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作者
作者

【摘要】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趋向于多元化经营。但对于多元化究竟是提高还是降低绩效,国内外学者始终未取得一致的结论。本文选取了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探讨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得出低度多元化企业的经营绩效显着优于单一部门企业和高度多元化企业的研究结论,进而提出我国企业应以核心能力为基准,适度开展多元化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关键词】多元化 经营绩效 制造业 企业

一、引言

1957 年,着名的战略学大师安索夫发表论文,首先提出多元化发展战略。随后,彭罗斯(1959)、哥特(1962)、钱德勒(1977)等不断对多元化概念进行补充。概括来说,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或长期发展,在原主导业务外经营其他业务,以丰富充实现有产品系列或业务组合的一种经营模式。一直以来,多元化及其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一直是各相关学科学者研究的重点,但从理论文献的梳理来看,不论是以发达国家还是以发展中国家为样本的实证研究都尚未获得一致结论,本文将对本论题进行深一步的探讨。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迄今为之,管理学、金融学及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国内外学者已对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理论方面,Edwards(1955)、Penrose(1959)、Muller(1969)和 Jasen(1986)等分别从市场势力、资源利用、委托—代理及现金流量等方面探讨了多元化经营的利弊。实证方面,具代表性的是 Lang 和 Stulz(1994)以及 Berger 和 Ofek(1995),他们分别用托宾 Q 和超额价值法测定绩效,都得出了多元化折价的结论。此外也有学者得出多元化与企业绩效正相关或不相关的结论。从目前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结论来看,多数认为多元化具有折价效应。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H1:单一部门企业经营绩效水平优于多元化企业。

H2:对于多元化企业,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经营绩效水平负相关。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与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了 2009 年 1 月 1 日之前上市的沪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在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样本之后得到 353 家样本公司。其中单一部门企业 116 家,多部门企业 237 家。

(二)变量选取(见表 1)

(三)实证研究

从运用 SPSS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结果来看,单一部门企业与多部门企业的绩效水平均值差异并不显着。(不支持假设 H1)而从皮尔森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来看,多元化程度与表示企业现金流量能力(CFR)、可持续发展能力(G)和盈利能力(WROE)的三个因变量均在 0.05 或 0.01 的水平上显着相关。据此提出多元回归模型:

经营绩效 Pi = α+ β1 DH + β2 Xi + εi

多元化程度 DH=1-H=1-i2

其中 α 为常数项;Xi 为调节变量;εi 为误差项;Si 表示企业第 i 个业务分部收入占企业总销售收入的比重。

据此,将 237 家多元化企业的因变量 CFR、G 和 WROE 值(见上表)分别代入上述公式进行回归,从结果来看, DH 与 CFR 及 WROE 在 0.01 的水平上显着负相关;与 G 在 0.05 的水平上显着负相关,且所有变量不存在共线性问题。这一结论支持假设 H2。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论,我们认为存在一个多元化经营的适度范围,此范围内企业的绩效既优于单一部门企业也优于过度多元化企业。对此,将 237 家多元化企业以多元化程度分组,通过比较各组绩效均值后,确定以 0.1 为分组依据,将所有 353 家样本企业划分为单一部门企业(DH=0)、低度多元化企业(DH≤0.1)和高度多元化企业(DH>0.1),并运用最小显着差数法对三组数据进行了两两比较,发现低度多元化组的 CFR、G 和 WROE 均显着高于单一部门企业和高度多元化企业。

四、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企业只有适度多元经营,才能更好地配置资源规避风险,进而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推动公司扩张式发展。对于单一部门企业,若要选择多元化经营,应依据其核心能力谨慎选择目标行业,并特别注意企业资源、文化、组织结构及供销渠道等的整合;对于高度多元化企业,则需根据核心竞争力重新定位,并据此进行业务剥离与重组,明晰企业发展方向,从而提升绩效。

参考文献

[1] [英]伊迪丝·彭罗斯. 企业成长理论[M]. 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 高春景. 核心竞争力——报业经济多元化丛书[M]. 北京:研究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张晓(1987-),女,山东青岛人,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编辑:陈岑)


作者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