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西部地区商业银行发展之路

作者
作者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发达地区经济通过高速发展,产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加之面临诸如所需生产要素供不应求、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问题,东部产业陆续向西部地区转移,致使西部地区近年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业产业不断发展。新型的产业发展趋势要求金融服务配套措施要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而西部地区银行业也急需抓住这一机遇,转变发展策略。本文以我国产业升级转型背景下西部银行如何适应新型产业结构为研究中心,通过具体分析近年来西部产业发展的状态和新特征,探讨了产业变迁对我国西部地区银行业发展的具体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西部银行业为适应这一变化应采取的对策,试图为我国产业的升级转型进而实现区域产业分工发展的构想寻求最佳的金融配套服务跟进措施。

【关键词】产业 升级转型 银行业 金融配套

一、我国西部产业发展情况概述

(一)目前西部地区的产业状态及特点

产业是指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除商业外,它涵盖了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形态。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生产力在地域之间和各地域本身发展到不同阶段后所必须选择的出路,它意味着将各产业间的结构搭配变得更高级和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东西部的发展差异时至今日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差异。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状态目前概括起来主要是:一是能源及化学工业,西部地区具有先天的能源优势,「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积极参与还在继续。二是矿产开发及加工业,近几年,各省充分利用了西部地区的铁矿资源,同时加大利用境外铁矿资源的力度,积极开展了高速铁路用重轨、大口径优质无缝钢管、优质合金钢材和精密合金钢材等特殊钢材生产,很多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了大型的钢铁项目。三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四是装备及加工业。五是高新技术产业。成都高新区、陕西的杨凌农业高新区、西安的高新区,重庆的两江新区,都是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六是旅游业。从目前西部产业发展优势分析,西部产业目前的发展特点主要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中又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主导,并努力发展高科技含量产业及相关附属产业。

(二)西部地区产业状态形成的原因

1.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

形成目前西部地区产业状态的原因主要是应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需要,西部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部分转移产业到西部发展。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如果一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对 a 生产要素投入比例高,则这种产品的 a 要素密集程度高,并根据生产过程中投入比例最高的要素种类不同,将产品分为不同类。假设两种产品 A 和 B,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 K 和劳动力 L,在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劳动力的投入比例分别为 KA/LA 和 KB/LB。如果 KA/LA 大于 KB/LB,则称 A 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B 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以上分析,东西部地区拥有的要素应该是不同的,至少它们的成本是不同的,不同地区应该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因此,应将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转移到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则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

2.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具备的条件

(1)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要素供应不足,产品成本增加。直到现在,东部地区还可以被利用的土地已经剩下很少,大部分土地已经被利用起来了,然而无论是修建厂房、仓库还是大批务工者的居住房,都需要建在名副其实的土地上。另外,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力供应不足也制约着相关产业的发展,现在的劳动力主力已经过渡到了「八零后」、「九零后」身上,他们不再像父辈一样「兢兢业业」在一个岗位上能够干上五年八年,稍有不满便会跳槽或者直接辞工,这一现状致使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问题也是限制东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个方面。伴随着各种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企业很少能像原来一样无忧无虑地扩大生产规模,赚取并非非常可观的利润。(2)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决定了东西部地区会出现不同产业类型。东部地区正在利用外资发展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外,东部地区的企业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在经过二三十年的生产中有所提高,这就拥有了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基础。事实上,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值在东部地区总产值中已经占有很大比重。(3)实现产业转移可以解决东部很多社会问题:外来务工者的社会保障问题;外来务工者的子女教育问题;外来务工者的「城市扎根」问题;外来劳动者犯罪问题;西部地区拥有很多优势。首先就是资源丰富和资源价格相较东部低,其次就是政策上党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会给予一些优惠,最后就是西部地区拥有潜在的市场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的消费增长率会高于东部,西部地区本身就有潜在的庞大的消费人群。

3.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对银行业带来的影响

首先,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一定会给西部银行业带来发展空间,有助于它们拓展业务。从东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来看,产业转移之初,政府会进行大量财政支出来修建基础设施,但显然西部地区由于政府普遍财政能力的限制,不会有大规模的扶持资金很快到位,这就要求企业一定会通过金融渠道解决资金短板。以四川为例,2012 年上半年末,四川上市公司仅为 90 家,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约 6.4%,筹资额比重仅为约 1.58%,直接融资占比不是很大,主要还是形成了投资考信贷的格局。因此,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大型股份制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都在这次产业转移浪潮中可以分得一杯羹。其次,东部发展成形的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还会给西部银行业带来创新动力。以前西部地区银行的金融创新由于在企业需求单一的环境下还没有被充分唤醒,这次东部产业的转移必然伴随着相对发达区域的先进金融理念的到来,这部分企业势必会产生一些高层次的金融需求,这就要求银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来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在抵押贷款的方式和要求上做出一些具体和适应性的调整。最后,银行也要更加注意防范风险。在承接的产业中也不乏一些步履维艰,生存困难和缺乏生机的企业,此类企业多数属于一些衰退性行业的企业,在给这类企业贷款和进一步合作的时候如果不注意防范风险,很有可能会造成损失。如果银行不注意控制风险仍然会形成贷款损失。

