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子银行」

作者作者

【摘要】针对全球经济的现状,「影子银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讲述欧美及我国的影子银行都包括什么,中国的「影子银行」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什么影响,以及我国对待「影子银行」的对策、监管现状,还涉及了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影子银行 金融市场 利率

近年来,由于国际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影子银行」引起了人们的热议。那么,什么是「影子银行」呢?「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于 2007 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长麦卡利首次提出并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以及结构性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简单来说,「影子银行」只是一个概念而已,是对全球新兴的能够吸收资金、并投资到市场,创造流动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等的总称。

而「影子银行」在欧美相比于在中国则是大不相同的。在相对开放、复杂的欧美金融市场,「影子银行」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证券化机构,主要是将传统金融产品证券化;市场化的金融公司,包括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主要从事在传统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融通资金;此外,还有结构化投资机构和证券经纪公司。投资银行是「影子银行」中最重量级的成员之一,而根据近年来的数据,美国各大投资银行全年总收入大部分来自于自营交易、金融衍生品交易这些风险大、波动性强的「不靠谱」业务。所以,这些将金融产品证券化,然后从事交易的「影子银行」就会给欧美金融市场带来一定不利影响,着名的美国次贷危机中,「影子银行」就可以称得上是「罪魁祸首」。当然,「影子银行」也有好处,比如它降低了融资者的成本。

说完了欧美的,再说说中国的「影子银行」。中国都有哪些「影子银行」呢?主要包括:典当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第三方理财以及人人贷等。在中国,「影子银行」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因此统计上也就有着不同的口径,这样估算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结果相差悬殊。比如,FSB 去年 11 月发布的报告约 2.5 万亿元,但是一些投资银行同期估算达到了 30 万亿元。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近年来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两种投融资形式是理财业务与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这种增长趋势也恰恰和欧美情况相似,只不过我们中国的「影子银行」操作的产品与欧美不同罢了。

有着如此之快的增长趋势,中国的「影子银行」势必会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及风险。比如:由于「影子银行」在中国基本不受有效的监管,这些机构产生的市场流动资金也就不会被政府了解并计入,甚至与政府掌握的数字相去甚远。这种情况就会影响到政府对市场实施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再加上中国政府在中国金融市场里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子银行」的危害被进一步扩大;「影子银行」吸收了大量的资金,这样就导致银行吸收的存款数量减少,流动性下降。众所周知,这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一旦流动性风险爆发,会对银行本身及其他市场参与者带来沉重打击。

中国的「影子银行」的用处是什么呢?或者说,「影子银行」在中国为什么如此「受欢迎」?第一,商业银行可以用这些机构逃避存款利率上限以及贷款上限。由于中国存款利率上限的存在,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变少,这样就激发了他们放贷的动力。为了抑制这个动力,政策又规定了贷款额度上限。于是便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利用「影子银行」,商业银行就可以利用其他渠道获得资金,并贷出更大数额的款。第二,中小企业可以从大公司借钱,而不是从银行借。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要向小额贷款公司支付 20%—24% 的利率,但是他们很少向小额贷款公司借款,更多的款项来自于大公司。虽然政策上不允许他们直接向大公司借款,但他们可以通过银行、信托公司实现借款。这又是「影子银行」一大用处。第三,商业银行本身也存在类似状况。如上文所讲,由于国家对存贷款利率的限制,商业银行不满足现有的利润,于是他们推出各种理财产品,利用信托公司的帮助,对这些理财产品加以包装。这些理财产品不同于信托公司在银行卖的信托产品,而是更加的低风险,更佳保守,可以说,就是变相的吸收存款。并且这些产品多为 1—3 年到期,每当快要到期时,银行会把吸收来的钱放到相应客户存款账户中,以满足低于 75% 的存贷比率。另外,还有很多「影子银行」的用武之地,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影子银行」存在呢?其实,这些「影子银行」很多都是为了逃避监管政策而诞生的机构,没有了那些限制,他们当然可以赚得更多资金。在众多「影子银行」中,很多是合理的,也有很多根本就没有必要,比如商业银行包装理财产品。我们接下来就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首先,建立健全的监管体制,规范典当行、担保公司的操作;其次,逐渐推行利率市场化,因为对存贷利率的过多管制,如上文所述,会引起很多不合理的、有害的「影子银行」滋生。当然,这是个漫长、艰难的过程。不过,那一天应该不会太远了。

参考文献

[1]曹彤.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J].当代金融家,2011(09).

[2]陈华,刘宁.影子银行助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及思考[J].中国财政,2010(20).

作者简介:艾哲旭,男,大学本科,天津财经大学在读,主要从事金融学研究学习工作。

(编辑:刘影)


作者 艾哲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