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
作者

  摘要:大学生自主创业要受到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来自家庭、学枝和社会方面的,这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为了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创业成功,政府、高校、家庭以及个人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155-02
  
  1、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国内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日趋紧张,加上近几年的经济形势严峻,劳动力需求有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增幅3.1%。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再一次成为两会委员争论的话题。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改善就业结构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就业是民生之本,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有利于促进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逐渐从以前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各高校的毕业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目前的就业形式非常严峻,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需求。据权威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城镇需安排就业岗位2200万个,社会每年新增岗位800万个,每年有400多万大学毕业生要和城镇下岗再就业人员、往届毕业生、农村1.5亿富余劳动力争夺悠闲地劳动就业岗位。这种供需结构性的矛盾暂时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下,通过创业教育鼓励创业,不但可以直接解决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由于创业产生了新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3%,广东是全国比例最高的省份,也只有1%,但是美国高达25%。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使自主创业成为今后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让更多的毕业生以自主创业的形式迈向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指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依靠自己的资本、资源、信息、技术、经验以及其他因素自己创办实业,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
  
  2、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和劣势
  
  2.1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作为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大学生蕴含着巨大的创造热情和创业的潜能。他们的创业优势表现在:(1)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对事物有较强的领悟力,一点即通;(2)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可以说是潮流的引领者;(3)思维活跃,敢想敢为;(4)运用IT技术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上搜寻到许多有效的信息;(5)信心十足,对认准的事情有激情去做;(6)年轻富有活力,精力旺盛;(7)大学生一般没有家庭负担,创业可能获得家庭的支持。
  2.2大学生创业的劣势
  尽管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刚刚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们也有他们创业的劣势:(1)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尤其缺乏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2)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许多创业点子经不起市场的考验;(3)缺乏起步资金和商业信用,导致融资借贷困难重重;(4)喜欢纸上谈兵,市场预测不准确;(5)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就想放弃。
  
  3、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
  
  3.1创业意识、素质缺乏
  2009年,教育部组织了一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调查,调查显示,虽然75%的高校毕业生渴望自主创业,但最终真正创业者仅占1.94%。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创业潜力。但75%和1.94%的对比,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大学生创业,有想法者众,付诸实践者寡。要想创业成功,不仅需要较好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一定的管理知识、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目前,一方面,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自觉性、坚韧性、自制力和勇敢、果断等不够彻底;另一方面,我国的大学生在校园环境里还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大学生容易困惑于如何全面建立企业的财务制度、人事制度、行政制度等,在创业过程中缺乏从职业角度整合资源、实行管理的能力。
  3.2创业定位不准确
  准确定位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大学生对创业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首先要保持头脑冷静,先给自己定位,考察一下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其次是有的大学生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产品或者提供服务,他们仅凭自己一时的热情就开始投身于创业中,但是他们开发的产品或者已经过时被淘汰掉,市场上没有需求;或者市场竞争特别激烈,这样刚起来的产业很容易被资金雄厚的竞争对手搞垮。因此,大学生应首先对自己一个理性的定位,如果认为自己适合经商,就应从知识含量较低的市场需求较大的行业做起,积累资金,积累经验,再投入到高层次的创业中去。
  3.3创业环境欠佳
  第一、大学生创业首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筹集渠道不通畅,起步资金不能容易地获得。一般来说,创业者的资金来源是自筹、借贷或风险投资。国家对于创业资金来源地相关政策并不完善,银行因为考虑的贷款的安全性也没有对大学生实行优惠政策。因此,资金问题就成为众多创业者的瓶颈。
  第二、由于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所以当被问到是否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想法时,父母和社会并不十分赞同大学生创业。因为在他们看来,创业也无非就像90年代的“下海”一样,就是做生意。谈到做生意,他们会觉得任何人都会,而如果现在让大学生去做生意,就是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父母辛辛苦苦花了那么多钱供孩子上学,等到毕业了反而要去做生意,这是他们非常反对的。因此大学生创业也会受到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影响。
  第三、一方面,尽管大学生在学校里接受过创业教育,但是一些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据调查,107所211高校中仅有41所高校开设了创业相关的课程。但国外高校早在20世纪初就开展了创业教育,1919年,美国在大学开设了创业教育类课程;1947年哈佛商学院就开设一门正式创业课程《新企业管理》。在德国,政府明确提出,高等院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但是,在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设计大赛”开启了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接下来1999年的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才开始在全国高校范围内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学科内容。从目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2)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而已,创业教育课程同现存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创业教育课程内部的逻辑性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理清和完善;(3)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学科内容。
  第四、虽然国家也为大学生创业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执行力度不强,不利于创业者的发展。有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未能很好的执行国家下达的政策,他们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未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帮助。
  
  4、关于促进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
  
  4.1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
  首先,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将使大学毕业生丧失大量的就业岗位与发展机遇,最终影响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学生要彻底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起崭新的多元的“创业”就业观,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其次,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大学生要想在毕业之后顺利地进行创业,就要在大学阶段树立创业理想,坚信创业理想能够实现,从而为这个理想的实现而不断奋斗。高校需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让他们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过程中将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逐渐形成创业意识。最后,要塑造良好的创业心里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创业活动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的创造性事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创业心里素质。心理素质好的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协调,能以极大地热情投身于事业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得以有效发挥。
  4.2家庭对自主创业的赞同
  家庭也要转变就业观念,认同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能一味的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就应该去谋求高薪酬、高待遇、高层次的工作。因为,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因此,要打破那些认为:“学而优则仕”、去大公司、政府机关才是找了一份好工作的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尤其是大学生的父母应当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在创业过程中,父母要关心他们的创业,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社会还必须提供一定的社会舆论导向,通过一些经典案例向社会广泛宣传,给予大学生舆论上的支持。在创业者遇到暂时的挫折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
  4.3高校对自主创业意识的教育
  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4.4政府对自主创业的鼓励与扶持
  设立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学生创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问题,很少有大学生具备创业的物资条件,大都分学生在创业时几乎是“身无分文”,他们非常渴望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资助。为此,国家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建立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在学生创业的初始阶段给予学生必要的资金支持。政府也应鼓励公司和企业家进行风险投资,与学生共谋发展。同时政府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灵活的创业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活动基金”,国家财政可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或者鼓励个人和社会团体来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靠社会的力量来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创业基金。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虽然面临一些问题,但是在当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创业也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只有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分析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找出对策,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的队伍中去。
  
  参考文献:
  [1]苏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思考,经济视角,2009,(2)
  [2]张胡,河南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探索[J],郑州大学商学院学报,2009
  [3]马宏丽,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困难分析[J],大学生就业,2008,(33)
  [4]陶钧朝,谢长虹,大学生自主创业:对策与建议[J],人才资源开发,2008,(7)
  [5]洪亚卡,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作者 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