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跨境流通现状及影响

作者
作者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维持高增长率。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强大国家实力作为后盾,人民币在边境一线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青睐,已逐渐成为周边国家持币及边贸结算货币首选,人民币跨境流通已呈现出区域化的雏形及不断扩展的态势。人民币的跨境流通给我国经济金融业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金融业带来一定的风险。
   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在高度货币化的当代社会会导致各种要素和资源的跨境配置,进而对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关键词】人民币 跨境流通 金融
  
  一、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
  (一)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方式
  1.人民币出境的主要方式。一是边境贸易中进口支付。中国内陆边境与15个国家接壤,具备了开展边境贸易的地缘经济条件,2009年,中国银行曼谷分行完成了在泰国的第一笔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此后,该分行陆续开展了面向个人和公司客户的人民币存款、汇款、兑换、结算、授信等多种业务,并多次举行人民币业务推介会,其目标是发展为泰国当地主要人民币结算行、清算行、人民币价格报价行,以及人民币现钞的主要提供者。二是内地居民探亲消费、出境旅游。主要包括出境所缴纳的关费、境外旅游的消费支付等,其中数量较大的是境外团费的支付。三是境外投资等人民币资本流出。四是国际开发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五是香港人民币业务。2005年中国人民币银行放宽对香港居民持有人民币限制等六项重要政策,启动了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带动了人民币在香港的流通。六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地摊银行”、地下兑换店所进行的地下人民币流出。在不少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已成为当地的可兑换货币,兑换店、“地摊银行”等非正式金融组织开办了人民币兑换和地下汇兑等业务,为人民币在当地的流通使用提供了市场安排。另外,境内居民境外赌博、走私、购买毒品支付和境外洗钱行为,也成为人民币流出的一个重要渠道。
  2.人民币入境的主要方式。一是入境旅游、探亲消费支付。二是边境贸易支付流回境内。包括用人民币支付边境贸易及相关手续费用、人民币通过边贸顺差净流入等。三是通过银行体系流回境内。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境外居民直接在我国口岸金融机构存入人民币。另一种是外方银行将吸收的人民币存款转存至我国境内银行。四是到境内购买资产、直接投资等。如境外居民使用通过各种渠道入境的人民币购买境内房地产、投资A股市场,以及支付工资、购买设备等。五是货币走私。据海关统计,在近年来查获的走私案中,人民币走私占相当大的比例,部分外流的人民币通过走私回流到内地。
  (二)人民币跨境流通的规模与地域分析
  1.人民币跨境流通的规模估算。人民币跨境流通的规模主要可分为存款和现金两部分。人民币存款中有一部分跨境存入境内银行,对这部分人民币存款,统计困难,而且比重较小。境外人民币存款的大部分是港澳两地存款,2005年底港澳人民币存款数量合计为228.04亿元,而到2011年11月仅香港人民币存款数量就达到6273.02亿元,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认可机构数目为132个(香港金管局:《金融数据月报》)。
  跨境流通使用的人民币现金主要来源于边境贸易、旅游贸易中的现金支付以及直接投资等活动,由于数据来源复杂,统计上存在困难。目前,大多采用直接估计法进行估算,即由人民币向周边国家流出的主要途径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之和:边境贸易(A1)、出境旅游(A2)、境外投资(A3)、地下汇兑(A4)、其他交易活动(A5),减去同一时期内人民币流入的数量之和:入境旅游探亲(B1)、贸易支付(B2)、投资(B3)、银行体系(B4)、走私(B5)。可由下式表示:
  Q=■-■Bk=(A1+A2+A3+A4+A5)-(B1+B2+B3+B4+B5)
  这种估计方法的虽然计算比较简单,实际操作较为容易。但其缺点也比较明显,如数据难以获得,只能大致推算,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依据2010年海关总署和国家旅游局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统计的我国边境贸易量、出境旅游流出量(亚洲部分)、平均境外消费量、港澳居民入境数量、平均携钞量等数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货币政策报告2010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已达到2800亿元人民币,其中香港旅游局统计2010年全年内地游客到港旅游人数达到2247万人次,如果按照每人消费4000港元来计算,将会有将近对应720亿元的人民币流入香港,再加上其他地区的贸易及旅游中人民币的流通可以大致估算出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至少为6000亿元。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人民币跨境流通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境外人民币主要留存还在民间。据人行昆明中心支行在《云南省人民币跨境流动监测报告》披露,2007年云南省周边人民币跨境流动量为669.86亿元,推算在越南、老挝、缅甸三国的人民币存量在200亿元。但据该行调查,2008年上半年越南农村银行边境支行留存的人民币大约为600万元。由此可见,由边境贸易而产生的人民币主要留存在民间。二是2006年以后,由于香港人民币已正式启动,受人民币利差和升值预期的影响,更多的人民币从境外回流,实际沉淀于境外的人民币呈现下降趋势。
  2.人民币境外流动的地域分布。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地域分布,我们从南到北分为三个地区:
  一是港澳台地区。其中香港是人民币流通使用最为广泛的地区,人民币在香港已经成为仅次于港币的第二大货币,港澳已成为境外人民币的主要交易市场。在台湾地区,虽然人民币入台尚不合法,但随着两岸经贸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对人民币的需求不断加大,持有人民币的民众和商家越来越多,公开使用人民币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2008年,台湾正式开放人民币业务,据台湾“行政院”(2008)估计,在台人民币现钞至少有720亿元以上。
  二是东盟地区。2010年中国-东盟《投资协议》正式生效,标志着自贸区如期建立,双边约有7000种产品享受零关税待遇,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方面,双方也将实质性地开放彼此的市场。目前,与我国接壤的越南、缅甸、老挝和泰国北方地区,边境贸易成交额中由人民币结算已达90%以上。另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与中国贸易和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人民币流通。新加坡是世界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对人民币基本不加以限制,据新加坡金融管理部门2008年估算,经常进出新加坡资本市场的人民币在500亿元以上。
  在我国西部和东北部接壤的国家,包括巴基斯坦、中亚国家、蒙古、俄罗斯和朝鲜。其中巴基斯坦从2003年起成为第五个将人民币用于出口结算的国家,蒙古和中亚国家与中国的边境贸易中大量使用人民币结算,2005年俄罗斯与中国签定《关于边境地区银行间贸易结算协议》,边境地區内的中俄两国银行可以使用卢布和人民币进行结算和付款。
  (三)跨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分析
  目前跨境人民币汇率形成有三种机制。一是由境外国家或地区金融管理当局制定人民币与本国货币的汇率,到目前为止,已有新加坡、泰国、港澳、巴基斯坦、印度、韩国、俄罗斯等国定期公布与人民币的汇率。二是依据美元汇率作为本地货币与人民币之间汇率的基准。由于人民币和周边国家的货币基本上都执行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因此美元汇率成为调整境外人民币贸易、旅游和投资中使用的汇率基准。三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地摊银行”、地下兑换店等非正式金融市场形成的汇率,这些市场汇率也是以美元汇率为基准,并根据当地人民币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形成的。通过分析1994年以来周边主要币种对人民币的汇率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境外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当地市场的人民币供求关系的体现。
  
