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

作者
作者

【摘要】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开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再到今天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十分迅速。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以引入非公有资本为重要内容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解决目前国企改革所面临的困境。但混合所有制改革也面临着巨大的争议,其改革的方向何去何从,其改革的路径是什么,都在逐渐探索。尽管如此,混合所有制改革仍是解决目前国企困境的有效手段,也是未来国企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非公有制 混合所有制 困境 国企改革

一、我国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自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彼时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较低,属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但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在经济总的体量中逐渐上升。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发展以及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逐渐清晰,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存在具有了合理性与必然性,在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肇始到今天大规模推行,有几个重要的关键节点需要厘清。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 1949 年以后的经济建设工作经验后,认识到单纯的公有制经济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的需要,开始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推行从农村开始逐渐铺开;1981 年 6 月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重要核心地位,肯定了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982 年召开的十二大首次将非公有制经济认定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7 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明确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拓宽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党的十四大对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四大提出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可以实行多种经营形式。虽然当时这一理论目的是鼓励国有经济吸引外商投资,但对今天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起到了蝴蝶效应;1994 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改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拥有对等的地位,这就为国企改革向混合所有制方向推进一大步;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在重新定义公有制经济的背景下首次提出了「混合所有制」这一概念。报告不仅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观点,而且也创造性地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观点,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扫清了政治理论上的障碍;1998 年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具体方式,「提出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将宜于实行股份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 ①」,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指明了路径;2003 年 10 月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表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已经是我国经济制度建设的核心工作;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从 1978 年开始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到 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大力发展、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止已过去 35 年,35 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已经从萌芽发展为经济形式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的继续向前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必将起到愈加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争议

自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放宽更多限制使多种经济形式以多种方式参与到混合所有制经济中以来,便引发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争议。其争议的核心是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图是什么,混合所有制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对此有三种观点:反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继续搞下去,支持混合所有制经济以自由经济为最终目标发展下去和支持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壮大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进一步发展。

学者冯立果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混合所有制对于民营经济是有危害的。在历史上最近的一次「混合所有制」是建国后实行的「公私合营」运动,「资本家」失去了对其私有企业的管理权与经营权,使私营经济遭受重创并很快湮灭。2014 年 2 月的一个论坛上,企业家任志强认为混合所有制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他认为混合所有制必然带来两种结果:要么是国有资产侵吞私有资产,要么是私有资产侵吞国有资产。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混合所有制采用的国退民进式改革的实质是对国有财富的侵吞。万达集团总裁王健林也不看好混合所有制改革,但他反向认为国退民进是民资对国有资产的劳而无功的助力。许多企业家的看法与王健林类似,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对私营经济会形成又一次的「关门打狗」态势。与上述看法不同的是,部分学者和民众认为混合所有制所引发的国企改革会使部分国有资产又一次被瓜分,以混合所有制为外衣而实质上推行国有经济的私有化;着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则支持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但他强调市场经济和国有经济是相互矛盾的,「要搞市场经济就不能坚持国有主导?」{2}其坚持认为若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国有主导经济则不要搞市场经济,反之亦然。他认为混合所有制只是一种不可稳定持续的过度形式,若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形式一直保持存在,那么「如果我们放任所谓的国有资本经营,那就是更大规模的腐败,没有任何前途。{3}」张维迎因此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不是达到混合所有制而是实现自由经济条件下的私营公司或「公众公司」;有学者认为,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应该坚持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的打破「姓社」、「姓资」的思想局限,以国家经济大局为重,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增加经济发展的动力,释放经济活力才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最终目的;着名经济学家周新成教授总结了争议的两个观点并谈及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讨论不外乎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最终能扩大国资的支配能力,有助于巩固公有制经济,加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带领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力支持私营与外资经济的混合发展并将其作为资本主义支配社会主义经济的手段。但周新成教授认为这些争论的实质是「经济改革领域一直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斗争,斗争的焦点是哪种经济成分应该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也就是说,改革应该巩固和加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还是应该削弱公有制经济、实行私有化,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斗争的实质是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当前围绕混合所有制的争论,不过是这场斗争在新形势下的继续而已。{4}」周新成支持前者的观点,认为混合所有制能壮大国有经济的力量,使国有经济处于牢固的支配地位,加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使国有经济主导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2014 年 3 月 27 日,经济日报发表了季晓南的文章《正确理解混合所有制经济》来支持国有经济主导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三、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的路径

