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高校就业扶助研究

摘 要: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大保障力度,增强相对贫困学生内生动力,增强发展后劲,保障教育公平,消除贫困代际传递,建立体系化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帮扶支持体系,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有效探索。本文以 6 所高职院校为例,通过调研分析,指出了当前相对贫困学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优势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举措。
关键词: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7.035
0 引言
在脱贫攻坚时期,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倾向性帮扶政策,通过抓重点、攻难点、强弱项、补短板,我国如期消除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近 1 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落实贫困毕业生优先安排实习,优先推荐就业,实现稳定就业,有效落实「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脱贫要求,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广大寒门学子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成就人生梦想。这一有力举措亦为我国如期实现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进入后脱贫时代,为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各高校应当更加细致的做好相对贫困学生的学习、就业保障工作,确保教育公平,严防再度返贫。
1 数据采集及样本数据库的建立
为做好后脱贫时代高职院校相对贫困学生帮扶情况的调查研究,分别选取 A(省会城市)、B(一般城市)、C(一般城市)三个不同地区的 6 所高职院校采集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数据采集过程中,分别选取校内就读、顶岗实习、已毕业三个层次学生。从受调研学生对学校就业帮扶政策的宣传了解、个人就业预期、优劣势认知、就业帮扶成效、就业满意度、就业帮扶需求等多个维度开展问卷调研。因院校规模、体量相差较大,对部分高职院校仅选取 1-2 个系部开展问卷调研,以确保各调研院校样本数量基本一致。
在本次课题调研期间,因学生毕业离校、就业企业分散、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对 A 地区部分高校未毕业学生采取纸质问卷方式调查,对 B、C 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及 A 地区高校已实习、毕业学生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数据样本。通过调研,每高校采集数据样本 800—1200 人,6 所高职院校共采集数据样本 7068 份。数据采集过程中,按就读学校、专业、性别合理分布原则,共发放纸质问卷 1256 份,回收问卷 1123 份,回收率 89.41%。其中有效问卷 963 份,有效率 79.25%。
2 调研数据梳理与分析
2.1 相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薪酬期望的差异
相对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对于薪酬期望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除了对于薪酬分布的中间正常值 3500-4500 元/月、4500-5500 元/月的薪酬选项二者差异性较小,均为非贫困学生高于贫困学生约 0.5 个百分点,其余偏离正常值的较低、较高薪酬选项,二者差异性逐步增加。与中间正常值偏离越大,二者选择差异性越大。其中,对于月薪 1500-2500 元的低月薪,贫困学生可接受的比例为 14.12%,而非贫困学生可接受的比例仅为 5%。而对于 5500 元以上的较高月薪,非贫困学生选择的比例则明显高于相对贫困学生,非贫困学生选择比例为 31.2%,而相对贫困学生选择比例仅为 15.2%,相对贫困学生选择较高月薪的比例仅为非贫困学生的一半。由此分析得出,相对贫困学生就业时,因为较为缺乏家庭经济的长期支持,往往更为迫切的需要尽快找到工作,即使工资收入低一些,也愿意接受。而非贫困学生,由于有家庭的稳定经济支持,往往就业的紧迫感较低,能够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花更多的时间去慢慢选择收入较高、较为满意的工作。而非贫困学生在就业选择时更加自信,对于薪酬的期望更高,能够更加从容的选择较为满意的工作,而相对贫困学生则由于自信不足,且急于找到稳定工作,以获得收入来源,故在工作选取时往往降低薪资要求。
2.2 相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对于就业与就学选择的差异
根据对问卷调研结果分析,对于「如果毕业时,有『专升本』和就业的机会同时供你选择,你的选择是?」这一问题,相对贫困学生中选择「继续上学,提升自己」的比例为 59.17%,选择「工作就业」的比例为 40.83%,而非贫困学生选择选择「继续上学,提升自己」的比例为 70.32%,选择「工作就业」的比例为 29.68%。该结果的原因与相对贫困学生和非贫困学生对于薪酬差异性的选择原因基本一致。由于相对贫困学生毕业时自信心不足,有较大的家庭经济压力,想要尽快通过就业获得稳定收入,以解决家庭经济负担,而非贫困学生由于没有经济的后顾之忧,家庭也更有能力提供持续的经济支持供学生继续上学。因此,相对贫困学生选择「继续上学,提升自己」的比例为 59.1%,大幅度低于非贫困学生选择比例的 70.3%。相对贫困学生选择「工作就业」的比例为 40.8%,则明显高于非贫困学生的 29.68%。
2.3 相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对于自身就业优势认知的差异
