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 P2P 网贷公司风险及成因分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P2P 网贷行业步入了爆发式增长的轨道,然而却积累了大量的风险,2012 年开始集中出现企业倒闭、跑路事件。本文对我国 P2P 网贷公司风险种类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我国 P2P 网贷公司健康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P2P 网络借贷 风险成因
一、引言
2013 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随着余额宝的横空出世,互联网金融行业快速兴起,冲击着已经被大家所熟悉的传统金融格局。而在众多互联网金融行业中,P2P 网贷以其明显的金融特质和灵活的经营模式,在整个行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截至 2015 年 2 月,全国各类 P2P 网贷平台已达 2093 家,2014 年全年累计成交量高达 2528 亿元,是 2013 年的 2.39 倍。同时,风险资金密集进驻,2013 年底到 2014 年初,先后发生六次融资,总金额超过 2 亿美元。整个行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我国传统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然而,在 P2P 业务快速增长的背后,整个行业暴露出大量风险。据统计,跑路或倒闭的 P2P 网贷公司,在 2013 年高达 74 家,而在 2014 年上半年则高达 46 家。从经营模式上看,我国不同于国外传统的 P2P 网贷公司,出现了债权转让、抵押担保、线下线上结合等经营模式,这些经营模式的异化为 P2P 网贷行业带来盈利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只有提高对行业风险的重视,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加大风险管理力度,才能保障这一新兴行业健康、快速的成长。
二、P2P 网贷公司面临风险分析
(一)信用风险
客户个人信用风险。由于目前央行的征信数据并未对 P2P 行业开放,各公司间也未建立起信用数据共享机制,客户的个人信息、工作情况、收入证明等材料都是由融资人自行提供,无法向权威第三方进行认证;同时,由于大部分业务开展在网上完成,给信贷审核带来更大的困难,逆向选择使得行业聚集大量的信用记录较差者;更有甚者,近年来竟出现了「借款人」包装行为,通过对借款人资质的美化与包装,绕过信用审核,这为 P2P 行业的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
合作机构信用风险。首先,小贷、担保等合作机构与 P2P 公司有着内在竞争关系,会自己留存高质量客户,把剩余项目留给 P2P 平台,因而项目质量存在一定风险。同时,对于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的资质审查较为复杂,若不符合资质,相应的担保合同也会被判「无效」。其三,由于 P2P 借贷缺乏明确法律认定和监管措施,担保合同是否有效以及是否计入担保公司担保责任余额通常很难监管,这为担保公司突破杠杆率留下空间,为 P2P 网贷公司带来更大的合作风险。
(二)资金流动性风险
资金流动性风险来源于产品的异化,P2P 网贷公司冲破传统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出债权转让、违约担保等 P2P 产品,对于这种产品平台根据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赔偿或资金垫付责任。然而,P2P 网贷通常为信用贷款,并且对于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风险补偿基金率等指标没有规范管理和限制,尤其对于私自构建资金池,进行资金错配,以及转让债权的公司,多级债权转让以及滚动短期借贷形成长期借贷的行为,使得风险不断积累,一旦出现资金断裂,就会发生连带反应,引发信贷资产的低价抛售甚至遭受挤兑倒闭。
(三)技术风险
从信贷技术层面来讲,小额信贷的信贷技术风险是各类贷款产品中较高的,需要通过交叉校验、社会化指标体系等信贷技术来弥补财务数据和抵押担保的缺失。从国际经验来看,成熟的 P2P 网贷平台逾期率和坏账率仍达到 3% 以上,Prosper 和 Lending Club 更是曾经达到 10%,近些年才有显着下降。然而我国的信用环境和借款人的金融习惯更加不成熟,单纯依靠网络完成信贷审核和信用认定难度非常大。小额信贷技术欠缺会从用户筛选、需求审核、风险定价、贷后管理、逾期催收等各个环节产生技术风险。
其次,P2P 网贷依托于互联网平台运营,网络平台上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一方面,来自黑客、钓鱼网站、网络诈骗等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另一方面,则来自于 P2P 公司自己的疏忽和技术不到位,一些公司将系统开发外包,使得第三方技术公司可以利用技术漏洞获得平台的数据。这些技术风险会带来客户信息的泄露甚至是资金流动信息篡改等严重损失。
(四)法律政策风险
目前没有专门针对 P2P 网贷行业的法律出台,这使得 P2P 行业经常游走于法律边界和灰色地带。法律监管的缺失使得其容易踩「非法集资」的红线,尤其是对于债权转让类平台而言,作为资金中介对债权进行重新打包,发行理财产品,实质为资产证券化过程,很容易被定性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且如果投资人的回报来自于债券的重复转让所形成的现金流,则可判定为「庞氏骗局」。网络交易行为使得资金的来源和去向无法监控,不法分子可以通过自借自贷的方式完成洗钱过程。同时,由于交易过程中的资金并不会及时打入客户自己的账户中,平台会产生较大量的沉淀资金,而此部分资金处于监管空缺状态,极易发生内部人员非法挪用资金等违法行为。
三、P2P 网贷公司风险成因分析
(一)法律监管缺失
与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对于 P2P 网贷行业定义、准入、公司性质、业务范围一直都没有明确划分,在法律监管上更是处于空白状态。这种监管缺位的环境纵容了 P2P 网贷行业的野蛮生长,使得各公司铤而走险,开发出种种处于法律边界的业务模式,使整个行业风险不断累积。法律监管始终是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监管缺失的环境下,出于对利益的追逐,必定会衍生出许多对行业和社会长远发展产生威胁的业务形态,风险累积后患无穷。
(二)征信体系不完善
P2P 网贷行业在国外的顺利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外完善的信用体系建设,平台可以通过第三方征信系统获取报告,对贷款项目进行合理定价与风险控制。然而在我国,央行系统不对 P2P 借贷平台开放、商业征信与民间征信刚刚起步、大数据征信更是处于试行阶段。在我国现有的信用体系下,P2P 网贷公司大部分通过线下调研完成征信,然而线下征信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操作成本高,抑制行业的迅速扩张。由此可见,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同业共享机制是行业继续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不良竞争环境
由于近年来 P2P 网贷平台数量激增,行业竞争逐渐激烈,目标客户出现重叠,这种情况极易引发市场的恶性竞争。一方面,会引起借款人重复借贷的问题,客户开发难度较大,平台逐渐降低审核标准,抢夺借款客户;另一方面,会形成恶性竞价,向借款人收取较低利息,向投资者承诺较高利息。在这种恶性竞争的环境下,只会不断使风险升级,一旦出现违约等问题,P2P 网贷平台无法提供垫付资金,极易发生「跑路」风险。
基金项目: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资助。
作者 彭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