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作者

【摘要】结构性稀缺,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结构性稀缺为视角,分析港口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港口企业战略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港口企业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结构性稀缺 港口企业 企业战略

稀缺性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存在的部分性、结构性、差异性的短缺,这种短缺对企业生产、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决定全局。

一、结构性稀缺及其对港口企业发展的意义

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供求关系而言。人类需求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无限需求和有限的供给的矛盾,产生了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分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通常所说的稀缺性是相对稀缺。结构性稀缺,是相对于总体性稀缺而言,资源总量丰富,但是结构不合理,部分有余,部分不足。而且这种结构不稳定,会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里,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从木桶定律我们知道,整体效益取决于最短的木板的长度。最短板成为结构中最稀缺的部分。但这种结构不稳定,最短板会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改变。

港口属于服务行业。与一般生产、服务企业比较,有其自身特点。港口企业的主要生产活动,是一定时间内,完成货物在一定空间的位移。这一过程,主要联系到的外部单位有:货物方、航运方(航空和航海)、路运方(公路和铁路)、往来港以及外运、外代、外理、商检、海关等。港口内部单位,涉及到计划、调度、装卸、存储、机械、理货、物流等部门和多道工序、多个工种。

港口生产结构井然有序,过程长,环节多,配合密切。只有维持结构稳定,才能保障港口正常作业。任何一环节的短缺,都会限制业务总量的提高,甚至阻断生产。譬如库场短缺,限制货物存放总量;路运方短缺,限制疏港吞吐总量等。重视港口资源结构性稀缺,对港口企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港口企业发展存在的结构性稀缺问题

港口企业发展需要的资源很多,而存在的结构性稀缺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货物方波动

港口经营的货物,多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大宗商品。而货方的供需,随经济环境变化而增减。在经济形势向好时,货物流转速度快,流经港口的货物增多,港口业务相对繁忙。而经济形势向差的时,货物流转慢而少,流经港口的货物减少,港口业务相对冷淡。货物方波动直接带动港口业务波动。

(二)路运方波动

路运方指公路、铁路输运部门。公路输运受地区交通部门管理,一定时间可以通过港口的汽车运力总量是有限的,而物流输运部门车辆供给是变动的。空车来,满车走也减少了物流公司平均利润。同样,铁路输运由国铁、地铁部门管理,一定时间内车皮供给总量是有限的,为协调装卸,增加港口铁路输运,必须在铁路部门和港口之间努力协调。

(三)人员机械波动

港口作业需要各工种人员密切配合,熟练程度稳定,机械比例合适。任何环节的短缺,都会降低作业效率。例如技术工种人员新老更替和作业调整中,如果存在配合不密切,技术程度不协调,人员数量比例不当等因素,或个别工种人员离职;机械新旧不同,故障频发,组员配备不充分,操作熟练度不协调,都影响整体作业质量。所以,人才机械的储备,不可或缺。

(四)仓容量稳定

港口堆存场地、仓库容量相对稳定。如集装箱场地,散货场地,仓库房等,因为建设周期长,投资多,回收慢等特点,建设计划变动较小,仓容量相对长期稳定。需合建或租用相当比例的社会货场。在市场行情见好,堆存紧张的时期,仓容可以充分利用,效率提高。但当仓容仍旧满足不了需求时,只有推掉部分业务。而经济行情下降时,仓容减少,空仓现象严重,又造成企业资源闲置,利润下降。

三、制约港口企业发展的因素

资源的结构性稀缺,是一个相对量,而制约港口企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相对于港口的规模、吞吐量、生产设计能力,是一个绝对量。不同港口情况不同,总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一)港口建设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

港口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一般建设在城市边缘,伴随港口发展而兴起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两者存在空间区位的扩张冲突日益明显。在港口业务引发的物流、交通、污染等方面也日渐扩大。特别是一些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港口,扩张受到的限制更突出。所以许多港口选择性的避开中心城市,寻求外围发展空间。