三、新形势下西部地区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一)国有银行的发展对策

1.借助政府关系,发挥资金和渠道优势

国有银行一般都与政府关系比较好,而在中国这个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也是一种资源,有资源就必须要利用起来。东部地区转移出来的企业要进入西部,首先就要经过政府这一关,企业要在西部发展,要选址,要考虑土地获取的成本,当地是否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自然资源。而往往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最先与这些企业进行接洽,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和就业的考虑,往往会主动给一些相对强势的企业一些优惠,包括税收减免、土地低价租用等等。其中还有可能联合银行给企业提供低息贷款,那么银行可以主动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与政府进行沟通,表明愿意参与到转移产业的发展配套融资支持中来,与政府进而与企业进行合作。由于政府具有信息优势,因此国有银行因为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而往往这是小银行和普通股份制银行所不具有的。此外,国有银行的资金和渠道优势也是中小银行所不能比美的。国有银行由于发展历史久,在西部各个市州有广泛的渠道,且国有银行资金充足,能够满足转移产业的发展。因此,综合这两方面的优势,国有银行应该充分把握机会,利用信息优势抢占先机。

2.与各地小额贷款公司合作

西部地区承接的转移产业不会都是大企业,其中不乏一些不容易直接从银行获取贷款的小企业。这类小企业只有从本地一些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小额贷款公司获取资金支持,而不容忽略的是,小额贷款公司近年来为何发展迅勐,说明他们有生存的空间,也有利润可图。很多时候,小额贷款公司跟银行之间也是有必然合作的,当它们资金紧张时,它们也会寻求银行贷款,银行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加强与小贷公司的合作,因为小额贷款公司更贴近客户,更容易生产准确的信息。所以这对银行来说是一个机遇,尤其是国有银行,因为一旦要将合格的小贷公司转为村镇银行则从政策上考虑国家会让国有银行带头参与进来,因为国有银行第一有这个资金实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第二因为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较多,有丰富的基层传统业务的经验和优势,更容易指导小贷公司转型和发展良好。不同地区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杠杆率要求不同,但总的来说,国家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金要求严格,而且银行融资比例不能过高,一般不超过资本金的 50%。不高的杠杆率意味着资本利润率不可能太高,据人民银行统计,全国平均为 7.6%,银行的杠杆率远远高于小贷公司,当小贷公司转变为村镇银行后,未来这种利润提升也会自然而然地给与其合作的国有银行分得一杯羹。

(二)西部地区中小银行的发展对策

1.城市商业银行应充分把握发展机遇

随着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调整和产业内嵌,从扶持当地经济角度,本地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将有望获得国家定点利好政策。从目前已经出台的对于农行各地定向下降准备金、调整不同资产的风险调整系数来放大当地金融机构的杠杆。央行今年继续推进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工作,在原有四川、重庆、湖北、广西、甘肃、吉林、福建以及山东 8 个省 563 家县支行的基础上,将农行在黑龙江、河南、河北、安徽 4 个省的 379 家县支行纳入执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覆盖范围。准备金率和加权风险资产系数的调整都有助于银行通过自身资产结构的配置,通过向小微企业倾斜,银行自身的杠杆率有望提高。这就是西部地区中小银行发展的机遇。

2.加强银政沟通,专注小微贷款

西部地区的中小银行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银行,这些银行其实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比较好,由于一些中小型转移企业可能被国有银行所忽略,但地方政府在承接这些转移产业的时候对中小型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多和政府相关部门沟通,获取当年当地的一些招商计划和投资项目。了解潜在客户的资金需求情况,提前下手,抢占先机。对于政府来说,银行和政府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可能会更好地解决好转移产业的融资问题,银行可以利用平台的资料库,随时关注企业需求和信贷合作进展,及时跟进各项服务,这有助于提高银企合作效率。各地城市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还可以组建「园区开拓团队」,团队中的成员对园区中的企业负专责进行关系维护,生产定性信息,控制好风险。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四川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 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方行明,刘方健,姜凌.中国西部工业发展报告 2011 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董建蓉,李文生.论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J].经济体制改革,2011(05).

[5]宋佳,刘文雅.区域协调思路下的东西部产业转移模式探究[J].产经透视,2011(07).

[6]桂泽发,刘天宇.我国商业银行在产业转移中的机遇与挑战[J].新金融,2011(11).

[7]申兵.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取向[J].中国经贸导刊,2012(22).

(编辑:陈岑)


作者 陈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