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贫困山区人口较少民族支系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作者

【摘要】哈尼布孔支系是一个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支系,对于这一特殊群体脱贫致富存在的政策供给、产业发展、金融服务等存在的现实困境,当地金融相关主体,包括民间力量也对金融扶持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笔者认为:改善人口较少民族支系深度贫困的状况,金融支持作用的发挥应当坚持政府规划先导、依靠产业支撑、财政扶贫共同推进,并在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和开展金融创新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关键词】金融支持 民族支系 产业发展 脱贫致富

加快人口较少民族支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巩固民族团结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如何发挥其对聚居在偏远贫困山区的人口较少民族支系脱贫致富的支持作用,尤其显得迫切和重要。笔者选取了主要聚居在元江县因远镇的哈尼族布孔支系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并对改善人口较少民族支系发展状况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基本情况

元江县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县区之一,是玉溪市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山区、老区、民族、贫困、滞后」集一体的县情特点尤为鲜明。「山区」即:山区土地面积占 96.8%,山区人口占 91.23%,坡度在 25 度以上的土地占 61%;「老区」即:元江是全省 47 个革命老区县之一,撮科起义打响了滇南革命武装第一枪,元江阻击战宣告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支主力部队覆灭。「民族」即:区域内居住着哈尼、彝、傣、白族等 26 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80.6%;「贫困」即:各项主要经济综合指标,排名玉溪市末位。贫困人口数量庞大,据统计全县贫困人口达 10.6 万人,占总人口的 52%。「滞后」即:产业发展滞后,人均受教育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

元江县境内的哈尼族布孔支系主要分布在因远镇因远村委会的乌龙、北泽村委会的大浦、马立坪、卡腊村委会的布孔寨、安木的、龙塘、乌布鲁冲、拉哩、罗马 9 个自然村,共 777 户,人口数 3274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1.7%。其生产生活状况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一是聚居地自然条件恶劣。哈尼布孔支系多聚居在海拔为 1600~1700 米的半山坡地带,坡陡箐深,河流湍急,暴雨、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极端恶劣。因远镇距离元江县城 42 公里,少数民族的占比更大,条件更为艰苦;二是人均耕地拥有量少。哈尼布孔支系聚居地地处偏远山区,呈现出「山多地少、人多地少、地多田少」的局面,布孔人总耕地面积 3986 亩,水利化程度为 34%,人均产粮仅为 186 公斤。其中布孔寨、安木的、龙塘、乌布鲁冲、拉哩、罗马人均产粮均在 45~90 公斤,安木的、罗马人均产粮不足 50 公斤,大浦水利化程度仅为 13%;三是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不通畅。布孔群众长年聚居于一地,与外界交流甚少,文化底子较为薄弱,传统思想和陈旧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深蒂固,对科技的推广应用接受能力低,大大落后于社会形势发展变化;四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为主导。在哈尼族布孔支系聚居区,布孔群众生产方式较为落后,面临着「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产业、劳作无机械」的局面,大多数贫困群众从事的仍然是「种田为吃饭、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换油盐钱」的传统小农生产模式,普遍生活贫困;五是人均纯收入远低于国家贫困标准。哈尼族布孔支系人均纯收入 2151 元,比全国确定的贫困标准线 2300 元还要少 149 元。其中大浦、马立坪人均纯收入仅为 500 元,属于深度贫困,扶贫攻坚难度极大。

二、实践和探索

当地人民银行、涉农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信贷供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实践和探索为我们寻求破解金融支持人口较少民族支系增收致富的难题提供了一些途径。

(一)积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针对因远镇哈尼布孔支系聚居区金融服务匮乏的情况,当地人民银行、涉农金融机构等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提为布孔群众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一是人行元江支行加强与当地农行、烟草公司合作,农行为因远镇数千户农户全部开立了金穗储蓄卡,全镇 100% 的烤烟收购款项通过电子兑付,结算总金额超过 8000 万元,方便了广大烟农大宗农副产品的收购结算;二是在人行玉溪中支的推动下,惠农支付服务点开设到了布孔人聚居区的卡腊村委会,便利了当地百姓缴费、取款和持卡消费。截止 2012 年 10 月末,卡腊村惠农支付服务点已累计完成持卡取现 239 笔,取现金额达 19803.5 元。

(二)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人行玉溪中支联合市政府出台《玉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玉溪市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玉政办发〔2011〕241 号)文件,加强对农户信用信息采集与信用等级评价,积极推进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截至 2012 年 9 月末,因远镇农信社建立 1757 户农户信用档案,对 447 户农户进行了授信,授信额度达 2894.6 万元,已经发放了 1684.8 万元小额信用贷款。

(三)增加布孔群众信贷供给

一是当地农信社积极开办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贷免扶补等各类优惠贷款、贴息贷款。截止 2012 年 9 月末,因远镇农信社的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及贷免扶补贷款余额超过 230 万元,畜牧贴息贷款余额达 43 万元,有力的支持了布孔群众增收;二是利用惠农卡这一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便捷方式,为农户核定规定额度,随贷随取。截止 2012 年 9 月末,因远镇农信社累计完成金碧惠农卡发卡 1757 张,累计授信达 2894.6 万元;三是因远镇农信社探索办理了自《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农户林权抵押小额贷款管理办法》出台后元江县的第一笔林权抵押,为村民李某发放了 80 万元的林权抵押贷款,实现了将「死资源」转变为「活资金」,拓宽了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途径。

