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关系研究
一、国外文献研究成果
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早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就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研究,如 Bagehot(1873)、Schumpeter(1911)。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Davais(1965)、Cameron(1967)、Sylla(1969)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随着现代金融在各国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凸显,Mckinnon 和 Shawn(1973)、King 和 Levine(1992)等着名经济学家更是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加透彻的分析。
研究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的关系,一些国外学者通过对不同国家进行比较、研究,而有的学者则通过研究对单一国家进行研究。研究单一国家的学者有 Bell 和 Rousseau(2001)通过对印度经济和金融研究,发现宏观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会影响到该国金融机构发展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Roubini 和 Martin(1992)通过研究也同样发现国家政策会影响该国金融发展,该研究还发现金融发展同银行准备金率呈负相关关系。Arestis(2001)也发现银行业和股票市场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该国经济发展,且银行业发展对该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为明显。
对不同国家的经济金融研究的有 Rousseau 和 Wachtel(2000)通过对 47 个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分析,揭示出股票市场流动性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Singh(1997)通过对发展中国家 1980-1990 的金融经济数据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高速发展的股票市场、高度发展的金融自由化在长期内会使得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变得更加脆弱,从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稳定、长期发展。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者金融发展同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更多是从定量模型化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不同国家(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而得出不同的线性关系。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各变量间关系,有时可能是非线性的,从而对可能对一些研究结果存在争议。
二、国内文献研究成果综述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增进学科间的交流,使得国内研究水平也有了显着提升。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金融发展存在较大差别,且学者们在数据收集以及经验模型运用上存在差异,所以学者们得出的结论很难达成高度统一。
谈儒勇(2000)作为国内较早研究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学者,通过对 1993~1998 年的季度数据研究发现,我国金融中介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同经济增长之间不显着相关。而韩廷春(2001)利用 1978~1999 年的年度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却得出与谈儒勇(2000)相反的结论。
伍海华和马正兵(2003)利用 1978~2001 年的年度数据研究发现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且这种扭曲的发展模式,可能最终阻碍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姜春(2008)通过对山东省威海市 1988~2007 的年度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该市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时滞,该学者还发现国家宏观政策对该市金融机构的影响存也在时滞。
赵振全等(2004)对我国 1994 年至 2002 年的季度数据进行经验研究,发现我国金融业的信贷市场对经济发展作用明显,而股票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李连发和辛晓岱(2009)通过对 33 个国家不同行业的非上市公司进行经验研究,学者们同样发现该类企业对外部融资需求程度,决定了金融发展对其投资增长的影响。
熊德平等(2012)通过对我国 1978 年至 2009 年的年度数据分析我国金融调控、金融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该研究发现我国金融调控、金融规模发展都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学者们对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愈发的深入,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的关系。
殷孟波和贺国生(2001)对我国西南地区经济、金融结构发展研究发现,我国西南地区经济结构单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地区金融结构单一,从而对该地区非公经济发展形成了负影响。刘湘云和杜金珉(2005)对我国珠江三角区域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该地区金融结构同经济增长存在显着相关关系,但我国珠江三角区融资方法的合理运用、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等问题上存在许多问题。刘亦文和胡宗义(2008)通过 1987 年至 2007 年的数据,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进行经验研究,并按金融资源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排序,得出东部 > 西部 > 中部,进而支持了「中部塌陷」理论。和平(2010)以「中部塌陷」为背景,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中部地区在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都存在一定问题且区域内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王天然等(2009)对陕西省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该省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不存在相关关系,作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该省金融业发展落后所造成的。张朝兵(2010)通过对山西 1978 年至 2007 年的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发现该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还是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导,其他金融机构发展对该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
通过对结论分析我们发现,我国金融业发展还处在相对落后的发展阶段,金融结构、金融效率、金融规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金融支持经济增长效果。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其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比其他地区更为落后,导致金融发展对该地区经济增长供给不足,而落后的经济又无法产生新的金融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
[2]熊德平等.金融规模、金融调控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
作者简介:伊毕热恒(1986-),西藏拉萨人,硕士,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研究方向:金融监管;索朗次仁(1987-),西藏拉萨人,硕士,就职于西藏自治区投资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投资学。
作者 伊毕热恒 索朗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