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外经济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举足轻重。本文试图找出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实证分析,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进出口回归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以年均 15.8%(1983 年 ~2011 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几何平均增长率)的速度迅勐增长,到 2011 年进出口总值达 36421 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也跃居世界第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经贸开放程度的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2011 年我国国民经济对外贸进出口的依赖度高达 49.88%(最高时 06 年 64.88%)。
外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本文试图找出影响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实证研究。
二、进出口影响因素
依据贸易经济学相关理论,我国进出口受利用外资(FDI)、国民收入、税率、汇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项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并且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近似多重共线性或相关性,因而不同变量所得出的统计意义会产生一定重叠,相互影响,减弱了结果的有效性,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综合多个文献之后,本文列出了一些可能的影响因素。
(一)国内环境因子
1.GDP。1983~2011 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以平均每年 15.6% 的速度增长,名义 GDP 增加了 79 倍。GDP 的飞速增长也使得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一方面,国内许多制造类企业主要订单来自国外厂商,其产品直接流向国际市场,主要经济作用是出口创汇,赢取退税;另一方面,GDP 迅勐扩大,国内投资生产不断扩张,对生产原材料、机械设备等硬件设施及先进技术软件的需求非常旺盛,而这些都得大量通过进口来满足。
2.投资。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从 1983 的 1,430.1 亿元,增长到 2011 年的 311,021.9 亿元,增加了 217 倍,年均增长率高达 19.22%。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也直接带动国内各行业的迅速发展。此外,一部分投资资金直接用来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外贸型企业用进口的先进技术设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不在质量和价格上更具国际竞争力。
3.储蓄存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百姓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储蓄也随之快速增长。根据经济学原理,储蓄存款,一部分会转化为投资,一部分会转化为对进口产品的消费,间接促进外贸进出口。
4.利用外资。1978 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外商、外资及外国产品纷纷涌入中国。1983~2011 年外商直接投资从 9.16 亿美元,增长到 1160.1 亿美元,增长了 127 倍,年均增长 17.29%。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从 1983 年的 22.61 亿美元,增长到 2011 年的 1,177 亿美元,增长了 52 倍,年均增长 14.11%。成为了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5.货币发行量。货币发行量的增加,通过信贷传导机制影响投资、储蓄及物价的变化,从而简介对我国外贸进出口产生影响。
(二)直接作用因子
1.进口关税税率。进口关税税率是保护国内工业产业,调节进口商品结构、数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工业体系尚未达到现代化标准,国家财政赤字严重,因此我国一直施行高关税政策。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为了加入 WTO,对关税政策进行了全面的修改,不断降低关税税率,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汇率。汇率是影响进出口的重要直接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经历了三个时期:汇率双轨期、汇率并轨期、汇率市场改革期。
1978 年至 1993 年汇率双轨期:政府采取官方指导汇率和市场汇率并存的机制、实行外汇留存的办法,以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及改革开放形势的要求。1980 年 10 月,我国建立外汇调剂市场,增加外汇储备、引进更多竞争机制、但外汇交易缺乏监管,有一定的外汇管理风险。
1994 年至 2004 年汇率并轨期: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银行结售汇制度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形成统一、有效、规范的外汇市场,取消外国货币在国内的计价、流通及结算,提高居民外汇使用标准,扩大外汇供应范围。1996 年 12 月 1 日起,人民币经常账户可以进行兑换外汇。加入 WTO 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双边贸易日益增多,外汇管理局为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形势需要,作出相应汇率政策修订。
2005 年至今汇率市场改革期:2005 年 7 月 21 日起中国外汇管理制度开始新一轮改革:一是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从而形成更富弹性和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汇改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三原则。二是调整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制度。三是不断完善外汇交易制度。
3.外贸管理度。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是全面谨慎的。对外贸易受到管理体制、外贸政策的影响,可能促进或者抑制对外贸易的发展。总的来讲,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外贸及相应配套制度的改革,外贸环境逐步趋向宽松和自由,出口促进力度加大,出口退税保持增长,进口非关税措施减少,对外贸易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善,从过去的政府直接调控为主转向市场间接调控为主,完善外贸立法,强化经济调控手段,淡化行政管理手段,保持外贸政策的透明性、统一性和连贯性。
