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普惠金融效用分析







文献综述: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 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 2005 年提出,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普惠金融强调「为每一个人在有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有尊严、方便、高质量的各类型金融服务」,这也是我国从国家层面对普惠金融内涵的全面表述。普惠金融发展的要义在于重视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因此其被视为一种可以实现包容性社会的重要机制,应以有效方式使金融服务惠及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尤其是一些难以获得商业性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王曙光,2014),包括低收入者、小微企业、老年人、残障人士、农户等,这部分群体具有收入低、个体多的特征,且非自愿的被金融机构所排斥,只有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才能称之为普惠金融(星焱,2016)。本文中研究的普惠金融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各县(市),特别是在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程度,重点看农村(贫困)人口是否获得了所需的金融服务,是否由此缓解了贫困程度。
研究背景:近年来,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迪庆州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受到自然环境、地域风俗、脱贫情况等因素制约,依旧存在很多不足,本文通过调查全州三个贫困县(市)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效用,并就存在问题提出推动其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迪庆作为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是全国 10 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属于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国土面积 23186 平方公里,州内年平均气温 4.7°C—16.5°C,年极端最高气温 25.1°C,最低气温零下 27.4°C。州内最高海拔 6740 米,最低海拔 1486 米,全州平均海拔 3380 米。迪庆州下辖 1 市 2 县,即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所辖各县(市)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交融并存,均以山区农业、牧业为主,都属国家级贫困县(市)。截至 2018 年末,全州总人口 41.4 万人,农业人口 32.7 万人,占 78.98%。因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等因素,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农业人口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较低,因此如何推动辖内普惠金融服务见实效已成为各金融机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全州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一) 金融环境建设情况
1.全州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金融服务民生的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需求的发展,迪庆州逐步加快完善金融机构布局,同时不断加强金融网点建设,截至 2019 年 6 月末,辖内共有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富滇银行、香格里拉渝农商村镇银行 9 家金融机构(其中政策性银行 1 家、商业银行 6 家、地方法人机构 4 家),金融服务网点 71 个,银行从业人员 912 人;共有融资性担保公司 2 家,小额贷款公司 9 家,保险业机构 10 家,股权基金投资管理公司 1 家,红塔证券营业部 1 家,从业人员 687 人,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为金融支持藏区经济开发提供硬件保障。金融业从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业务,发展到现在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理财业务、汇市通等新业务品种,金融服务功能实现了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金融服务模式从根本上发生了重大转变,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扩大,金融服务民生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农村支付环境日渐完善,金融服务日趋便利。截至 2019 年 6 月末,金融服务网点已覆盖全州 29 个乡镇,人民银行大力倡导各金融机构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引导其安装存取款机、POS 机、转账电话等自助设备;推行刷卡消费,积极建设刷卡无障碍示范街,目前辖内各机构发展 POS 机具 4138 台、ATM 机 302 台,其他自助服务终端 66 台,无障碍景区 2 个,无障碍示范街 3 条。全辖 170 个行政村共建成惠农支付服务点 215 个,升级建成普惠金融服务站 52 个。为农村地区群众办理取款、转账、缴费等业务提供了便利,有效延伸了金融服务的触角。2018 年全州共计办理惠农支付业务 6.18 万笔,金额 8482.68 万元。
(二)普惠金融服务情况
1. 信贷资金供给情况。借助人民银行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机制及金融机构综合评价制度,不断增强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再贷款、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等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激励金融机构抓好重点领域普惠金融服务。结合辖内实际,重点加强扶贫投入力度。2016 年以来,上级给与扶贫再贷款限额 4.4 亿元,目前累计向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 1.53 亿元扶贫再贷款。截至 6 月末,扶贫再贷款余额 5800 万元,使用率为 13.18%。金融机构运用扶贫再贷款资金发放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 4.54%,比运用自有资金发放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低 1.77 个百分点。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探索实践创新出了「银行 + 企业 + 基地 + 农户」模式支持种植业、加工业发展,「银行 + 农业合作社 + 贫困户」模式支持养殖业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户脱贫。
