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泉市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
作者

  【摘要】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信息化发展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金融服务的命脉。那么如何在农村金融中合理健康发展信息化,使其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真正达到为农业、农民和农村服务的目的,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仅以酒泉市辖区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情况为例进行探讨。
  【關键词】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
  一、基本情况
  (一)农村金融结构状况
  酒泉辖内现有农发行、农行、邮储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家农村合作银行、5家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5家涉农金融机构、238个网点,从业人员1921人,担负着全市服务“三农”的金融重任。2011年9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72.18亿元,占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的23.71%,为酒泉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农村金融信息化发展状况
  作为服务“三农”金融主力军的酒泉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科技信息化建设始于1992年,至目前已经有20年时间了。共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单机储蓄业务阶段:从1992年起到2003年,全市60%的网点开始使用PC机办理储蓄存款业务。
  2.单机综合业务阶段: 2003年7月单机综合业务系统开始上线运行,当年年底已推广了到90%的营业网点;在2007年6月, 63个营业网点开通了电子汇兑系统,实现了汇兑业务电子化。
  3.综合业务网络阶段:2007年9月底,我市农村信用社149个网点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全面上线运行,随后通过接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个人业务实现了通存通兑,汇兑业务通达全国及港澳台等部分国家和地区。2008年10月28日,具有银联标准的飞天借记卡正式发行,目前累计发卡量超过38.2万张。全市已布放自助设备51台,极大的提升了农村信用社系统社会形象和整体竞争力。
  4.全面应用阶段:2010年2月我市153个营业网点均开始使用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贷款业务的客户信息及所有信贷资料都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共享。目前系统中已有客户信息18.49万户,系统上线后累计发放贷款14.81万笔,达95.69亿元;同时也已实现了与征信系统的对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全国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受管理体制的制约,农村合作金融没有全国统一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同时,由于分散法人治理,各自独立经营、自我发展,信息化建设一直是省(市、自治区)各自为政,缺乏全国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和统一规范,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
  (二)信息系统规范化的流程和多样化的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其特殊的管理模式和多级法人的管理体制,造成各级法人组织管理的多样性,业务需求多样化。如果无法在多样化的业务需求和规范化的业务流程之间找到平衡点,将会导致信息化建设无所适从。
  (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复合型人才
  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现状看,职工的信息化知识有限,自我培养意识不强,许多县级机构一般只有1-2名科技人员,大部分还不是专业人员,基层行(社)一般就没有科技人员,员工队伍信息化知识基础薄弱,缺少懂业务、懂科技、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四)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一是对因业务需求发生变化而进行软件维护,在维护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的风险隐患。二是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以及大规模停电等外部事件造成的硬件设备受损而导致应用系统瘫痪。三是因非法外部入侵、病毒入侵而造成的网络风险。四是日益增加的计算机数量和多样化的接入媒介,使得终端安全运维管理工作困难程度加大,出现的问题日益复杂,加重了系统安全风险隐患。
  三、有关对策
  (一)建立长远规划,实现信息技术和应用标准化,是加速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全面的信息化战略规划不仅能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最大限度地节省和优化资源配置,更能降低业务风险和信息化系统自身的风险。因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实现信息技术和应用标准化,开创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二)加强系统的人员培训,树立全局观念,是发展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保障
  推行信息化建设不但要有“科技兴社、人才先行”的观念,而且还需要既懂金融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再深造,提高技能和工作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从高等院校直接引进计算机高级人才,并注重其适应现代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加强内部培训,营造学习氛围,并对自主或参与应用软件开发的职工给予奖励;建立计算机后备人才库,以应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发展。
  (三)加强交流与信息共享,是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手段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当加快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首先,明晰信息化项目建设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各项业务的作用,准确定位科技部门及其工作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其次,整合科技资源,逐步建立适应各项业务发展需要的技术研发体系,以保证信息化建设与业务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同时,积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工作交流。
  (四)加强信息制度的建设,消除风险隐患,是加速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加强信息安全制度的建设,建立符合国际国内标准的系统网络安全评估、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体系。一是要规范传统的人工控制程序,保证信息化系统处理前的数据资料的合法性以及处理后的帐表资料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对各环节人员操作程序进行管理。二是要强化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以保证业务系统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三是建设统一和共享的应用级灾备中心,实现各项业务的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江锋.农信网络,有你更精彩,安徽经济报,2006-04-25.
  [2]齐亚斌.欲上“高速”还需“修路”,计算机世界,2008-09-08.
  [3]江锋.“E”网情深 有你更精彩.中华合作时报,2006-04-21.
  [4]欧伟,凡利达.推动农电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电力信息化2007-01-30.
  [5]刘文丽,曾尚梅.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的现状及改善,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10-15.
  
  作者简介:罗薇(1962-),女,汉族,中国人民银行酒泉市中心支行经济师,研究方向:银行业务与电子支付;于征武(1980-),男,汉族,中国人民银行酒泉市中心支行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网络银行业务与安全技术。
  (责任编辑:刘影)
  


作者 罗薇 于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