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视觉下维西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支持路径

作者
作者

【摘要】近年来,维西县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按照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要求,结合境内地貌和气候特点,积极引导农民开发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本文立足维西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就如何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出了支持路径。

【关键词】维西县 特色农业 金融 路径

一、维西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庆州西南端,「三江并流」腹地。全县总人口 15 万多人,有傈僳、汉、纳西、白、藏等民族。辖 10 个乡(镇)3 个居委会、79 个行政村,农村人口占 91%。境内海拔 3000 米以上的山峰有 164 座,平均海拔 2340 米;有河流 263 条,高山雪融湖 28 个;气候冬长无夏,春秋相连,仅有冷暖、干湿和大小雨季之分,年平均气温 11.4℃。高低悬殊的海拔,分布不均匀的光、温、降水,形成了特殊的立体气候,适合各种植物生长。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傈僳族农户积极开发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一)药材产业发展初成规模

近几年来,维西县按照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要求,结合境内地貌和气候特点,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引导、扶持农民发展药材产业,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截止 9 月末,维西信用社向 137 户药材种植户累计发放 638 万元,余额 588 万元,农行向药材种植户发放贷款 24 万元。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 20000 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1500 元增加到 2700 元,个别基地还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协会,通过「农户 + 公司」形式,一方面解决销了路难问题,一方面将规模做大。

(二)冰葡萄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葡萄种植是一项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技术要求比较高。叶枝镇政府将美国高产葡萄引入叶枝,同时塔城引入了冰葡萄,并建立了葡萄种植示范基地,以公司 + 农户 + 基地的模式发展葡萄种植。维西县金融机构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截至 9 月末,向 95 户葡萄种植户累计发放 269 万元,余额 254 万元。到目前已有 72 户种植冰葡萄 470 亩,亩均收入 2800 余元,现库存总苗木价值达 70 余万元。叶枝镇梓里村目前种植面积达 320 多亩,年产葡萄 32 万多斤,亩均收入 2900 余元。

(三)核桃产业发展取得成效

为切实加快核桃基地建设步伐,截止 2012 年 9 月末,信用社辖内 11 个网点累计办理金碧惠农卡 80 张,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120 万元,县农行向核桃种植户发放贷款 18 万元。较好的解决了农户难找保证人的情况,解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在塔城信用社的大理支持下,哈达村大力发展泡核桃种植,全村共推广种植 100 多亩,并建设了苗圃基地 30 余亩,目前已完成泡核桃苗的嫁接移栽 32 亩 50 万株。同时哈达农庄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通过从漾濞县引进技术人员,积极开展泡核桃苗的嫁接移栽,目前储备有价值 170 余万株的苗木,总价值达到 30 余万元。

二、维西县特色农业发展产生的效应简述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增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二是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特色农业的发展,农民由过去的单一经营收入向现在的多种经营收入转变,收入渠道不断增多,收入不断提高;三是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从哈达村民小组、梓里村民小组的情况看,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全村涌现出了一批致富带头人,他们在自身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了全村百姓的增收致富;四是特色农业的发展,直接带来百姓思想观念的转变。百姓在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商品意识、科技意识增强,劳动者的技能得到提升。