2. 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金融支农力度不断加大。面向「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日益丰富。一是积极推动藏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因地制宜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在人民银行和有关部门的推动下,辖内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渠道,截至 2019 年 6 月末,全辖创新贷款余额 21.37 亿元,支持农村及农民发展;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余额 21540.22 万元、「贷免扶补」贷款余额 16946.61 万元、涉农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余额 670 万元,其中妇女贷款余额 10498.45 万元,微利项目贷款 3923.61 万元,覆盖全州 17 个乡镇。二是进一步支持藏区高原特色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支持藏区旅游产业发展。截至 2019 年 6 月末,全州涉农贷款余额 166.8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 2.99 亿元,增长 1.83%。
截至 2019 年 6 月末,全州涉农贷款余额情况见表 1。
主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路、水利工程、棚户区改造、农村人居环境)等重大项目建设。近三年,全州金融机构累计向生物产业投放贷款 4.7 亿元,主要投向青稞、葡萄、中药材、野生菌等优势产业发展,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积极支持藏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全州金融机构累计向旅游产业投放贷款 17.63 亿元,支持旅游业以及相关辐射产业,促进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三是认真贯彻落实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改进和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2019 年 6 月末,全州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共 1667545.65 万元。四是积极支持灾后重建。2018 年「11.13」白格堰塞湖导致迪庆境内 9 个乡镇 33 个村(居)委会 1089 户、32062 人受灾,其中香市 628 户,14753 人;德钦县 442 户,16494 人;维西县 19 户,815 人,直接经济损失 324657.98 万元。截至 2019 年 4 月,全州金融机构对受灾乡镇累计发放 1505 笔贷款,金额 36624.77 万元,贷款用于农户农房重建、农房修缮、生产发展、通讯恢复重建等项目,金融较好地支持了灾后恢复重建。有贷款余额的受灾农户合计 678 户,金额 5603 万元。已办理展期、借新还旧、重组农户 104 户,金额 613.45 万元。
3.金融助力精准扶贫力度不断增加。一是「贫困产业、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贷款获得率逐步提高。2018 年发放精准扶贫贷款 116832.29 万元,较年初增长 29.94%;其中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 29319.78 万元,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 20767 万元,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 425851.31 万元。二是扶贫再贷款的效用逐步发挥。以辖内信用社为例,2018 年,香格里拉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运用扶贫再贷款资金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 799 万元,其中发放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 48.9 万元;德钦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运用扶贫再贷款资金发放涉农贷款 1300 万元,其中发放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 42 笔,金额 394 万元;维西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运用扶贫再贷款资金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 1000 万元,其中发放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 45 笔,金额 347.5 万元。三是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贷款改善贫困户居住环境。落实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贷款政策,加强政策执行效应监测分析。辖区政策性银行共发放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贷款 6.15 亿元,均为精准扶贫中长期项目贷款,目前贷款余额 4.5 亿元。贷款支持迪庆州 260 个搬迁点的建设,安置 8167 户,帮扶建档立卡人口 32498 人,贷款的发放为迪庆州三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农村信用体系工作取得实效。迪庆中支不断推进迪庆辖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从德钦县试点到全面推开,辖内三县市都已经稳步推进信用环境建设。截至目前,辖区德钦县评定「信用户」7007 户,评定「信用村」16 个,评定「信用乡(镇)」4 个;维西县建成 12 个信用村,实现全县七乡三镇全覆盖;香格里拉市建成 6 个信用村、1 个信用乡镇,评定信用户 15130 户。指导农村全辖农村信用社建立农户经济档案 8.13 万户,获贷农户数为 47030 户,贷款余额达 36.98 亿元。在信用报告查询服务方面,全辖配置 5 台自助查询设备,2016 年至今,共提供个人查询服务 24436 份,其中自助查询 20417 份。累计开展征信知识宣传 64 场次,发送资料 15 万份,受众 20.5 万人(次),央行信用报告运用次数范围效果得到扩展。
