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贫困对农村发展影响的经济学思考

作者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人的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我国农民的精神却比物质更为匮乏,直接导致农民贫者愈贫、富而返贫。农民的贫困心理不单是农民落后的表现,在很多方面,心理贫困会影响农民的行为目的、行为偏好和生产行为模式,从而直接影响其经济收入的增加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运用心理测评表SCL-90作为衡量农民心理健康程度的工具,着眼研究心理贫困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心理贫困;人力资本SCL-90心理测试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025-02
  
  1、心理貧困的现状、成因与研究方法
  
  1.1心理贫困的定义
  根据美国学者英格尔斯对心理贫困的定义,它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的,指人的理想、价值观等精神心理状态落后于社会主要物质生产方式的状态,同时,也可以是一些落后的风俗、习惯。心理贫困相对于物质贫困,更可怕、负面影响更大,因为前者更加稳定。
  1.2心理贫困的研究方法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通过SCL-90将样本对象心理贫困程度量化。其中,SCL-90得分越高,心理贫困程度越高。
  1.3我国农村心理贫困现状
  目前,我国农民在消费观,民主法制观念,新农村发展主人公意识,文化风气等多方面均表现出较落后的心理素质。重男轻女、小富即安、农村发展主人公意识和等要靠现象严重,导致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得不到很好的消化吸收、先进的生产方式得不到很好地运用、农村农民生产生活风气得不到很好地改善。根据农民SCP-90与我国常模对比的结果,目前我国农民的SCL-90各项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即农村人口心理贫困程度高于我国常模。
  
  2、心理贫困对于农民行为模式和收入的原因分析
  
  农民心理的健康状况影响农民的行为动机、行为偏好,进而影响着农民的生产行为模式。心理的贫困挤压着农民对于改善生活的努力,制约着农村的长期发展。
  2.1心理贫困挤压农民改变现状的努力
  农民长久以来都是以弱者的形象出现,再加上政府长期的倾向性政策。久而久之,农民便也习惯了自己弱者的地位。对安徽西部山区236户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欠发达地区精神心理贫困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王海滨,2007),有60%的家庭入不敷出,有35%的农户粮食不够吃,但却有51%以上的农户对目前的经济状况感到满足或基本满意。在回答如何看待贫困时,有近10%的农户认为“咱生来就是受苦的命”。在回答当地贫困原因时。有38%的农户把地理环境差归在第一位,而很少从自身思想观念上找原因。这种不思进取的心理直接导致了我国农村生产方式长期得不到根本改进,对比生活消费支出的长足发展,农村个人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微不足道。
  2.2心理贫困对于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影响
  在农民部分参与市场的假设下,农民用互不相容的两种方式使用劳动力,即家务劳动和农业生产劳动。图1中,WWl为工资成本,表示了农民家务劳动和农业生产劳动的机会成本。在均衡状态下,农民为了把更多时间用于家务劳动(z)而愿意牺牲的收入(即dY/dz)等于市场工资,为I点。这时农民劳动时间为L,农民的收入为Y。由于我们农村普遍存在重男亲女的现象,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大量男性接受比女性更好的教育,更多的男性农民脱离农业生产,进入城市工作,而女性农民则留守农村。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女性在家庭中需要比男性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因此,收入只能达到较低的Y1。
  2.3心理贫困影响农村正常秩序
  由于安于受人操控和扭曲的唯血缘集体观念,心理贫困助长了宗族势力在农村的成长。而大部分宗族势力往往以狭隘的本族利益为归依,并带有封建性,因此,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较大的危害性。(刘玉风,王栋,农村宗族势力的生存逻辑与治理对策,2010,7)首先,宗族势力干扰农村正常选举秩序。在一些宗族势力较强的地方,宗族势力总要通过互相串通、封官许愿、出钱贿选拉选票等各种手段为本族候选人拉票,直接插手或操纵基层选举。而村干部被宗族势力推上领导岗位以后,将宗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在计划生育、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等方面,为同姓同族的人办好事、行方便,对他族的人则另搞一套。其次,宗族势力的存在激化了农村社会矛盾。宗族势力容易利用宗族感情挑起械斗,出于对本族经济利益的维护或者仅仅是因为异姓族个别人的个人矛盾,宗族势力就可以引发有组织的械斗,破坏当地的社会安定。再次,宗族势力具有较强的排外性,影响了外地资本进入农村地区或者在农村本地内进行合理配置。大宗族势力往往从本宗族利益出发,把优质土地资源看成是宗族私产而予以保留。在本村资产处置上,对外漫天要价、对内阻碍流通,造成“多数人的经济暴政”。
  
