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山深处认「穷亲」

中央扶贫工会议刚刚结束,2015 年 12 月 8 日,人行昆明中心支行的 21 名处级干部,在中支副行长段会全、朱斌的带领下,来到了无量山深处的普洱市镇沅县振太镇认「穷亲」,记者随访。
在振太镇政府会议室,镇党委书记王定斌代表全镇人民对人行第一批「挂包帮、转走访」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王定斌说,这次省里安排人民银行和我们「结亲」、「一对一」帮扶,今天我们迎来了「亲家」,真是太高兴、太激动了!我也将镇上的「家底」向「亲家」亮亮:振太镇地处无量山系,我们镇是全县三个贫困乡镇之一,全镇有 30 个贫困组,1578 户贫困户,5482 人贫困人口。有主房危房 1506 户,饮水困难 4411 户,需异地搬迁 646 户;未硬化通村道路 11 条,未硬化村组道路主干道 376 公里。根据县里的要求,我们镇计划于 2017 年实现脱贫摘帽。
听了王定斌书记的介绍,人行昆明中心支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段会全说,昆明中支党委十分重视挂钩扶贫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帮扶办法。早在 1996 年,从云南省委、省政府调整扶贫工作重点开始,人行昆明中支就对口帮扶镇沅县和平镇。截至 2015 年 7 月,在近 20 年的时间里,我们先后派出了 10 批共计 11 名优秀干部担任科技副镇长、新农村指导员。总计投入资金 3136.8 万元,其中人民银行直接投入资金 749.1 万元,职工个人捐款 335.1 万元,协调各级资金投入 2052.6 万元。扶持各类项目 30 余项,实行整村推进,帮助和平镇实现了整体脱贫。人行昆明中支为此被评为「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2015 年 7 月,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举全省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统一部署,我们的扶贫点转移到条件更为艰苦,贫困面更宽、贫困程度更深的镇沅县振太镇。接到这项艰巨任务后,昆明中支和普洱市人行就派出了 2 名驻村工作队员进驻该镇文怕村委会摸底调研,昆明中支需挂钩贫困户 67 户,由昆明中支党委书记、行长杨小平同志挂包振太镇;结合行领导挂联点,昆明中支挂包振太镇文怕行政村;行领导每人结对帮扶 2 户贫困户,机关各部门及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结对帮扶 1 户贫困户,分批到村里「认亲」,确保对贫困户的帮扶全覆盖。
翌日一早,由省、地、县三级人行近 50 人组成的扶贫队一行,驱 10 辆越野车踏上了进文怕村的行程。文怕村地处无量山中,海拔在 1700-2300 米,这里虽然已进入冬季,但还是雨水不断,昨晚的大雨使本来就未硬化的泥巴山路变得更加泥泞、湿滑。
车子在云雾山中泥泞山道上艰难地行走了约半小时。在一个下坡急弯处,前面的一辆大卡车由于路滑侧翻在拐弯处,挡住了去路。段会全副行长卷起裤腿下车查看道路情况,陪同的镇政府领导说,越往里走道路越危险,就连拖拉机的轮子上都要套着防滑链。纷纷劝人行扶贫队掉头回镇上看附近的贫困户。
怎么办?是继续往里走还是打退堂鼓?段会全、朱斌两位副行长征求大家意见后,一致认为,不深入到条件最艰苦的贫困山区,怎么能真正体会到贫困农民的疾苦?于是扶贫队一行全部下车,挽起衣袖,卷起裤腿,踩在稀泥中,大家七手八脚地捡石头、砖块加宽路面。在附近村民的帮助下,越野车一边贴着侧翻的大卡车车头,另一边半个轮子悬空着,非常惊险地通过了受阻地段。
