险化解体系。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改善银行资产质量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其含义是原始权益人(卖方)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其实质是将风险转移,贷款保险和贷款组合管理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这要求商业银行在发放信用贷款之前要求交易相对人以贷款项目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投保人、投保费用都可以由银行和交易相对人自由约定,最后的风险都是由保险公司承担。
参考文献
[1] 张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四川省:西南财经大学,2007.
[2] 邹永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重庆:重庆大学,2008.
[3] 袁春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J].上海:复旦大学,2009.
[4] 徐琼.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王瑶(1978-),女,汉族,天津人,供职于中信银行北京国奥村支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2009级在职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 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