  3、心理贫困的放大效应
  
  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获得教育的机会,农村劳动力中初中甚至更高文化水平的人的比重不断增大。这必然导致农村人力资本变得不再保持划一。(见图2)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部分精英,这部分精英的人力资本显著优于其他未受教育和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劳动力。假设:(1)城乡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中国城乡收入比为3.3:1)(2)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村劳动力会离开农村就业(3)一个人是否脱离农村就业是他人评价其能力的主要依据。(4)农民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于是留在农村中的劳动力被认为是能力较弱的,导致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心理感受恶化,心理贫困程度加重。而心理贫困程度的加重又会导致经济收入的减少,从而强化了别人对其能力较弱的看法。这就无可避免的产生了以下的恶性循环:城乡差距大——人力资本外逃——心理贫困产生——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4、心理贫困对于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汕尾等市的调查
  
  4.1数据来源及说明
  数据采用笔者在汕尾等市各村收集的249名农民的心理自评量表SCL-90以及农村居民收入、受教育年限等基本资料。填表前给予被调查者统一的指导与并嘱其各自独立答卷。
  4.2模型及结论
  分别取对数InGAIN、InSCL、lnEDC表示农民收入、心理贫困程度和农民受教育年限。以农民收入作为因变量(Y),自变量以SCL-90总分作(InSCL),受教育年限为(InEDC),年龄为(InAGE)。对上述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得到:
  由表知,整体拟合效果较为显著,F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拟合度为89.7%>60%,说明模型能较高地解释因变量。
  根据计量结果表明,农民心理健康对农民收入有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InSCL的系数估计值达到-1.072,方程R2=89.7。
  得到方程如下:
  Y=13.201-1.0721nSCL+0.045lnAGE+0.111lnEDC
  R2=89.7 F=378.678
  通过计量结果可见,心理痛苦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低。可见,心理贫困不单是目前我国农民贫穷的表现,更重要的它是导致农民难以走出贫者越贫魔咒的重要原因。
  
  5、改善农村心理贫困的对策建议
  
  5.1关注农民现状,改善农民心理感受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实验之一,说明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心理因素,改善人的心理感受可以极大的改善劳动的效率产出。因此,要改善目前我国农民贫困的现貌首先就应该让农民感受到关注,具体来说,就应该增加农民参政的动力与能力,确定农民在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大力推进村民自治的实行。完善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质询等制度,使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5.2增强农民主人公意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由于挤出效应的存在,政府应该作为一组相互一致的制度的经济体制发生互动的内生性行为者,而不应作为外在的全能代理人。(青木昌彦《发展经济学前沿》)具体的做法是,政府为私人提供“或有租金”为私人部门努力提供必要的激励。奖励先进,惩罚落后。政府从农村直接的资助者转变成为一个奖罚分明的类似于军官的角色。改变目前农民不需要通过任何自身努力就可以获得国家补助的现状,鼓励农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取国家的资助。
  5.3加大农村心理健康保健投入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心理保健、教育还基本空白的现状。应加大对农村基本心理医疗保健、教育系统的投入,将心理保健纳入农村基本医疗保健的范畴,提高对心理保健的补助力度。在农村建立心理质询室,定期开展农村心理健康普查,在农村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5.4促进城乡居民平等发展,增加农民社会认同度
  只有农民拥有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地位,待遇,农民心理贫困的现状才能改善,农村建设才能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必须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通过逐步改革,消除存在手城市内以城乡户籍划分为标志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劳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增强农民的社会认同度。
  
  参考文献:
  [1]弗兰克·史利斯农民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 何伟安 王浩 梁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