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

作者
作者

摘要:以 C-D 生产函数为基础,利用 1990-2011 年的经验数据,实证研究了安徽省人力资本、投资资本和科技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依然走的是粗放式增长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最后,给出了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C-D 生产函数;增长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57-02

1 引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安徽省在一系列措施影响和自身努力下,经过几十年发展,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 2011 年,安徽省 GDP 总量达到 15300.65 亿元,增速达到 10.9%,在全国各省市排名 14 名;人均 GDP 达到 25659.31 元,增速达到 22.84%;2011 年每单位 GDP 能量消耗比 2010 年下降 12.8%,经济效率进一步提高。然而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依然未摆脱粗放式的发展,环境因素和资源因素对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制约性进一步加大,所以作为中部大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加大人才培养和知识储备,已经成为安徽省发展经济的必走之路。研究科学的经济增长转变方式,对安徽省跨越式发展和腾飞有重大意义。

2 模型实证

2.1 建立模型

2.1.1C-D 函数

C-D 函数又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此函数是经济学一个重要的基本函数,其分析框架是把资本、劳动和技术作为变量来研究经济增长,利用此函数可以较好的衡量经济发展方式和阶段,在很多学者实证研究中都有所运用。本文也选用 C-D 函数作为实证分析的基础,来分析安徽省经济增长方式,找出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因素,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

C-D 函数:Y=AkaLb,其中 Y 为经济增长,K 为资本投入,L 为劳动投入,A 表示技术因素。a 与 b 为资本和劳动的权重,a+b=1。

2.1.2 模型扩展

传统的 C-D 函数把一切技术因素包含在 A 中,也就是说在要素组合中,默认技术是不变的,这与现实经济发展明显不符。本文引入技术变量 A,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单独变量。另外,为了使模型更加明了和切合实际,本文还融入时间因素 t。

扩展模型:Y=dKaLbAc,其中 a、b、c 表示各个变量权重,且 a+b+c=1,d 为模型系数,

为了避免异方差和研究便利,本文对模型两边取对数,如下:

LnYt =h +LnAt +LnKt +LnLt,其中,常数系数 h=Lnd。

2.1.3 变量说明和数据处理

Y 代表经济增长,用安徽省 GDP 来表示,由于每年的价格不一样,GDP 若不处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真,所以本文利用以 1978 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的 GDP;K 表示资本投入,本文利用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来代替,和 GDP 一样也存在价格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还受到折旧等因素影响,处理起来非常不便。为了简化,本文仅仅利用 1978 年为基期的 GDP 平减指数进行价格化处理;L 表示劳动,本文用安徽省各年年底就业人数表示;A 表示技术变量,本文用各年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经费支出来模拟。

2.1.4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 1990-2011 年的经验数据,来源于安徽省历年统计年鉴,经过作者加工整理而成。

2.2 实证研究

2.2.1 变量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变量回归之前必须要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只有各个变量同介单整,那么才满足协整条件,否则会出现「伪回归现象」。平稳性检验一般采用的是 ADF 检验,检验规则是:先看各个变量的图形分布,好选取是带有截距项还是截距趋势项或都没有的检验方式;检验滞后的介数是 AICA 最小规则;如果变量统计值小于临界值,那么模型就是拒绝原假设,是平稳的。经过检验,在 5% 水平下,各个变量都是非平稳的,但他们一介差分都平稳,也就是说各个变量都服从一介单整,满足变量协整的条件。LnY、LnA、LnK 与 LnL 的各自一介差分 ADF 检验如图 1 所示。

2.2.2 协整检验

传统的 E-G 检验只适合两个变量的情况,Johasen 检验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 ( VAR) 的多重协整检验方法,这一方法对系统中所有独立的协整关系做总体分析,不事先假定系统中协整关系的个数,也无需确定对哪一个变量作规范。由于本文研究变量超过两个,样本量也相对有限,所以本文采取 Johasen 检验方法。

迹检验方法和最大特征根方法是 Johasen 协整检验的俩种方法,通过检验,在 5% 水平洗,发现各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图 2 所示。

2.2.3 回归方程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 LnY、LnA、LnK 和 LnL 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回归,得出一个标准化后的长期协整关系方程:

LnYt =5.960350 +0.010621LnTt +0.052671LnKt+2.576102LnLt +Et

(0.019520)(0.62205)(0.03583)