4.贸易条件因子——价格指数。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国内商品价格水平也不断攀升,虽然也有物价稳定的时期,但总体来看物价水平的上升非常显着。这样,出口商品综合成本上升,价格优势被削弱,对出口不利;进口商品价格可能低于国产同类商品或替代品的价格,从而对进口有利。然而也可能会促使汇率作出调整,而汇率的调低正好对进出口起到相反的作用。它也会使人们形成对汇率变动的预期,从而按主观预期作出选择。
5.外部环境因子——全球经济增长率。从理论上讲,它对一国的外贸,特别是一个对外贸易频繁的国家应该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我国从 1983 年来的对外贸易却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没有随世界经济的波动而波动,根据回归结果两者相关系数仅为 2.46%,表明两者几乎不相关。
6.基础准备因子——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具有国际支付能力的货币资源,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资源。1983 年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截至 2011 年,已达到 31811.48 亿美元,增加约 357 倍,年均增速达到 21%,极大增强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支付能力和信贷地位,对稳定汇率、发展贸易、引进外资具有重要作用。
三、数据的收集
进出口、GPD、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储蓄余额、汇率(人民币对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M1(M2 只有从 90 年开始的数据)、外汇储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数据来自 CNKI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全球增长率来自 IMF data warehouse。
加权平均关税税率本该是影响进口的关键因素但由于数据不好得,而外贸管理度不容易量化最终都没有出现在模型中。
四、出口函数模型实证分析
(一)出口函数多元回归模型
通过 EVIEWS 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出口 =-19923358.1+1012.9*GDP-0.016*固定资产投资 +1752343.7*D(1)*汇率-4.16*实际利用外资 +3106632.8*全球经济增长率-630.0*上年储蓄余额
可以看到固定资产投资系数为负,这与经济上的意义并不太相符合,但通过下面的宏观经济恒等式可以做一定解释。
C+I+G+(X-M)=C+S+T
(X-M)=S-I+(T-G)
(二)出口函数双对数多元回归模型
LOG(出口)=4.71+1.41*LOG(GDP)+0.027*全球经济增长率 +0.114*D(1)*LOG(汇率)-0.442*LOG(实际利用外资)+0.638*LOG(工业出厂品价格指数)
五、进口函数模型实证分析
(一)进口函数多元回归模型
进口 =-37337717.9+419.6*GDP+852897.0*D(1)*汇率-2.8*实际利用外资 +2455954.4*全球经济增长率 +259290.3*CPI
(二)进口函数双对数多元回归模型
LOG(进口)=2.24+1.37*LOG(GDP)-0.50*LOG(实际利用外资)+0.037*D(1)*LOG(汇率)+0.035*全球经济增长率 +1.41*LOG(CPI)
DW 值 =0.95 可能存在序列相关,查询 DW 临界值发现,残差确实存在正序列相关。
最终修正模型为:
LOG(进口)=3.78+1.48*LOG(GDP)+0.046*全球经济增长率 +0.11*D(1)*LOG(汇率)-0.64*LOG(实际利用外资)+1.28*LOG(CPI)+μt
μt=0.549*μt-1-0.505*μt-2+εt
六、相关建议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企业从国际市场获得的订单迅速萎缩,出口增速明显回落,导致企业收入、利润严重下降。与此同时,贸易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各国为保证国内经济稳定,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开始抬头,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各种的行政法规来强制要求政府和国企购买本国产品,同时提高进口关税来抑制商品进口,使得全球对外贸易进入摩擦高发期。同时,不少国家通过滥发货币、货币主动贬值来刺激出口,削弱了我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针对当前国际形势,从短期看,必须保证进出口市场,尤其是出口市场的稳定,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企业在剧烈动荡下出现财务危机。因此,稳定出口就成为需应对的当务之急。具体来看,应重点加强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根据出口引力模型分析,地域作为传统贸易变量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视,我国应着力开发周边市场,弥补欧美市场需求低迷造成的订单不足,最大限度的降低外需减少的危害。近年,中国对东盟贸易出口增长较快、双边交流频繁、合作关系良好,发展潜力仍较大。因此,我国政府及相关企业可以努力开拓东盟、俄罗斯、中亚等地的新兴市场。
其次,从加入 APEC 对我国进出口的促进效应可以看出,构建我国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协定将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因此,我国应积极探索构建诸如中国-拉美 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大洋州 FTA、东亚自由贸易协定(FTA)、等等。
再次,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行政支持来鼓励企业出口,如提供低成本金融贷款,通过恢复、提高部分关键出口产品退税率,提供部分税收优惠等措施来最大限度缓解企业面临的压力。近几年财政收入比较充裕,短期内政府维持对出口企业的退税补贴应该还可持续。
从中长期来看,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居民收入、逐步拉动内需才是分散国际贸易风险的关键。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任务也最紧迫。以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撑要素,既是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激发国内消费活力,才能支撑起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同事,政府要引导出口转内销,并提供相应税收优惠,促使企业练好「内功」。
参考文献
[1]吕玉花.「中国进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研究_基于引力模型面板数据」[J],经济问题.
[2]唐小然.「对近年来我国进出口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业.
作者简介:吴逸翔(1988-),男,瑶族,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投资方向)。
作者 吴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