  二、人民币跨境流通对中国的影响
  (一)对中国的有利影响
  1.人民币跨境流通推动了人民币区域化进程。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也逐渐向前推进,并正式接受IMF协定第8条第2、第3、第4等条款的义务,实现人民币在经常账户下的可自由兑换。目前,人民币虽然不能自由兑换,但无论从官方部门还是私人部门来看,人民币均出现了境外使用的现象,在一定区域内出现了事实上的人民币区域化。当然,在人民币没有完全可兑换之前,其程度必然是非常初级的。
  2.跨境流通促进了人民币参与国际结算的现实可能性。首先,人民币跨境流通形成了参与国际结算的需求基础。虽然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但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居民已把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和国际清算手段而大量使用,人民币已经成为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尤其在东南亚区域内贸易中,人民币表现出较好的可接受性,事实说明人民币作为区域贸易国际结算货币的市场需求已经基本形成。其次,人民币升值预期提供了人民币参与国际结算的历史契机。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为在部分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替代美元作为结算货币提供了可能。第三,货币合作为人民币参与国际结算搭建了基本框架。根据《清迈协议》和《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初步形成了人民币与东盟国家货币之间的双边货币互换机制,以及有关边境贸易本币结算的协定,建立了在周边局部地区人民币现钞的回流渠道,并将形成一个覆盖19亿人口,近5.2万亿美元经济总量,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并有较强经济实力的自由贸易区。
  3.降低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促进了中国在亚洲贸易中优势的发挥。为了降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竞争力的冲击,最有利的选择就是提高和推广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比例和范围。如果在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用人民币支付货款给中国的出口企业,中国的出口企业就不需要到银行去结汇,直接就可以拿到人民币收入,企业就不会再受到由于人民币升值引起汇兑损失的困扰。同时,人民币在区域贸易中承担载体货币的功能将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循环,并逐步扩大交易网络,获得规模经济效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目前美元弱势的风险。
  4.获得铸币税收入。铸币税是指货币发行者凭借垄断货币发行权而获得的货币面值与货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在本国发行纸币,取之于本国用之于本国,而发行世界货币则相当于从别国征收铸币税,这种收益基本是无成本的。在境外流通、沉淀多少人民币,相当于中国政府获得同等数额的货币发行受益,特别是人民币处于净流出状态时更是如此。
  (二)中国的不利影响
  1.境外人民币集中回流的冲击。随着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境外的人民币数量不断积累,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动可能引起人民币的大规模的流动,尤其是当国内外利率、汇率发生偏离,存在套利可能时,都有可能刺激人民币大规模的回流。这种回流如果集中出现,可能对边境地区经济造成一定冲击。
  2.加大了海关监管难度。人民币跨径流通以现钞交易为主,海关流量大,监管困难。反洗钱难度加大。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通增加洗钱活动的渠道,一些不法收入可以利用人民币跨境流通,在境外进行洗钱,由于这种境外洗钱活动通常查处起来较为困难。
  3.境外人民币兑换可能会影响境内人民币汇率。境外人民币汇率主要受到当地人民币供求关系和市场预期的影响,可能与内地人民币汇率形成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对境内人民币汇率产生一定影响和压力。
  
  参考文献
  [1]李钟《论人民币的区域化》[J]河北学刊2002.9
  [2]李靖、管涛、何帆《人民币跨境流动的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4.9
  [3]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东南亚及港澳金融问题”研究小组.《粤港澳三地货币跨境流通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2.6
  
  作者简介:孙雪峰(1984-)男,汉族,山东烟台,毕业院校:云南财经大学,研究方向:金融学;龙超(1964-)男,经济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现为云南财经大学教授、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金融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本市场。
  


作者 孙雪峰 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