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视角看文化与贫困的作用机制及对策

【摘要】在反贫困问题的治理上,众多因素牵涉其中,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制度创新、教育等因素占据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文化也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出发,以贫困治理中的文化因素为切入点,对文化与贫困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做出分析,剖析文化中所包含各主要因素对贫困发生的影响过程进行客观分析和阐述,并将不同文化观念与贫困、非贫困之间互动机制过程做对比,进一步深入探析文化与贫困、反贫困之间的作用关系,以探讨出反贫困工作中文化领域建设的对策框架。
【关键词】经济视角 文化建设 公共治理 反贫困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往往不是短期内就能够明显表现的,「文化建设」本身属于程序型工作,其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测量,但其工作成果在短期内是极难被测度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建设工作就此失去了实际效果。
一、文化与贫困的定义
(一)文化的定义与包含的主要因素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价值理念以及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制度规范、生活方式等所反映的价值取向的总和,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价值标准、价值尺度和价值追求。」其中较新生成的价值体系是被共同认可的,其产生的合法性并未等到或者没有法律的明文肯定,但其却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最先进的规则,这种力量没有法律条文的规定,没有暴力、执法机关的强制。公共治理中的自主治理需要制度的配合,同时文化的支撑亦不可或缺。
肖冬松教授在考察文化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视角,这种视角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考察文化内所包含内容,并认为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包含的主要因素是文化观念和文化力,其中,文化观念是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概念内容以及概念间逻辑关系的集合,是文化的静态成像;文化力是「各种文化因素在促进和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内在力,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改造和征服自然过程中的文化力量」,其可以被看成是文化的作用力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动态成像。从本质上来说,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其中的第一层次就是思想、意识、观念等,思想意识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二是思维方式。在这种划分层次中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是文化观念所包含的内容。
(二)贫困的定义与划分
国家统计局对贫困的定义为:「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那些人或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贫困可以分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另一考察视角也可将其划分为狭义的贫困与广义的贫困,在这里本文所着重探讨的是广义的绝对的贫困。
二、文化与贫困的作用机制
在文化与贫困的作用机制过程中有一个不可回避的概念,就是行为主体本身,原因在于人是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必然路径,没有行动的实施,思想只能停留在意识状态而永远不能表现于现实世界中。
(一)文化与行为主体决策的作用机制
文化中包含的文化观念是文化产生各种影响作用的出发点,重要的是文化观念同样是文化力的基础。文化观念包含着两种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概念内容等基础内容,韦伯将其称作为「心象」升华;思维方式是概念间逻辑关系的集合,这不牵涉到「好」与「坏」的判断,仅仅只是对当前客体所涉相关情况的搜集方式,是对各种信息的处理和过滤以得出事物状态信息的集合,这是将要被判断的必要信息。在价值观念对思维方式所搜集和处理完毕的信息进行「正面」或「负面」判断从而形成决策,这个决策将影响主体的行为,是文化观念影响主体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共同整合成的这种力量就是动态过程中文化力的体现,文化力的直接作用效果就是对行为主体决策的影响。过程如图 1 所示:
(二)贫困与行为主体决策的作用机制
我们可以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将行为主体的决策划分为「正面、积极、符合客观规律」的决策,如学习、运动、生产、钻研创新等,以及「负面、消极、违背客观规律」的决策,如战争、赌博、骄傲自满、落后的家庭教育、超负荷的消费等。「正面」的决策将产生的实际效果是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健康的体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进步和发展」等都是作用于客观世界的实际效果,是快速发展的表现;然而,「负面」的决策将导致的是资源利用的低效率或者是「负和博弈」,其中的后者资源的浪费,可能导致绝对贫困的发生,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将会致使发展和进步的缓慢,而这种「缓慢发展」与前述的「快速发展」将形成一个差距,「相对贫困」形成。过程如图 2 所示:
三、反贫困中的文化建设工作
(一)文化观念的确立与传播
在反贫困的文化建设工作中,起点是文化观念,选择和确立科学的、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文化观念是首要问题。从经济学角度看,其中对于资源的利用应当树立的是效率观念。这里所说的资源是广义的资源,其中包括货币、时间、精力等。劳动和生产是人的本能,个体所拥有的资源应该被谨慎规划和利用,尽量避免资源的低效率利用和负和博弈的发生,大部分的资源应当优先用于生产性活动。正确文化观念的确立是基础工作的准备,观念被确立后还需要依托全面的传播体系将其传播给行为主体以达到宣传学习的目标。
(二)配合其他相关反贫困政策措施
反贫困中的文化建设工作是整套反贫困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仅凭文化建设就可以达到反贫困的目标。在反贫困的道路上,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教育体系改革与创新、卫生与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文化建设与其他反贫困政策措施的配合和相互支撑、唿应是必须要考虑周全的,这涉及到反贫困工作的整体规划与布局。
(三)长期不懈地坚持文化建设工作
反贫困目标的达成是党和国家将长期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文化观念对群体的渗透和影响需要长时间的熏陶过程,文化观念产生的作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逐渐接受、认同并付诸于实践的。因此,对于反贫困工作中的文化建设需要长期不断的坚持、发展和创新,企图通过短时期的文化观念灌输来改变群体行为决策的努力是不科学的。
四、总结
反贫困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内容,文化建设工作自始至终都被我党视为促进反贫困目标达成的必要基础。本文在较浅的程度上探讨了文化与反贫困的作用机制及对策,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文化建设在反贫困工作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肖冬松.论文化力[J].理论建设,2003(01):39-47.
[2]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43-44.
[3][美]阿尔温托夫勒,粟旺等译.预测与前提--托夫勒未来对话录[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160.
作者简介:黄瑶(1989-),女,贵州天柱人,贵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 2011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与城市管理。
(责任编辑:刘晶晶)
作者 黄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