4.保险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全州保险业发展迅速,截至 2018 年末,辖内农业保险、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费收入及理赔支出见表 2。
同时辖区保险业机构还开发创新出 11 种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支持农户种养殖业发展,抵抗风险。2018 年末,政策性农险(养殖业)签单保费 2953.8 万元,政策性农险(种植业)535.57 万元,政策性(森林火灾保险)签单保费 1131.57 万元,保费合计 4620.94 万元,赔款合计 2815.23 万元。
二、辖内普惠金融服务发挥效用及存在问题
(一)迪庆州各县(市)农村金融排斥模型分析 ①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从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分别构建相应指标。金融服务的广度表示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渗透性,具体包括机构覆盖度、机构网点数量占比以及服务人员数。金融服务的深度表示对金融服务的可得度和使用度。用人均贷款水平、人均储蓄存款水平、地区贷款占比、地区存款占比和获得贷款农户占比来衡量,具体数据见表 3。
2.评价测算分析。参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计算方法,具体是:假设金融排斥的维度为 D,每个指标的权重为 w,则每个指标的测度值为:
其中,0≤w≤1,w 越大表明该指标对金融排斥越重要,Xn 代表第 n 个指标的实际值,mn 表示第 n 个指标的最小值,Mn 是第 n 个指标的最大值。从公式可得,0≤D≤w 时,X 的值最大,此时金融排斥程度最低。若将 w 设为理想值,金融排斥指数(IFE)的测算公式为:
关于权重的计算方法,采用主流的变异系数法来测算:
i=1,2…,n
V 是各指标的变异系数,S 为各指标的标准差,是各指标的平均值。
i=1,2…,n
根据上述各式,利用相关数据计算出迪庆州各县(市)的农村金融排斥指数,见表 4
由上述公式可知,IFE 的值越大,排斥程度越高。由表可见,迪庆州金融排斥程度比较高,相较而言,香格里拉市比地理环境相对闭塞的德钦县排斥程度低,而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维西县,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业发展缓慢,农村金融排斥情况较重,连续三年的排斥指标都高于全州平均指数。同时受 2018 年香格里拉市及德钦县相继脱贫摘帽大环境的影响下,两县(市)的排斥指标逐年下降。
(二)有效金融资源供给不足
一是农户贷款获取率相对偏低,且大额信贷需求不易得到满足。迪庆地处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农户都依赖传统农耕模式,农户对贷款的需求各有不同。从调查问卷分析,县域农村经营户资金需求量近三年来呈上升趋势,而贷款获取率却呈下降趋势。目前,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对农户的单笔授信金额较小,一个农户可贷额度与对外担保额度之和通常不超过该农户现有可变资产与近两年平均收入之和的 70%,受此限制,农户可获贷款金额多为 5000 元至 5 万元不等,而多数农户的贷款需求都在 5 万元以上,由于抵押物不足以及农村权证抵押价值相对较低,农户贷款满足率仅在 70% 左右,大额信贷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满足。二是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不足。迪庆州辖内农村地区自助支付结算工具品种少、数量少、功能少。德钦、维西两县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规模小、窗口柜台数量少、辅助功能强的自助终端设备少,对有关银行卡、票据、移动 POS 等支付工具的宣传少。且迪庆藏区 2018 年初才开通 4G,乡镇网络运行情况不佳,群众对部分机具的体验满意度不高,使用率较低。三是农业保险普及率偏低,保障水平不高。调查显示,截至 2018 年末,全州 24928.35 万元的农业保费收入相对于同期全州 94508 万元的农业总产值以及 41.4 万人的农业总人口而言,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偏低。
(三)各金融机构普惠金融的功能亟待强化
一是普惠金融服务机构相对单一,多元化竞争格局尚未形成。迪庆州辖内涉农金融机构主要为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三家。其业务以吸收存款与发放贷款为主,县域经济总量及规模小,金融业务总量小,金融服务产品少,中间业务收入低(仅占营业收入的 3%)。二是金融服务供需不平衡。在三家涉农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由于受到自身资产规模、合意贷款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投放普惠金融的新增量受限;农业银行信贷审批较为严格,制约普惠金融的投放;邮储银行业务的开展处于初级阶段,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据调查问卷显示:迪庆辖内涉农企业相当部分为私营传统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初加工等行业,大多数企业是由传统农业转型、改造成立的,因此规模相对较小,融资渠道主要依赖金融机构贷款以及自有资金组成,经营状况良莠不齐。贷款需求量大,贷款时间长、用途广、抗风险能力弱。涉农企业的主要金融需求是通过向金融机构融资扩大生产规模,特别是一些刚起步、规模较小的涉农企业,由于其缺少担保、抵(质)押物,贷款难以得到落实,贷款满足率仅为 31.68%。三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较弱。截至 2019 年 6 月末,迪庆州仅设立村镇银行 1 家,注册资本 6200 万元,抵御风险能力不足。四是县域金融产品及服务同质化严重。随着互联网行业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劳动力成本在逐年上升,在传统金融尤其是传统信贷服务领域,信息、信用、渠道、成本等困境也在逐渐显现。近年来,随着各机构持续加大对三农、小微的金融支持力度,加之互联网金融跨区域、易操作属性的充分发挥,部分普惠金融业务面临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金融产品及服务同质化现象突出,造成的结果是客户非常难去选择,而这带来的结果是其获客成本增加。
(四)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完善
