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案例教学及其在会计专业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作者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会计专业课运用案例教学的可行性,主要分析了传统教学方式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运用的缺失与会计专业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优点,第二部分析了会计专业课运用案例教学的原则,最后论述了会计案例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 会计专业 运用 策略
一、会计专业课运用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一)传统教学方式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运用的缺失
大家熟知的传统教学方式通常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传授知识。传统的“从概念到概念”的灌输、填鸭式教学方式不需要对社会实践进行模拟、“仿真”或预演。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会计课程来讲,传统教学方式通常会脱离实际的经济环境。它对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系统思维和自我能动发展的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学生只是盲目、消极地接受知识,甚至是唯先人、权威和教师是从。如果学生缺乏充分的社会实践体验,而教学中又缺乏强有力的导向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机制,就会导致其只是对抽象会计知识的生吞活剥。
(二)会计专业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优点
1.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使教师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会计案例情节为线索,使学生自觉进入财务工作的“现场”,充当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实践的经历,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举一反三,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有效的思维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实用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明显地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2.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据目前许多毕业生反映,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出的学生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会计和财务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目前的财务管理教材大量引進西方财务管理的定量分析方法,而这些方法往往建立在许多并不存在的假设的基础上,可操作性较差,难以在实践中真正应用;其次,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面对复杂的财务活动不知从何下手;第三,经济活动复杂多变,新的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层出不穷,仅凭学校所学的那点书本知识远远不够。因此,我们需要开展案例教学,将企业的会计、财务管理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3.会计专业课采用案例教学的弊端。当然,会计专业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并非万能的,它也存在一些限制。首先,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和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和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双方都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案例分析的全过程。这往往会让部分人产生畏难情绪,不能适应这种主动思考并充分讨论的课堂模式。其次,案例教学相对于有些形式的教学而言显得效率较低。案例教学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应该知道什么、怎样分析经济现象,而有的知识的确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直截了当呈现给学生,不需要采用案例教学。
二、会计专业课运用案例教学的原则
(一)鼓励参与原则
案例教学的展开要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首先,在案例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扮演的是“演员”的角色,教师只能起“导演”的作用,而不能像传统的教学那样,教师既当“演员”又当“导演”,而学生充当“观众”的角色。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要有充分而清醒的认识。其次,案例材料要源于活生生的现实,这样的案例可能就是学生在现实生活或将来走向社会真正面临的实际情况或问题,这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吸引力。再次,教师就案例提出的问题以及针对学生观点的评价都要体现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交流的鼓励与肯定。教师要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直接作为对其考评成绩的一个重组成部分,使学生的参与具有外部的压力机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营造“心理自由”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自由参加讨论。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案例教学开展的基础,鼓励学生参与是运用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启发性原则
案例教学具有启发性,才能发挥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贯彻这一原则,首先要求教学案例提供不完全信息,这样才更接近实际工作,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检索补充部分信息。这样学生在案例中作为“当事人”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下做出判断与决策。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模糊信息进行分析,借助各种工具明确案例中的各种关系,而不是由教师提供完全的信息。其次,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学生在这种问题的引导下,才不会感到毫无兴趣或完全迷惑而放弃。再次,教师对学生讨论的引导也应具有启发性。
(三)适应性原则
首先,案例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应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在难易程度上,案例所涉及的内容和问题应当恰当。过难,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就会流于形式,远离案例所要揭示的问题实质;过易,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和讨论的兴趣。同时在案例呈现形式上要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案例的描述过于理论化会失去案例本身的吸引力,而描述过于具体通俗缺乏理论背景则会使案例变成单纯的“故事”,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其次,案例教学的运用还要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对某些更适合其他教学模式的课程就不应该运用案例教学模式。对适应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其程序做出必要的增删。
三、会计案例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会计案例的特征及编写方法
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案例选择有很大关系。教师要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准备恰当的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中所描述的情境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或易于理解的,以便于学生的感知和理解;教学案例应该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以便于学生从具体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教学案例应该能准确反映理论的实质,相应的概念和原理渗透其中,以便于学生准确把握。案例选择的难点主要就在于如何选择到那些既符合
教学目标,又适合学生,而对教师来说也较容易进行课堂发挥的案例。会计案例除了应该具备案例的一般特征外,还应该具备针对性、合法性、可参与性等。
会计案例编写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深入企业广泛调研,根据实际经济业务编写教学案例。在不同的行业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广泛收集信息,仿照业务处理流程,采集各种数据,通过和企业相关人员交谈了解企业现状及存在的矛盾,在拥有充分资料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再结合教学需要就可以写出翔实、生动的案例来。二是使用出版的关于会计案例教学的图书中已经编写好的案例。可以选取其中的典型案例,再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加工整理后应用于教学。三是网上查询文章、资料或根据国内外报刊书籍中的有关文章、公告等改写。网上或书刊中载有许多关于企业财务信息的公告和有关企业的报道,根据案例教材的特点和运用要求,进行增删改写,也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呈现案例的策略和方法
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学形式应多样化,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应该根据案例材料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相应地采用适当的方式,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呈现案例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能过于单一,千篇一律地采用某一种方法。”
(三)分析讨论案例的策略和方法
1.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内容和节奏。与传统的讲授式的课堂教学相比较,案例教学的整个讨论进程处于一种开放式的状态,教师不能够直接控制课堂教学的进度,这就给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课堂讨论节奏过快或过慢,甚至出现偏离主题的讨论等,都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内容和节奏。
2.创造轻松和谐、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要有效地实施会计案例教学就必须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究底的胆量和勇气,所以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和拘束感,使学生“乐学”、“好学”。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案例教学要以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教师要有民主意识,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师只有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和思考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案例教学研讨活动的主体。二是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在表述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注意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防止教学过程中语言苍白平淡,一种语速、一个语调讲到底,导致学生视听觉的疲劳。交流过程中的形体语言有时能达到有声语言所不能的效果,教师鼓励的眼神,会心的微笑,有力的手势等,不仅能极大的增强学生的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增强课堂氛围的生动活泼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参考文献
[1]黄明,郭大伟.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取与设计[J].教育探索.2006(03).
[2]贺三宝.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会计案例教学探析[J].财会月刊.2006(02).
[3]宁骚.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 新视野.2006(01).
[4]杨有红,胡燕,谢萍.关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调查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作者 蔡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