(二)临港产业发展不均衡

港口的发展需要依托腹地经济带的产业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互为依仗。内陆腹地经济的产业水平,带动港口的发展水平。目前港口企业之间在功能、结构及货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吞吐量靠前的主要散货有矿产品、建材、煤炭、沙石、农林产品等。高级化、综合化集装箱业务总体比例较低。

(三)港口硬件瓶颈凸显

码头扩展建设需要深水沿河/海岸,优良的航道,以及周边发达的交通,配备相应的场地、库房等。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应的拆迁,建设,都比较困难。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机械,设备,人员,业务支撑。风险较大。

(四)港口建设水平、管理水平发展较慢

港口配套设施更新较慢,机械化程度较低,装卸工艺落后,资金匮缺,人才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泊位等级较低且重复建设,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码头比例较少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而港口建设周期长,收效慢,投资巨大,更新缓慢是客观事实,需要慢慢改进。

四、港口企业发展的策略

针对以上不同情况,企业宜适度调整战略。在内部,发挥对资源的管理配置能力,科学调度,合理安排,保障生产。对外,因时制宜,灵活调整战略决策,在运动变化中,争取主动。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点着手:

(一)注重短板,全力攻关

从港口生产链条中,找到最薄弱环节,在整体结构中,找到最短缺部分,全力补救,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方法。

例如,在资金管理方面,努力争取社会资金,通过多渠道、多合作方式等,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在改善港口码头、仓容量方面,先期重视,多种方式自建、合作建设、租赁、代管等,只有保证充足的码头、货场、仓库,才能保证业务量稳定。但是,从经济角度看,建设不宜太过超前超大,造成闲置浪费,也得不偿失。需要在吞吐能力和装卸、周转能力之间协调比例。将仓储能力保持在港口设计吞吐能力稍大的基础上。即为将来港口拓展保留了适度发展空间,又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充分协调,李代桃僵

利用充裕部分的资源,缓解稀缺部分的压力,争取整体利益的最大值。对外部经济环境因素,及政府管理部门和客户、路方、航方等港口企业无法控制,只有充分发挥协调沟通能力,以期实现港口作业的顺畅稳定。

例如经济形势高涨情况下,争取铁路部门配空车,合理安排各家客户船舶待港;经济行情低迷时期,加强管理和内部协调力度,管理出效益。同样条件的硬件设施,应对同样情况的外部环境,因为管理方式的不同,造成的结果也不同。

例如,待港船舶中,有 30 万吨级矿石船两艘,5~6 万吨级 6 艘。若接卸一艘 30 万吨级开普型船舶耗时 60~70 小时,而同比接卸 6 艘 5 万吨级巴拿马船舶,要多耗时 40~50 小时。若按效率第一位原则,应该先接卸大开普船。

(三)事易时移,因易制宜

环境是变化的,发展的,短板也是不断改变的。此时的短板,或许是彼时的长板,此处的稀缺,或许是彼处的充裕。在整体结构中,善于把握预期的不足,充分调动各有利条件,克服弱项,保障全局。

例如货物方波动,经济行情变化时,港口应及早分析,准确判断,及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财务策略,生产策略,开拓新客户,发展新货种,谋求新运力,未雨绸缪保证生产。

所以,把握结构性稀缺的特性,对港口企业发展影响巨大。港口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需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各有利因素,实现安全充分的生产保障。建设最现代化的物流枢纽中心。推进港口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姜超雁,真虹.沿海港口产能过剩研究[J].中国港口,2010,(10).

[2]叶宜丹.基于投入产出和环境分析的港口贡献度评估[J].经济与法.2013,(5)

[3]徐杏.新形势下港口资源整合的新要求[J].中国港口.2013,(1).

[4]2012 年我国沿海港口投资建设情况[J].工程机械文摘.2013,(1).

[5]郭思维,魏云达.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5(7):75-76.


作者 潘曰雷 张萌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