一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迪庆辖内各县(市)的金融基础设施覆盖率低。截至 2019 年 6 月末,迪庆州辖内人均银行网点数为 1.59 个/ 万人,全州还有 24 个行政村没有布设任何的自助机具,占全州总数的 12.5%。二是金融知识宣传滞后,农村金融教育培训机制缺失。近年来,迪庆中支虽然在金融知识宣传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宣传方式单一、受众群体单一等问题,又因不具备深入每个乡村进行细致讲解的条件,宣传效果不理想。而县域金融需求的主体多为农户,由于缺乏足够的金融知识教育,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十分有限,大部分仅知晓存贷款等基本的传统金融业务,对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基本没有了解,且部分农民对业务的认知有偏差,认为一些惠农业务是金融机构或代理商户以盈利为目的的「新业务」,导致银行卡和 ATM 等金融设施的使用率低。三是农村金融服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影响普惠金融发展。开展普惠金融服务,要求业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而迪庆州各县(市)乡镇金融网点特别是惠农支付点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难以进行较全面的金融业务服务。四是当地居民固有的消费习惯和文化水平制约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迪庆州作为以藏族为主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群众的语言基本是民族语言,因此在新型业务的推广过程中,对于业务宣传及办理,往往出现沟通障碍等困难。且就调查情况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青少年几乎都在外读书或打工,农村地区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是 51.6 岁,平均文化水平是小学 3 年级,在对当地老百姓的抽样调查中,91% 的群众表示由于「比较方便」和「担心持卡不安全」的原因倾向于选择现金结算方式进行日常交易。同时,农民们普遍觉得只有看得见数字的存折才能令其有安全感,所以大多数人还是习惯于到当地营业柜台办理现金业务,较难接受新型支付业务和支付工具。
(五)辖内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有待优化
一是各县(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度不一。三县(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参与度高,有的地方金融机构参与度高,有的地方依靠人行单打独斗,工作格局不一,导致推动方式不一、评定标准不一、政策效应不一。二是就调查来看,部分乡镇依旧存在群众信用意识淡漠的情况,逃废银行债务情况时有发生,金融债权维护难。当前农户小额信贷、「贷免扶补」贷款等成为农信社等涉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新增长点,不良率攀升,致使金融机构出于收益和风险等因素的考虑,削弱开展扶贫信贷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辖内普惠金融支持脱贫攻坚效应不明显
一是多数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不强。围绕特色产业、产品创新支持不足,很少形成迪庆特有的普惠金融产品。二是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银担合作机制,政府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未实现三个县域全覆盖。
三、普惠金融服务政策建议
(一)强化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政府在普惠金融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应充分发挥全州普惠金融领导小组的作用,要求并督促基层政府机构对普惠金融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并引导农村居民提高对金融服务的使用度。二是调整并制定适合当地的政策扶持模式和力度。目前政府产业扶持和银行信贷投向的契合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政府产业扶持项目逐渐增加,受此影响产业发展多产生依靠财政的意识,多数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没有向银行获取信贷资金的意识,畏贷意识还很突出。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对地方产业发展布局了解有限,导致政府产业扶持和信用贷款投向契合度不够高。三是建立健全贫困地区普惠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从税收、财政补贴、业务经办许可等方面激励金融资源流向欠发达区域。对普惠金融业务,可适当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小额贷款实行低息政策,扩大贴息范围,减少道德风险。目前,德钦县农行及农村信用社与德钦县政府、德钦县政府金融办公室、德钦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及德钦县财政局达成的《扶贫小额信贷合作协议》,由政府金融办、扶贫开发办及财政局三方在德钦县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的方式值得借鉴。截至 6 月末,德钦农行和德钦信用社两家金融机构共计发放 84 笔金融扶贫贷款,金额 399 万,带动就业人数 120 人,2018 年政府财政全额贴息资金 61.16 万元已全部兑现到位。四是实行差异化监管,适度调整注册资本、存款准备金率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欠发达县域的资金投入。适当提高对普惠金融贷款的不良容忍度,提升金融机构从事普惠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效能
一是鼓励商业银行在农村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商业银行增加县域和农村金融网点。二是加快制度创新及农村金融市场开放步伐,适时引入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农村金融主体,拓宽农村金融市场,加大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三是健全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在内的功能完备的普惠金融市场体系。四是发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构建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五是规范集资、入股行为,鼓励设立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积极引导民间投资,为经济发展培育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三)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助力精准扶贫