根据调查问卷,对贫困学生和非贫困学生对于自身就业的优劣势选择结果进行分析,发现 8 项测评指标中,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对于通用技能、职业素养、择业观、意志品质、社会关系、社会实践、职业形象 6 项测评指标的认知选择基本一致,没有较大差异。但对于专业水平(学业成绩、专业理论及其实践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新环境融入能力、面试能力等)2 项测评指标,二者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其中,贫困学生觉得专业水平(学业成绩、专业理论及其实践能力)将成为自身就业优势的比例为 24.78%,非贫困学生的该选项的选择比例为 19.21%,二者体现了较大差异性。与此指标相接近的通用技能、职业素养两项指标,也均是贫困学生的就业优势认知高于非贫困学生。
经过与部分调研学生深入访谈及结果分析,相对贫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为了获得更高等次的奖学金或助学金,也为了将来就业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往往学习上的动力更足,压力更大,学习会倾注更多的精力,努力让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加过硬、学业成绩更加优秀。而非贫困学生由于相对无此压力,学习上的主动性相对要低,故自身专业水平自信程度也要稍低一些。
但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新环境融入能力、面试能力等),则成为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之间就业优势认知相差最大的一个指标,非贫困学生认为社交能力成为自己就业优势的比例为 13.12%,但贫困学生则为 9.51%。由此可见,因为相对贫困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地区,受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方面的影响,面对新环境往往会产生胆怯、畏缩,甚至自卑的心理,让他们对个人社交能力自信不足。
3 完善高职院校相对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意见建议
3.1 加强心理辅导,树立职场信心
根据调研结果,相对贫困学生受个人成长环境、家庭经济压力等因素影响,往往更容易产生自卑、不自信,进而对个人社交能力持怀疑态度,甚至影响面试表现及职场中同事关系。学校应对相对贫困学生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通过「心理沙龙」、讲座论坛、励志故事分享,甚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使他们树立自信,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勇敢地面对职场中的一切挫折。
3.2 加大支持力度,消除后顾之忧
根据调研,贫困学生选择继续「专升本」或更高层次求学的比例大幅低于非贫困学生,究其原因,贫困学生主要是受家庭经济条件制约,希望早日就业,减轻家庭负担。由此,还需要继续加大对相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帮扶力度,通过加大「励志」奖学金的数量、金额,提高助学金的资助标准,加大「助学贷款」的宣传及发放力度,提高其他各类贫困补助水平,使相对贫困学生在求学的道路上不要因为经济压力而放弃更高层次学习的机会。
3.3 落实帮扶政策,确保稳定就业
增加就业是贫困家庭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学校要切实提高对相对贫困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学生入校之初,要精准建立相对贫困学生台账,为后期落实各项倾斜政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撑。在学生专业选择过程中,要开设绿色通道,为学生选择、调整到就业前景广阔的优势专业就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利用节假日、第二课堂,针对性的开设及技能提升、心理辅导、职业教育等课程,提高贫困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信心;在学生实习就业阶段,学校要优先为贫困学生推荐实习就业,动员企业开展就业帮扶,设立贫困生专场招聘会,确保贫困学生有限稳定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3.4 加强培训指导,制定职业规划
在调研过程中,相对贫困学生往往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没有明确的目标方向,仅局限于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有一份稳定收入,但对于长远职业生涯、职业成长感到茫然。这就需要学校在学生实习就业前,开展专场教育指导,使学生了解自我,合理定位,找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并以此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及早谋划学习或就业方向。
4 结语
在前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职业教育发挥了「扶志」「扶智」「扶业」「扶技」的重要作用,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起到了显着的作用。在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在防止「返贫」、助力学生就业创业、稳定致富等方面仍具有独特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各高职院校要将相对贫困学生的实习就业工作作为当前最紧要的政治任务,保持高位推动、一以贯之,形成多元参与的协同机制,多措并举的帮扶体系,增强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确保脱贫成果「稳得住、不返贫」。
参考文献
[1]赖德胜,石丹淅.我国就业质量状况研究:基于问卷数据的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3,(5):3948.
[2]屈璐,廖大凯.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扶贫长效机制建构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1,(12):1014.
作者 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