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地区电子支付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
作者

摘要:在电子支付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电子支付可能逐步成为未来支付的主流方式。因其相比传统的非现金支付有着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优势,恰好弥补了作为金融服务洼地的农村地区金融业发展的不足。但是,相比逐渐成熟的城市市场,农村地区电子支付的发展还相对滞后,金融支付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对电子支付工具不信赖、支付方式难以接受等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山西省朔州市为例,从农村电子支付服务现状出发,对制约农村电子支付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作了细致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地区 电子支付调查思考吕鉴

近年来,中央持续把支农惠农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巩同、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日前已初现成果,农村经济逐步提升,农民收入普遍提高。随之,农村地区支付需求也日益增加,因而把电子支付广泛应用在农村农业领域迫在眉睫。

电子支付主要凭借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实现,相比传统的非现金支付有着不受时间、空间条件限制的优势;相比传统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网点布置,其推广的成本和难度都相对较低,更易实现。而且电子支付恰好迎合了日前农村发展需求,能够有效弥补作为金融服务不发达地区金融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因此,在农村广泛推广电子支付既有广阔的市场,也有利丁改善农民牛活和购物条件,促进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主要优势有:

(一)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

电子支付主要凭借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实现数据流通与交互,只需具备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即可得到推广,不受地理和自然环境所限,扩大了支付可服务的地区范围,填补了金融网点覆盖范围以外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的空白部分。此外,电子支付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全天 24 小时的在线服务,打破了服务时间限制,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运营成本、用户成本均较低

电子支付依托有线或无线网络通信实现交易信息的数据流通,相对成本较低。对丁运营成本来讲,与传统金融机构网点布置相比,电子支付大大降低了人力和物力成本,减少了市场投入,节约了经济支斑马斑马农村用户来说,在家即可进行支付操作,节省了去指定网点办理业务的时间和精力。

(三)高效、安全有保障

在传统的农村资金交易中往往使用现金支付方式,需要携带现金前往各种交易场所。当交易金额较大时,既不安全也不方便,且通过人力实现资金的交互,效率低下。相反,使用电子支付则只需要携带银行卡,就能通过电子支付终端实现交易,有时甚至只需记住账号和密码,通过网络即可实现。不再局限丁交易场所,也避免了找零的麻烦和假币风险,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规避了传统交易不安全因素。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支付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金融力量,在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朔州市中心支行结合白身实际,统一部署,全面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曰前,朔州市共有县级行政区 6 个,村级行政区 1622 个,农村地区人口总量 92.13 万人,银行网点数量 301 个。近年来,农村居民消费、农资用品采购、农产品外销等日常牛产牛活及经营行为越来越多地依赖丁电子支付,特别是随着于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业务的进村入户,便捷而安全的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已成为现代农村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金融支持。截至日前,全市农村地区借记卡发卡数量 304.14 万张,信用卡发卡数量 5.53 万张,人均持卡量为 3.3 张;全辖共有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 1592 个,村级行政区覆盖率达 1OO%,其中与电商融合的服务站达到 144 个。POS 机 7897 台,其他受理终端 253 台,形成基本完善的农村电子支付服务体系(图 1)。

三、电子支付在农村地区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朔州市中心支行牵头辖区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持续对电子支付进行推广,引导农民使用电子支付,日前也取得一些成绩,从总量来看,已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相比竞争激烈、逐渐成熟的城市市场还相对滞后。通过分析,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有:

(一)农村地区金融支付基础设施薄弱

因农村地区 ATM 机、POS 机等金融服务终端业务交易量较少,于续费收入较低,与机具管护成本不成正比,导致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设备和白助设备布放不足,多数农村地区仅仅设立了金融白助服务。

(二)农民欠缺对电子支付工具的认识

近几年,虽然农村电子支付得到快速发展,相关支付工具的种类也逐渐齐全,但电子支付工具的使用率依旧不高。一是农村居民欠缺相关专业知识,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真伪性和安全性存在顾虑;二是业务的宣传普及工作做得不到位(因交通、成本等因素限制,日前主要集中在偏远山村),一些农村居民无法了解银行提供的具体业务内容和服务方式,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率偏低。

(三)农村居民支付方式难以更改

一是当前农村居民主体人群知识水平较低,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往往认为学习操作电子支付会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对掌握电子支付技能兴趣不高。二是受传统支付观念影响,对丁大多数农民而言,现金支付相比通过虚拟网络进行操作的电子支付更加方便和安全。三是因收入相对较低和社会保障不足等社会因素影响,致使农村居民承受风险能力弱,部分农民对电子支付存在抵触心理,更愿意在银行网点办理相关业务,而不是在家进行网上支付。

四、促进农村地区电子支付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子支付环境

各级政府机关部门应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要按照十几大提出的降低联网、用网费用的相关要求,把农村地区作为重点,降低联网门槛,实现农村地区网络全面覆盖。同时,加大对金融机构政策扶持力度,结合农村现状,制定因地制宜的扶持办法,从而激励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全面推进农村电子支付网络以及金融服务网点建设。

(二)加强电子支付宣传力度,化解农户、农民疑虑

引导农户农民对电子支付的认知。银行业金融机构及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应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和渠道,加强对农村电子支付的宣传,深化农村居民对电子支付的认识及相关业务的了解,要重点介绍电子支付发展现状、用户情况、安全措施及相对丁传统支付的便捷优势。并经常性地组织专业人员举办电子支付使用培训班,发放电子支付使用于册,演示电子支付支付过程,手把手教授电子支付使用方法,减少农村居民使用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切实体会到电子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逐步打消农户对使用电子支付的疑虑,择机可推进金融知识普及示范点建设。

(三)加强风险防范,打造能保障各方共赢的电子支付良性发展生态

以防止消费者利益受损为出发点,一是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对支付消费者的保护。重点关注农村支付状况,完善行业信息披露、竞争营销秩序、个人信息与资金保护、风险管理与保障等。二是强化农民安全意识。银行及其他支付机构要通过宣传、培训等多种途径,普及电子支付注意事项,规范使用流程,做好个人信息与资金保护。及时通报新型电子支付诈骗案例,让农民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三是加强不法行为打击力度。联合公安部门,对存在隐患风险的相关支付机构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问题严肃查封、整改,并不断探索建立针对农村地区电子支付安全保护的长效机制。

(四)加大农村支付对电子商务扶贫的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朔州市中心支行积极支持地方政府推进电商「进农村」的规划部署,重点组织金融机构为本土电商企业、电商项日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资金结算渠道和综合性支付信息服务。同时,加大与商务部门对接,争取在政府部门划定的电子商务示范县、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基地和纳入名录的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内进行「电子支付应用综合示范区(站)」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现代化支付工具应用和发展水平,争取尽早在有条件有需求的示范县级地区实现农村支持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区(站)的全覆盖。

(五)充分发挥基层人民银行指导作用

一是要建立有针对性的政策制度,使农村电子支付的建设更加规范,做到有章可循。近年来,央行在推动相关政策支持方面做出很多努力,陆续出台了《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深化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但考虑到基层辖区各自的实际情况,还要解决大量协调与平衡问题,因此还需要基层行结合本辖区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二是通过行政于段,要求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建设,强化参与责任、明确组织分工、安排工作任务。根据辖区情况,合理部署电子支付服务环境的建设,组织金融机构尝试推行二维码支付、「云闪付」等电子支付方式,以充分满足农村日常电子支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