随着在理论上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争议探讨的持续,混合所有制条件下的改革的实践也逐渐展开。当前,作为经济改革目标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已经确定。因此,必将产生国有经济主导的混合所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主导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两条路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三个允许」基本指明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改革模式。

首先,「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并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到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条改革的路径。这一路径适用于国有资本已经完全控股且在本行业本领域内完全具有强大的市场优势和政策优势的企业。同时,此行业领域内的非公有制经济也已经发展壮大,在经济活动中占有自己应有的地位,与公有制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和命脉,在经济活动中具有主导性作用,因此国有经济要适应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目前有些行业的国有资本的比例较低,发展水平不高,生产力水平也较为低下。因此,国有资本要下大力气向这些新兴领域内的市场进军。国有资本投资的新兴项目允许非公有制资本参与进来,会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取长补短、协同发展,从而提高国有资本的社会占有率和经济竞争能力,使国有经济的资本放大和保值;最后,「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这一路径主要在已经具备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内践行,这类企业往往采用最前沿的管理模式,依靠高水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贡献才能取得较大发展。同时,这一路径也体现出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这一改革使得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二元化,有助于提升凝聚力。我国当前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就是采用此种员工持股的混合所有制模式。当然,这种模式与改革开放前的国有企业大锅饭的分配机制和管理体制是有本质区别的。华为公司的发展状况说明,员工持股是实现混合所有制经济并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一个途径。员工持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适合各类经济形式,不论企业大小、公有制非公有制都采用员工持股的方式。对于员工持股的实际比例可以进行灵活安排,要进行详细科学的方案设计,一般要遵循「激励相容原则、增量分享原则与长期导向原则,{5}」使员工持股数量既能够产生对其激励的作用,又能促进企业管理的效应。在合理规范及科学计划的指导下,员工持股应当是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最重要路径之一。

四、混合所有制对国企改革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十五大首次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十几年来进一步提出积极发展国有、集体、非公经济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发展的国有资产改革的观点,成为国有资本的改革的一个新的理论突破。「混合所有制」提出的十几年来国有资本并未因此在实践中取得什么骄人成绩,其原因是开始已久国企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在现有理论条件下很难再找到一条可以前行的进路,而混合所有制的提出可以为国有资本改革提供一条可行的道路。

从 1994 年开始,国企改革的主方向是明确现代企业制度,其目的是适应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但改革到今天国企已经陷入一种「行政治理特征」,这种特征的表现为企业的经理人员实质上控制了企业资产的支配权,而同时企业的经理人员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派,职业的高级管理层实际被架空,无法真正领导企业发展。这一特征又被称为「内部治理外部化、外部治理内部化」。我国的国企改革曾经有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有效性等三个时期。但随着前两个时期的改革逐渐完成,却给企业带来了行政化这一严重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本应该由内部解决的企业人员配备及相关人员的薪酬及赏罚等问题,却被外部控制处理;非企业内部的外部问题却仍由企业内部承担。这种困境给企业的改革带来了极大的阻力。所以,要以新的改革措施来解决目前国企所存在的这种状况。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个可以大胆尝试的改革方案,混合所有制可以允许国有、私有甚至是外资资本交叉持股,将多种资本类型的优势集中起来,建立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解决企业改革所带来的困境。

五、结语

和从前一样,混合所有制引入国企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国企改革的路径有多种,从所有制的破局到管理上的转型都是为国企适应市场经济及国际经济环境而做出的改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其自身的规律,国家政治、政府治理、政党管理和社会干预等都不能终极性地解决企业存在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探索新的国企改革模式,引入新的国企改革措施,是目前国企改革的可行的方案。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的一条新路,或许能够解决目前企业改革所无法打破的桎梏。

注释

① 范恒山.如何理解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N].人民日报,2003,11,3,第六版。

{2}张维迎:要搞市场经济就不能坚持国有主导[EB/OL]. http://news.china.com/boaoforum2014/news/11153383/20140410/184398 04.html。

{3}同上。

{4}周新成. 关于混合所有制的若干思考[J].国企,2014(4)。

{5}黄群慧.余菁.王欣.邵婧婷.新时期中国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研究[EB/OL]. http://www.dfdaily.com/html/8757/2014/8/19/1177591_ s.shtml。


作者 陈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