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廊坊市承接北京城市职能转移的区位优势分析

作者
作者

【摘要】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北京市面临城市功能及产业结构等的进一步优化升级,而廊坊市从地理优势,产业结构以及政策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廊坊市应该抓住机遇,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转移,一方面加强与北京的交流,提升本市实力;另一方面,总体上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 廊坊市 微中心 城市功能转移 区位分析

所谓「微中心」,至今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综合其发展的进程以及本身来看,「微中心」一词指的是某些大型的多功能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为了协调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与发挥这些职能所追求的效率与效益之间的矛盾,而将其部分职能分散给周边城市或地区的一种现象,与「卫星城」和「新城」的概念相似。微中心建设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地理区位的选择、产业相关性衔接以及转移的可行性。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概念的提出,京、津、冀三地协调发展成为重要课题,而北京市作为首都,综合政治、文化、经济等多种城市功能,但在城市发展的规律中不难发现,往往具有多种职能的城市不利于管理,因此常伴随职能转移的现象。而紧邻北京市的廊坊市则拥有多种先天优势,可谓「得天独厚」,在承接北京的职能转移过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不俗的实力,成为正在崛起的北京「微中心」。本文重点分析北京职能转移的背景,廊坊市承接北京功能转移的条件以及如何应对这种现象。

一、北京市城市功能转移的背景

(一)北京市城市布局分析

从世界诸多大型城市的发展模式来看,城市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中心—卫星城」的发展模式,即以某个大型城市为中心,在其周边发展卫星城,将大城市的部分职能进行分散,带动卫星城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中心统领、职能分散」的高效运转模式。但是不难发现北京市的发展模式仍为「单一模式」,围绕一个中心发展,即北京市围绕其中心城区 CBD 呈环线发展形状,功能过分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北京五环以内面积约占全市 4.1%,集中了全市 48.9% 的常住人口。2017 年中心城集中了全市 70% 的地区生产总值和 72.7% 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可以发现北京市存在明显的「一心独大」现象。相较于世界着名城市,如加拿大多伦多,日本东京以及美国洛杉矶的「中心—卫星城」发展模式,北京模式现在已经明显的导致了交通等方面难以管理,人口数量激增,城市功能混乱,进而频频引发就业,住房等棘手问题,这就为借鉴「中心—卫星城」的模式提供了必要。

(二)北京市城市功能转移的必要性

北京市存在诸多类似于人口膨胀、房价过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方面的问题,并为此出台了不少措施,比如限制户籍迁入,甚至是不让外地车进城等,然而这种以「堵」为主的手段终究只能「治标」。[2]正因为北京市集中了全国大量的科技、创新等的先进资源,正无形中增加北京市的吸引力,大量的产业在发此聚集,一方面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在吸引着外来人员的进入,这些现象的出现恰恰就是因为北京市集中了多种资源,功能过于集中。北京的「胖」不仅体现在城市规模上,更体现在资源的集中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良好契机下,北京市需要进行合理的功能转移,将北京吸引人群的资源,比如高新产业、生态、医疗、教育等积极因素合理地转移到其他地区,从而在北京市的带领下形成多个发展中心。

二、廊坊市的区位优势分析

(一)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从地理位置上看,廊坊市正好处于北京市与天津市的中间,同时东部紧临渤海,从陆上看,廊坊市拥有承接北京功能转移的良好条件,如交通距离近、资源互通性强、人员流动便利等,再加上现今廊坊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速动车、高铁沟通京廊,可以说节省了大量的资源成本。另外东部距离渤海较近,这就为廊坊市甚至是整个京津冀发展对外经济提供了海上便利。综合来看,廊坊市具备承接北京市城市功能转移的基本条件。

(二)具备良好的产业结构

廊坊市在北京市以及天津市的带动下,各种产业已初具规模。廊坊市在 2017 年提出「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并在该理念的带动下,廊坊市郊区大力倡导发展绿色农业,成品农产品成功与北京市和天津市对接,形成了绿色农产品供应模式,这就为北京市农业转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另外在廊坊市大力兴建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其中部分产业来自北京市,电子装配、通信技术等新兴产业在廊坊市安家落户,其中部分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在北京龙头的带领下,廊坊市和北京市在资金、技术、人员、信息等方面形成了交流通道,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再加上廊坊市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等优势,为廊坊市承接北京市大量的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三)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廊坊市正是因为优越的地理条件才成为北京市功能转移的首选地。廊坊市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廊坊市正在大力构建外向型、科技型、人才型、合作型城市,紧紧抓住先天优势,着重分析当前局势,抓住机遇,促进廊坊市发展[3]。可以看出,廊坊市正在建设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立体化交通建设紧锣密鼓展开,燕郊机场也在如火如荼建设。同时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良好政策背景下,高效的吸收国家资金,有效的利用技术支持,在未来利用好距离渤海近的地理优势,发展外向经济。另外发挥廊坊市各个县市的优势特色,发展特色农业、制造业、旅游业等,促进资源利用。可以说廊坊市这颗京津走廊上的璀璨明珠正在抓住机遇,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不断完善,充分挖掘强大的优势,迎接新的发展。

(四)廊坊市和北京市达成良好的合作意向

北京市存在着转移城市功能的要求,而廊坊市恰好具备条件以承接转移,再加上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的政策背景,使得北京市和廊坊市在诸多方面达成共识,形成良好的合作意向,如廊坊市与北京合作举办中小企业创业交流论坛、经济技术开发区资源交流项目等,可以看出北京市和廊坊市都在紧紧抓住当前的良好时机,迎合了多方的迫切需要,顺应了经济发展大势。

三、廊坊市在承接北京市功能转移的建议

(一)加大创新与科技投入

当今的经济发展已经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而廊坊市在这方面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还相当薄弱,因此廊坊市应该加大对这两个方面的投入,政策上适当倾斜,多鼓励培养创新人才。

(二)抓住机遇,主动融入

在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廊坊市应当提升洞察力,善于发现良好的发展机遇,主动弥补自身不足,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潮流之中,例如制定强有力的发展政策、鼓励人才交流、提供资金支持、完善法律法规等,增强自身实力。

(三)创建交流机制和交流平台

廊坊市应当主动创建交流平台和交流机制,承接北京功能转移。面对诸多促进京津廊区域经济发展的契机,必须统一组织、有效发展,建立新型区域经济利益关系协调机制。成立京津冀管理协调委员会,统一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京津廊一体化工作[2]。

(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廊坊应当不断完善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高速的立体化交通,完善沟通北京与廊坊的最快交通模式,发展动车、高铁以及航班等立体交通;制定统一的协调发展政策,使得发展规划与实际相符合;加强廊坊与北京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互动,共同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如产业园、开发区等。

四、结语

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廊坊市在北京市疏散城市功能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促进「微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廊坊市要紧随时代步伐,抓住机遇,对「微中心」的建设要做到先试先行、布局合理、规划清晰、多方联动,在保持自身良好发展的同时,更好更快地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推动京津冀区域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弘,何芬.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7,(1).

[2]李来,王玉江.廊坊区位经济优势与京津廊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16,(4).

[3]廊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科.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

基金项目:河北经贸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11832035)「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建设『微中心』的对策研究——以廊坊环首都『微中心』建设为例」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连泽杰(1995-),男,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经贸大学,研究方向:经济学;邵云千(1997-),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研究方向:经济学;路升升(1998-),男,汉族,河北廊坊人,河北经贸大学,研究方向:法学。


作者 连泽杰 邵云千 路升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