三、维西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产规模小,产业化起步晚,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由于企业还处于创业初期,受生产技术、资金、市场等因素影响,短期内难以做大做强。特色产品在市场上难以占领优势地位、未形成规模效益。经营方式以粗放型为主,生产较为分散,水准参差不齐。生产加工工艺落后,新产品、新品种研发不足,影响市场竞争力和特色资源的有效开发。二是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因从事特色农业主体缺乏自身资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政府和银行对其资信把握不足。同时,特色农业本身招商引资项目少,造成政府投入有限,信贷投放力度小,融资渠道不畅。三是市场观念差,产业经营者商品意识、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率低,经营者对市场需求预测不准、市场营销观念不强,仍摆脱不了小作坊式的思维模式。四是交通基础设施相对不发达,一定程度上制约产品的销路。维西县大部分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不少山区,虽然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条件较好,但受交通等因素制约,增产不增收。据调查,今年,由于德维二级公路的修建,导致交通不畅,出产的葡萄因为不能及时出售大部分腐烂在果地,种植葡萄的农户全部亏损,大部分农户连日常的家庭开支都成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叶枝信用社、塔城信用社立即组织人员为全部受灾农户办理贷款展期,切实解决了果农的困难,随着二级公路的完工,两处葡萄基地已经开始走上正轨,果农经济收入也一步步在增加。五是金融机构对特色农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不够。维西特色农业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实力不足,难以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特色化、市场化,银行对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不能完全满足其资金需求。银行对特色贷款也存在一定的顾虑,据调查了解,2004 年维登乡、白济汛乡在政府的推广下种植重楼,农户与公司合作,信用社累计向农户发放贷款 45 万余元,但经过一年的实践,由于政府与合作公司的问题,导致药材公司解除合作合同,农户种出的重楼找不到销路,所有投入全盘亏损,无力偿还信用社债务,信用社经过长时间催收,只收回部分借款,其余 28 万多元全部成为不良贷款,为信用社业务发展造成了重大的阻碍。虽然 2012 年上半年政府财政资金帮助信用社社消化了该 28 万余元的历史包袱,但信用社社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依然贷款存在一定的顾虑。

四、维西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路径

维西县特色产业的发展,政府引导是关键,龙头带动是重点,金融支持是后盾,三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使特色农业产业出效益,就必须走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集中人力、财力、资源优势,把「特色」做大、做强。

政府引导是关键。特色农业产业分布面广泛、涉及面复杂、参与面众多等因素,要想这一产业得以稳步的发展,没有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引导与扶持,实难成为支柱!一方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现有基地为依托,积极发挥基地的引导示范作用,对特色农产品开发加工的企业进行改造,以招商引资、个人独资等形式,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要搞合作扩大规模。目前,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县供销合作社指导成立了维西品贵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美洛村 360 户农户中,有 136 户加入了合作社,共种植 35 亩虫娄、150 亩玛咖、100 亩秦艽、100 多亩木香。全县供销合作社已发展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20 个,入社农户 2000 多户,带动农户 9337 户,约占全县农户的 1/4,药材种植面积达到 39300 亩,年产值 9825 万元。下一步,政府应多组织农户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几年时间,有计划地对农户开展培训工程,使农户掌握了 3 至 5 项实用技术或技能,提高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资源优势强,产业特色浓、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使之成为产业辐射面广,能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重点产业。

龙头带动是重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具有引导生产、开拓市场、深化加工、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功能。而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已经严重制约了维西特色农业的发展,是目前维西县乃至全州发展特色农业的桎梏。应树立品牌意识,加大特色产品研发,通过产品深加工、改进包装、丰富品种、提高质量、增加附加值,把具有维西特色的各种品牌真正树起来。龙头企业应加强企业合作和宣传力度,利用每年一度的阔时节、火把节等县内重大节日进行宣传,提高维西特色优质产品的知名度。鼓励多种经济主体投资特色产业,对示范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培育成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金融支持是后盾。在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上,银行正好能发挥资金、专业优势。因此银行要把支持依托特色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作为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以龙头企业发展撬动特色农业发展。提供资金和专业咨询服务,建立一批具有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龙头企业,推动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首先,人民银行应加强窗口指导,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合作,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措施,结合实际制定信贷指导意见,引导银行机构增加对特色农业的有效信贷投入,切实把货币信贷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其次,商业银行要正确处理防范风险与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正确看待特色产业发展初期面临的困难和发展的机遇,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及时克服「惜」贷「惧」贷心理,树立在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中实现金融安全和银行业发展的经营理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采取倾斜信贷政策,简化贷款手续,合理运用信贷管理的规定,充分考虑特色产业发展的难度和困难,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再次,商业银行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应突出重点、着眼长远、讲求实效。商业银行应改变目前按大中型企业的标准评估衡量特色农业资信的做法,逐步形成适合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特点的贷款信用评估制度。改变目前贷款权限上收、过于集中的状况,对基层机构适当下放贷款权限,合理简化贷款手续。银行内部要设立独立于大型客户的专门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信贷服务部门,合理确定那些培育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农业授信额度。

作者简介:沈鹏飞(1982-),男,云南富源人,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在读,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维西县支行,研究方向:县域经济、农村经济。


作者 沈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