11 时左右,扶贫队终于来到了文怕村,村干部们早已在村口等候。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大家步行来到半山腰上的一座简陋四合院。一位中年村干部告诉记者,他叫蔡军,今年 47 岁,回族,是文怕村的村长。这个四合院是 6 年前上海援建的文怕小学,后来由于师资缺乏,小学生们都转到镇上去读书,这里就成了村里的活动场所。今天,人民银行领导带队来和村民「结对子」,贫困村民们早已在院内等候。
大家进到院内,按照「结对子」名单,处长们都分别在「认亲」,寻找自己的帮扶对象。外管处长杨长明找到了自己的「亲戚」,这位「亲戚」穿着一双破旧的长筒水鞋,肩上挎一个剪了个洞就当包的编织袋,两人坐在小板凳上面对面拉起了家常。他叫周正付,今年 54 岁,彝族,家里 4 口人,他和老伴身体不好,因为家境穷,两个儿子至今未找到媳妇。
清算中心主任龙瑞琼也找到了自己的帮扶对象,这位衣着破旧的中年男子说,他母亲是聋哑人,弟弟是残疾人,因为家里穷,负担重,到 46 岁也找不到媳妇,说着就伤心地哭了起来。龙瑞琼主任鼓励他,男儿有泪不轻弹,鼓起勇气,勤劳致富,还说想办法帮他引进羊种,通过发展养殖种植业尽快脱贫致富。
接着,段会全和朱斌副行长分头带队进村入户走访。记者随朱斌副行长步行约一公里山路来到了他对口帮扶的新村小组段元昆家。三间土基房前有一小块水泥地,段元昆和他媳妇急忙搬出板凳招唿让座,只见段元昆身着通洞的旧外套,脚上穿一双鞋帮子和鞋底都已张口的破胶鞋。他媳妇穿着通洞的脏衣服,光着双脚,见来了那么多客人,很不好意思地要回房间换衣服、穿鞋。记者说,没关系,坐下和领导讲讲你家的情况。段元昆说,他家有 5 口人,4 亩耕地,6 亩林地,由于老人身体不好,小孩又要读书,开支大,为交学费,他家向信用社贷了 5000 元的助学贷款。朱斌副行长鼓励他们,根据这里的土壤气候,可因地制宜,扩大种养殖业,只要勤劳,就可致富。
接着,我们又到了朱斌副行长帮扶的另一户人家,这家的主人叫段兴和,几间土基房摇摇欲坠,院子里都是烂泥。他说,他家有三兄弟,因为家境不好,都找不到媳妇。陪同我们的蔡村长介绍,由于这里路不通,饮水困难,条件艰苦,外村的姑娘都不愿嫁进来,村里的姑娘都往外跑,导致全村仅 25-48 岁的光棍就有 88 人。
人行昆明中支派来的驻村工作队队长、文怕村第一书记李耀军告诉记者,他和普洱市人行的金津 2014 年 9 月来到文怕村后,通过 2 个多月的进村入户实地调查,基本摸清了该村的情况,要帮助该村脱贫,首先要解决道路问题,其次要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第三是扩大种养殖业。
人行普洱市中心支行陈文玉行长告诉记者,通路问题经省、市人行与省、市交通部门协调,翻过 2015 年就可动工修路,估计 2016 年内就可完工通车,交通的改善将为文怕村脱贫致富铺平道路,村里的烤烟、核桃等农副产品往外运就方便了。
通过两天的调研,段会全副行长说,我们的扶贫工作要紧盯目标任务,努力做到「三个着力」:一要着力整合扶贫政策,增强政策效应。特别要把精准扶贫与普惠金融结合起来。二要着力整合扶贫资金,提高投入效益。财政金融支持要变「输血」为「造血」,扶贫资金要「好钢用在刀刃上」,绝不能「撒胡椒面」,更不能帮错对象、用错方法,绝不能截留挪用、更不能中饱私囊。精准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锦上添花」、搞形象工程,这是一项基本的原则,更是一条严肃的纪律,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三要着力整合扶贫力量,形成扶贫合力。所有参与扶贫帮扶工作的党员干部都要切实承担起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重大责任,在扶贫开发的第一线接受考验,用真扶贫、扶真贫的实际行动来检验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实际成效。
作者 苏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