三、发展中仍然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政策供给困境

2011 年 6 月 20 日,国务院转发的国家民委、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及扶贫办等五部委《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明确了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支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特殊优惠的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但《规划》确定的 28 个人口较少民族和云南省对应制定的《规划》中并不包含以哈尼族布孔支系为代表的一样深度贫困的少数民族支系。由于缺少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支撑,哈尼布孔支系争取享受优惠政策措施扶持的愿望变成「水中的月亮」。

(二)产业发展困境

带动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依靠规模的产业支持是关键。而贫困地区群众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承受和抵抗能力相对较弱,「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致富的难度较大。以因远镇卡腊村委会为例,烤烟生产长期以来作为布孔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2012 年村委会烤烟产值首次超 800 万元,而受 2009 年以来 4 年连旱的持续影响,部分山区的烤烟种植已经难以持续,长期以来依靠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亟待转变。没有稳固的实体产业做支撑,金融的支持作用难以得到很好发挥。笔者从因远镇农村信用社了解到:在当地农户提交的贷款申请中,除在大春开播时节有总计大约 200~300 万元的少量农业生产贷款外,超过八成的贷款用途均为农房改造建设。

(三)当地金融机构的经营困境

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涉农金融机构在当地的经营发展也是面临较大困境。集中表现为「存贷款规模相对较小、存贷比长期偏低、『两呆一逾』贷款占比相对较高」。据当地金融数据统计显示:2012 年 9 月末存贷比为 41.19%;「两呆一逾」贷款达到 537.97 万元,占全部贷款比重为 10.54%,其中的呆滞农户贷款和呆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分别达 440.74 万元和 24.98 万元,占「两呆一逾」比重的 86.57%。

(四)金融服务需求的困境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布孔群众对金融服务期望较高。因远镇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乡村经济规模不大,缺少政策性金融和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力量的支持,基本依靠农信社「一社支三农」,力量的薄弱导致了金融服务水平相对偏低。加之因远镇山区村委会交通不便,最远的伴坤村委会距离因远集镇超过 50 公里,大多为山乡土路,金融服务面临着「辐射面不大、服务不及时」的难题。山区群众普遍缺乏金融知识,延续多年的现金交易现象还占据绝对主流。

四、政策建议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支系发展是一项社会性、政策性都比较强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推动,才能打破贫困山区发展困局。

(一)政府规划是先导,加强民族发展的统筹

以哈尼族布孔支系为代表的人口较少民族面临着深度贫困、发展困难的局面,与《规划》确定的 28 个人口较少民族都较为近似,应纳入国务院和云南省都制定了在「十二五」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中进行统筹,从政策上给予扶持,金融部门跟进,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共同促进各民族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依靠产业做支撑,引导培植基础产业

抓住云南省着力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国家集体林权改革不断深入的契机,在哈尼布孔支系为代表的人口较少民族支系土产经济和森林经济上做文章,主打绿色生态牌,通过发展优势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借鉴成熟地区经验开展优势林木品种种植和森林蔬菜种植,发展「订单农业」。充分挖掘本民族本地区存在的传统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和「辨识度」较高的民族文化品牌或产品,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壮大人口较少民族支系聚居区的规模经济。

(三)探索扶贫新方式,加强财政和金融的合作

在目前基层农村政策性金融相对缺乏,农信社也面临监管指标考核和承担支农使命的两难选择的情况下,需要加强与财政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一是进一步落实扶贫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扩大贷款需求覆盖面,更大程度发挥惠农作用;二是探索财政资金参与的涉农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在目前涉农贷款发放占比较低、不良贷款比例偏高的情况下,建立涉农贷款的风险补偿基金,调动涉农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支持的积极性;三是探索政府引导,银农对接的合作模式,通过「一事一议」村民筹资和财政奖补等方式落实信贷还款的资金安排;四是加强银保合作,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研究制定针对农业农村、经济林果和森林资源等的政策性或商业保险,适当拓宽农业保险的参保对象范围,实现银行信贷与农业保险保障的相互促进。

(四)加大政策宣传,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一是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宣传金融知识,在偏远山区农户中普及征信及信用意识,引导山区群众认识和珍爱信用记录。二是依托征信系统和农户信用档案,建立起科学的贷款审核和内部考核机制,实现一次审核、限额发放、长期受益。对诚信农户给予更多的信贷支持和简便的审核程序,建立农村信用生态的正向激励机制。

(五)加强金融创新,落实差异化的金融扶持措施

一是适当放宽基层涉农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限制,鼓励基层金融机构贴近民族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为当地企业和群众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创新贷款担保、质押方式,拓宽抵押、质押担保物范围,进一步简化林权抵押的资产评估、贷前审查等手续,根据当地信贷资金的节令性需求合理安排信贷投放;二是加大对偏远民族山区的惠农支付服务点布设力度,利用赶集天为金融网点空白乡村开办「流动金融超市」,提高资金汇划效率和安全性。


作者 王永清 飞传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