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对安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作者
摘要:自全球化发展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以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就成为了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的共识。它的发展不但改变了以往服务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而且也带动了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同时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在对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文献分析基础上,从定量角度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091-02
1、引 言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开始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突出地表现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例如OECD国家的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经营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1/3;同时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中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部分的生产性服务所占比重不断升高,服务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发展不但改变了以往服务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而且也带动了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同时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激发了中部各省领跑中部、率先崛起的热情,使机遇演变成“争先崛起”的竞争。目前安徽省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但安徽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超过20%,与工业化发达国家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安徽经济更快的增长,从而导致在“争先崛起”的竞争中缺乏绝对竞争力,因此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下面我们将利用1978-2009年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就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探讨和研究。
2、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在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探索,而主要的贡献来源于国外。莫伦考夫(J.MoUenkopf)认为纽约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大。Markusen(1898)在模型中引入了作为中间产品的生产性服务业,解释了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和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以及进行生产性服务业贸易的积极意义。格林费尔德(Greenfield,196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方面,并随着生产迂回过程的延长而复杂化,它对协调和控制企业内部专业化运作起至关重要作用,成为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Francois(1990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规模报酬的实现与经济发展的步伐均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步伐。还有一些学者从生产性服务的一般形式角度进行经济增长分析,这可以作为我们进一步分析的理论基础。
国内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刘志彪(1996,2001)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增长,并提出了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对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和活力的影响。钟韵、闫小培(2003)以广州为例,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各个阶段的增长状况及形成原因,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密切联系。郑吉昌、夏晴(2004)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分工演进的关系,进而从网络效应与交易费用下降角度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郑吉昌(200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改变了服务产品的内容、性质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经济的黏合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牵引力和经济竞争力提高的助推器。陶纪明(200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整个服务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提高整体经济绩效的关键环节。陈宪、程大中(2006)在《中国服务经济报告2005》中就提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分工深化、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姚耀、陈高森、骆守俭(2006)分析了上海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社会性服务业在GDP增长贡献方面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GDP增长贡献最大。王保伦、路红艳(2007)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说明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3、生产性服务业对安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3.1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概况
近几年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56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772.7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16.9%增加到17.6%。生产性服务业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体,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达到52.2%;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达到34.0%,其中金融保险业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达到1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为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2生产性服务业对安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3.2.1变量选取和数据采源
本文采用了1978-2009年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数据。由于时间跨度比较大,使得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从历年统计年鉴上可以看出,2005年前后,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口径不一致,鉴于统计口径的统一和数据时间上的可比性,实证分析中所涉及的生产性服务业由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金融和保险业,社会服务业简单加总。
3.2.2实证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内部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GDP=a+β1X1+β2X2+β3X3+ε
其中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X1、X2、x3分别表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金融保险业和社会服务业增加值;a、β1、β2、β3为常数;ε为误差项。选取安徽省1978-2009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GDP=102.23+5.73X1+8.08X2+12.21X3
(2.16) (7.66) (7.23) (6.67)
F=3018.57 R2=0.9969
回归结果显示,方程拟合度很高,生产性服务业与GDP的回归结果均显著正相关,即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部门中,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和GDP相关性都很强。这个结果肯定了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的增长作用,我们做了以下的数据分析和回归检验:
(1)平稳性检验。为了能够通过恩格尔-格兰杰检验方法探究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和GDP是否具有长期协整关系,我们首先要用ADF方法对安徽省GDP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Y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检验同阶单整数据,检验结果如表1和表2:
由分析结果可见,安徽省GDP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Y均为两阶平稳数列,符合协整检验的条件,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是为了研究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Y和GDP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由上述分析结果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Y和GDP是二阶单整数列,所以它们的线性组合仍有可能是水平平穩的。为了寻找这样的线性组合,我们先建立方程GDP=C+aY+ε,判断残差项ε是否是水平平稳数列;然后估计GDP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Y的回归方程GDP=42.39865+8.178645Y+ε,由此得残差数列,ε=GDP-42.39865-8.178545Y。最后利用ADF检验验证残差数列的平稳性。结果如表3:
由表3知,残差序列ε为平稳数列,即GDP和Y之间具有协整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上面的协整检验能够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具有因果性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下面我们就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探究安徽省GDP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最终结果如表4:
由表4知拒绝原假设,就是说明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与GDP之间存在格兰杰关系,它们彼此相互促进。
4、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应用计量模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GDP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生产性服务业能促进安徽省的经济增长。通过以上分析,借鉴国内产业转移深入和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深化的机遇并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在“十二五”期间,把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完善落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为此,提出以下两点对策:
(1)加强引导和管理,提高服务业企业竞争力。首先要转变生产性服务业的传统观,提高对生产性服务业本质特征、发展规律、经济功能、发展趋势等的认识,并将其放到促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升级、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地位上;其次要把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律,有选择地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发展程度、基础设施条件以及企业状况等有选择地鼓励和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建立开放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体系,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一引导内外资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积极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引资与开放,引导内外资投向产品设计、物流服务、营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二承接生产性服务业转移,融入长三角价值链和生产分工体系,充分利用长三角发达地区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积极承接服务业外包业务,包括软件服务、银行服务、产品设计、营销服务和网络服务等,逐步融入全球价值链和生产分工体系,促进安徽制造业竞争优势由本地区向国内再向国际市场转变;三提升生产性服务质量,推动生产性服务贸易。服务贸易从发挥劳动力优势逐步转向依靠生产性服务的投入创造竞争优势,提高生产性服务的质量,积极促进金融保险、工程服务、建筑服务、新产品研发、物流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性服务出口,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实现贸易与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韵,闫小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人文地理,2003,(18)
[2]刘重,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J],天津社会科学,2006,(2)
[3]赵成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08,(30)
作者 吴礼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