[0.54454][4.14133][1.46984]

由上式得知,各个解释变量的系数都是其对被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在长期中,安徽省的科技投入、资本形成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对安徽省的经济增长都有正向作用。其中,科技投入每增加 1%,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0.01%;资本每投入 1%,经济将增长 0.05%;人力每投入 1%,经济将增长 2.58%。可见影响安徽省 GDP 因素中,科技含量比较低,科技带动安徽经济增长份额不足,固定资产投资效果比较显着,而人力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中作用最大,这与安徽省是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的现实是符合的。

2.2.4 残差检验

在模型回归之后,还得进行残差检验,以检验模型是否稳定。残差检验的方法有 ADF 检验方法,LM 检验方法,White 检验法等等,本文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结果发现残差都是稳定序列,不存在异方差现象,这说明模型是稳定的。

2.2.5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如图 3 所示。

短期内,对 LnY 贡献最大的是 LnY 自身,达到 56.90993%,其次是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37.42349%,就业劳力贡献最小,不到 2%;长期看,LnY 对自身贡献度在逐渐减少,从 56.90993% 一直减少到第 6 期的 4.982665%,基本上在前 3 期,就减少到个位数,随后虽然有增大趋势,但一直都正在 10% 以内。LnA 的贡献度,从开始一直在平稳增加,可见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增长效益是长期的,而且是逐渐增加的。LnK 的贡献度也是逐渐降低的,但其比例非常大,大多时候都在 70% 以上,可见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因素。LnL 比例开始减少,后来增加,表现为就业者质量在逐渐提高,这和国家 9 年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平民化倾向有很大关系,但劳动贡献的比例依然较小,最高才到 2% 左右。

2.2.6Granger 因果检验

判断一个变量变化是否是另外一个变量变化原因,这就需要用到 Granger 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 LnK 是经济增长 LnY 的原因,科技 LnY 和就业 LnL 不是引起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 LnY 是导致科技投资 LnA、固定资产投资 LnK 和就业 LnL 的原因。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1)安徽省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和固定投资,科技作用比较小,人力因素比较大。这充分说明了,安徽省的经济增长属于投资驱动型的特征很明显,还处在粗放型的劳动密集型时代。1990 年固定资产投入占 GDP 比重为 18%,2010 年固定资产投资占 GDP 比重为 30%,到 2011 年比重甚至高达 80%;2011 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和全国相比,表现为第一产业偏高 13%,第三产业偏低 32%。三次产业内部,虽然第二产业比例较高,但高污染和高能耗的化工、电力、煤炭、钢铁等行业比重很大,而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绿色技术还未成熟或主导。

(2)固定资产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效益中效率不高,2011 年单位 GDP 需要 0.8 资本,而 1990 年单位 GDP 需要 0.2 资本,2011 年单位投资创造的就业为 0.000034 人,1990 年单位投资创造的就业为 0.0023 人。由此可见,安徽省投资效率非常低,这也意味着依靠投资拉动经济没有可持续性。

(3)科技投入对安徽经济增长贡献很小。安徽省科技落后,创新能力差,一方面表现为科技投入不足,安徽省科技投入 1990 年占 GDP 比重为 0.37%,2010 年占 0.15%,2011 年占 0.11%。科技投入不仅占 GDP 比重绝对数比较小,随着时间还在不断降低,而且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表现为科研企业比较少,1990 年安徽省有科技企业有 178 个,职工人数为 18652 人,但科研人员只有 7917,到 2011 年,科技机构为 2091 个,科技人员有 12678,增速比例远远小于人口和经济增长比例。

3.2 建议

安徽省走的是传统工业化和粗放式经济增长道路,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赶上其他发达省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在目前情况下,安徽省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行生产的科学化管控,加快扶植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生产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鼓励和支持第三产业发展,把第三产业作为调整结构的重点。

(2)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科研企业政府要加大支持,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要进行补助,对科研人员贡献要提高奖励。要做到研、产、销三面结合,真正做到产学一体化。

(3)实施人才战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数量,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扩大人力资本积累。

参考文献

[1]卫兴华,侯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J].经济研究,2007,(7).

[2]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11).

[3]吴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述评[J].河南大学学报,2010,(1).

[4]宗兆礼.山东省经济增长方式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6,(7).

[5]尹三强.甘肃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6]杨伯坚.河南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12,(4).


作者 谢传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