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高新产业基地建设研究

作者
作者

  【摘要】环首都经济圈的建立给地处“京津双核”中间的廊坊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也是廊坊与京津地区实现有效链接的重要契机。本文基于SWOT分析,较全面地概括了廊坊市地处大北京经济圈腹地高新产业基地建设的优势及劣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廊坊市承接高新产业转移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廊坊市 SWOT分析 高新产业
  
  廊坊市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其发展必定依托京津两大城市,接受京津的经济和技术辐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廊坊市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廊坊作为河北省的行政区域范围,与京津之间巨大的政策差异成为制约廊坊承接高新产业的关键因素。
  一、廊坊市目前产业结构分析
  2000至2010年,廊坊市人均GDP逐年上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地区生产总值确保五年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14%以上,到2010年达到1300亿元。“十一五”期间,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六大主导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到2010年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其中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金属制品、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食品加工与制造五大制造业实现增加值达到56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十一五”期间,新兴产业也发展迅猛,生物医药、新材料、太阳能光伏、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新兴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6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但总体来看,结构优化的进程比较缓慢,和发达地区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在某些方面甚至还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相悖,进一步拉大了与其他先进地区的距离。
  二、廊坊市承接高新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
  “京津走廊上的明珠”是廊坊素有的别称,其北临京都,东与津门交界。在环渤海崛起的今天,廊坊又位于环渤海城市群十字骨架的中心,区位优势令很多城市羡慕。全市总面积6429平方公里,总人口390万人,这里交通发达、市场繁荣,是中国北方产业和人口高度密集、工商发达、市场容量大的黄金地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04年,廊坊市被新华社媒体评为“中国二十佳投资区”之一。
  廊坊市交通便捷。航空方面,市区距离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国际机场车程都在1小时左右。铁路方面,廊坊市扼守着北京东南方向京九铁路的咽喉,每天均有众多客运列车通过前往北京、天津、上海、唐山等地。公路方面,京津塘高速从西北至东南贯穿全市,是廊坊交通的骨干。廊坊市公路通车里程近2900公里,公路密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便利的交通为廊坊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后发优势
  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廊坊的各项经济指标迅猛增长,正是借助的后发优势。当今,各种发展可能性纷繁复杂,怕的不是没有,而是有的是一堆“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对于中国大多数城市改造而言,其拆除的很多建筑只有20年的时间,这是极大的浪费。后发优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认识后发的可能性,使选择的机会成本最小,能够在现有的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个最好的。
  城市经济发展真正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理念、眼光和落实执行的能力。首先要清醒认识到自身优势所在,其次就是要有科学规划。廊坊的城市规划都是和国内、国际最优秀的团队进行合作,这样也就保证了能够充分运用自身优势,打造出廊坊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聘请世界顶级的美国霍克公司制定了“生态、智能、休闲、商务”为主定位的城市总体规划,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展上的“廊坊案例”,作为亚洲唯一城市,荣获世界建筑界最高奖项——美国建筑协会优异奖。
  (二)劣势分析
  1.资源匮乏
  自然资源特别是作为工业原燃料的资源比较贫乏,这是廊坊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除了中南部少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和主要分布于北部三河市和南部大城县境内的煤炭外,再找不到其它矿产资源。除此,廊坊市地处最缺水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265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同时,地表水可利用率很低,地下水开采量逐渐增大,廊坊市经济发展几乎完全依赖对深层地下水的掠夺性开采,致使廊坊市大部分地区呈现超采状态。据廊坊水文局统计资料,2006年廊坊市深层地下水开采量4.28亿立方米,全年地下水总亏损量达2.02亿立方米,造成廊坊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2.政策反差
  廊坊地处环京津、环渤海核心区域,其快速发展有赖于京津廊统一市场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各种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和重组。但廊坊与京津之间巨大的政策反差已经成为制约京津廊统一市场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多年来,由于国家在许多方面实行区域差别政策,致使相邻的行政区之间形成了很大的政策落差,这一点在京津冀区域表现尤为明显和突出。廊坊作为河北省的先发地区,为促成京津廊区域性统一市场的形成,实现自身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政策形成和调整机制上必须先行一步,探索建立经济发展政策动态调整和应变机制。
  (三)机会分析
  随着环渤海经济圈战略构想的逐步实施,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大量资本和生产要素加速向环渤海经济圈转移,数十万家工业原料企业在环渤海区域聚集,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建筑建材、新材料、机械制造、生物制药、汽车零部件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同时,河北省政府高度重视环首都地区发展,2010年11月,河北省在北京举行“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编制座谈会”,这标志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环首都经济圈的启动为廊坊市释放多年积蓄的潜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空前难得的机遇。
  (四)威胁分析
  1.吸空效应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廊坊的区位优势也同样存在两面性。京津两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吸空效应可能会加速廊坊市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流失。天津滨海新区所具有的巨大优势决定了其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集聚大量的经济要素,这对于廊坊来说,无疑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同时,各种类型的被清理对象如污染高、效率低的产业可能会移植廊坊。回顾过去,廊坊人发现,曾经让其引以为豪的京津“后花园”的称号其主导思想都是“服务”、“配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被驱动的经济”。如何打破数十年来被动依靠京津、简单服务京津的经济发展格局,树立竞争意识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
  2.区域竞争
  从区域发展来说,周边城市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廊坊市所处的区位优势正在弱化。2009年9月27日,京承高速全线贯通,车程由原来的4个小时缩短到2个小时,北京、承德、秦皇岛的旅游“金三角”框架形成。而廊坊与北京的最主要连接线——京津塘高速已有近20年,“黄金通道”的功能作用日趋退化。历史古城保定近年來在经济上的复苏以及特有的区位交通也使其成为廊坊市的有力竞争对手。如何应对区位优势弱化的局面,实现区域竞争共赢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廊坊市承接高新产业的发展思路
  廊坊市的高新产业基地建设应当借助区域经济理论及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并立足于廊坊市的现实状况,把其有利的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1.打造特色鲜明的廊坊地域品牌
  廊坊毗邻京津两大中心城市的区位特点,决定其产业特点必然是城郊型的,必须与京津特别是北京的产业发展相协调、相配套。北京已确立了以高技术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导向,这就要求廊坊经济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提升廊坊市的产业结构。通过与北京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使之成为北京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加工制造基地。
  2.开放中坚持自主发展的道路
  单纯的承接产业转移,吸纳京津的优势资产,并不是廊坊市高新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这只是其利用机会、再创造机会的前提。通过不断承接先进地区移入我市的优势环节来弥补产业发展的不足,再通过消化、吸收、融合、协整,来塑造廊坊市产业整体的实力和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开放更积极的心态参与到高新产业转移承接中去,在做大产业增长“量”的同时提升产业发展“质”,不断地积累自己产业的实力参与更激烈的竞争。为实现这一发展战略,廊坊市产业发展要完成两个步骤:一是要借势环首都经济圈成为京津地区产业转移中的主力,二是在积累了强大的实力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
  3.发展产业集群的同时开展错位竞争
  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其主要表现在: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有助于区域优势品牌塑造;有助于区域核心能力构建;提高区域企业竞争力。同时开展错位竞争,使各产业、各地区具有明显优势,明确各自的市场定位,培育和形成各自的特色,避免产业结构趋同与重构。
  
  
  课题:2011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2011146;
  项目负责人:林益光;课题组成员:张素蓉、赵玉梅、赵霞、孙永彩
  
  
  作者简介:林益光(1983-),助教,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会计系;朱大明(1983-),河北省大名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
  


作者 林益光 朱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