一是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技术的推广应用。地方政府应协调相关部门加大网络建设、各金融机构负责基础的资金投入,为其开通和办理业务提供保障。在非营业网点适当增加验钞机、ATM 机、存取款一体机等自助支付结算设施的功能和数量。农村信用社要利用网点多的优势,增加乡下网点人员,加大网络的研发和建设力度,保障自身系统的通畅运行,改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缺乏和落后的问题。二是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积极简化信贷手续,提高效率,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的金融需求。如塔城信用社于 2015 年至今,共向 40 名农村党员发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合计 400 万元,贷款流向主要集中在中药材、玫瑰花、养殖业等特色种植业方面。三是创新业务开展模式。近年来,迪庆州广大农村地区农民主要依靠农耕、农牧、养殖、种植为生,许多政策或补贴需要支付系统来实现,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服务时应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切实有效地发挥金融服务点的作用。如塔城信用社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向积极投身乡村旅游建设的致富带头人提供资金支持,截至 2019 年 5 月 31 日,对塔城镇从事乡村旅游农户发放贷款 670 万元。四是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农村地区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全面掌握信贷、支付结算、征信、反假等相关业务知识,避免因业务员自身原因制约普惠金融发展。针对迪庆州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实际,还应该在各服务点安排懂民族语言的业务人员,保证服务质量。五是不断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藏区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按比例出资,建立藏区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每年再按新增涉农贷款的一定额度予以追加,对藏区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损失额给予适度风险补偿。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弥补扶贫贷款损失。加大担保体系建设力度,由政府筹集资金筹建新的担保公司,同时对担保机构给予更多优惠政策,降低银担合作准入门槛和条件,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合理确定代偿比例与贷款担保放大倍数。六是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在保险创新方面对迪庆给予倾斜,推出一批符合藏区特色的保险产品。组建藏区农牧业政策性保险公司,将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为农村金融的信贷投入提供风险补偿。同时,对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业务应给予政策优惠,以刺激他们开办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四)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
一是多渠道进行宣传,在进行普惠金融服务宣传时,除了在营业网点进行外,还应充分利用本地报刊、政府网站、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媒体广告等媒介进行,同时抓住对商户的培训机会及乡镇赶集日、民族节日等定期不定期开展。二是多方式进行宣传。针对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村镇设立知识水平较高且熟悉民族语言的重点联系人,通过其带动周围群众并扩大宣传面;在保留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采用农村各阶层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配合政府知识宣传、服务公示、文艺汇演,多用民族语言进行宣传。三是多内容进行宣传。应加大银行卡及相关金融知识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并掌握银行卡业务的优势、功能、操作要求及风险防范常识,消除村民用卡顾虑,积极改变其消费意识,培养用卡习惯。
(五)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继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不断借鉴前期信用村(组)建设经验,在全辖各乡镇持续开展信用村建设。充分调动农村金融机构、基层政府组织等各方资源,形成宣传合力,采用符合农村地区特点和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组织宣传队、文艺队,结合家电、文化、法律、科技、卫生下乡等活动,在乡镇集市、在民间大小节日进行宣传,使诚实信用意识深入人心,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完善奖惩机制,为信誉好、还贷积极的客户开辟绿色通道,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上给予倾斜和优惠;加大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的力度,对「逃、赖、欠」的贷款人要公开曝光,有效遏制信用欺诈和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努力实现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与工商、税务、海关、司法部门信息共享,提高全民诚信意识,为普惠金融发展创造良好信用环境。
注释:
① 模型参考《普惠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陈思。
参考文献:
[1]陈思.《普惠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 2013(5).
[2]星炎.《普惠金融的效用与实现:综述及启示》[J].环球金融 2015(11).
[3]粟芳,方蕾《「有为政府」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基于上海财经大学 2015「千村调查」》[J].财经研究.2016(12).
[4]裴正纲.《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8.(13).
课题组长:朱 燕
成员:闵瑶(执笔) 戴树东 杨世勋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迪庆州中心支行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