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探讨 

作者
作者

摘 要:金融中心是经济发展和金融业高度集中的产物,任何一个地区或城市建设为金融中心必然为该城市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因此试图设计一套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通过周边城市比较判断,探讨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潜力,为促进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提出参考意见。

关键词: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潜力;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5.018

1 引言

金融中心的研究与金融学和城市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首位较全面研究金融中心的是 Kindleberger(1974),他指出金融中心有着明显的聚集效应,并且研究出了金融中心拥有跨地区支付和资源配置的较高效率。区域金融中心对于区域的风险控制、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一国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在很早以前就有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研究。胡坚 (2003)、吴聪,王聪 (2005)、王仁祥,石丹 (2005)等学者都探讨了金融中心指标体系,其选择的指标体系注重于对城市总体实力评价和排名。陆远权、张德钢(2012)通过 DEA 衡量了中国区域金融效率,并通过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说明了我国区域金融效率差异。薛昶(2012)在首先分析成渝经济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难点,接着又提出构建成渝「双城」为核心的区域金融中心及相关发展经济的建议。陈凡、韦鸿(2016)指出实施「一带一路」对于武汉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并根据武汉的定位对区域金融中心升级版做出合理的建议。本文试图采取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相关城市作出综合比较,获得的结论为实践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3 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选择

金融中心分为不同层次,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是从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起来的,在发展的同时也保留了该地区本身的特征。因此,本文从全面性、针对性以及可获得性的原则出发综合评估金融中心的实力。本文选取国内一些实力相当的城市进行指标评价比较,通过对指标进行的定量分析,分别得出重庆城市的优劣势,期望得出的结论对于重庆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建设性的改进。国内城市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七个指标组成,分别为人均 GDP、进出口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旅游业总收入、工业增加值、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金额、固定资产投资总值。这七个评价指标都是定量指标,是分析金融中心指标的重要因素。

3.2 指标体系的特点

首先,选取的评价指标数目合适,包含了构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因素,能够有效地评估指定的地区或城市。其次,在指标的选取上采用定量指标,能够具体地表达出数值的大小。最后,本文所选择指标引用的数据都是在权威官方网站如统计局、中国海关获取的,因此评价结果是真实有效的。

4 重庆与周边主要城市的比较分析

4.1 比较城市的选择

重庆作为国家的直辖城市,在资源和经济区位上都具有比较优势,成为长江上游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因此选择西南地区的四座城市进行比较,分别为:重庆、昆明、成都以及南宁。

4.2 数据来源和比较方法

4.2.1 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使用了四个城市 2014 年的截面数据进行评价。国内城市选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重庆等城市 2015 年统计年鉴和其他统计年鉴。

4.2.2 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挑选的主要城市进行逐个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法可以有效地降维,利用得到的几个公共因子进行数据解释。在存在很多变量和变量相关性较强的情况下,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出因子得分,根据因子得分对城市排名和综合评价。同时,聚类分析能够通过选取的指标,根据每个城市距离的远近进行分类,再依据不同类别对不同城市做出分析。

4.3 比较结果

由四个国内城市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来进行主成分分析法,再提取主要因子,并通过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再对因子进行命名,得到的结果如表 1。

21.69724.23897.827 根据表 1 能够得到,通过因子分析提出了 2 个主成分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 73589% 和 24238%,累计贡献率为 97827%。故二个主成分因子基本上解释了原始指标的所有总方差,即原有指标数据基本上没有得到任何缺失,分析结果比较理想。用 F1 和 F2 分别表示两个公因子。

通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看出,F1 表现了重庆的优势,因此称之为优势因子;F2 主要表示重庆的劣势,故称之为劣势因子。对于 F1 来说,包括进出口总值、公共财政收入、旅游总收入、工业增加值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总值;对于 F2 来说,包括人均 GDP 和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金额。从不同城市的两个公因子得分,以及选择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可以算出每个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及排名。

从表 2 可知,在两个公因子中,重庆在 F1 上的表现不错,在这些城市中排名第一,在 F2 上表现较差,排名第三,仅优于南宁。从总体来看,重庆的综合得分较高,排名第一,成绩良好。

5 比较分析的基本结论

根据以上综合比较,我们发现重庆市拥有多重优势,具有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良好基础。从地理区位来看,重庆处于我国的西南边、长江上游,西靠四川,东临湖北、湖南,北接陕西,南连贵州,水陆空交通便利,在历史上重庆被誉为「三都之地」,经济辐射范围大。

从经济水平来看,在 2015 年,重庆市的 GDP 为 15719.72 亿,同时人均 GDP 是 52111.58 元,远远高于全国的 GDP 平均水平。就科研水平而言,重庆是长江上游的科研成果产业基地,其科技创新能力是西部地区的首位。就国家政策来说,重庆是我国第 4 个直辖区,是长江上游经济的中心地带和西部地区经济的核心力量,其承担着三峡百万移民的重要责任。在 2010 年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里面,重庆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深圳成为中国五大中心城市,同时重庆排到了深圳的前面,占据第四名的位置,这在中西部地区是史无前例的。区域金融中心可以反馈性的对该地区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可以加速发展区域的经济。毫无疑问,在以上前提条件下,重庆市构建西部区域金融中心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积聚效应,而且会推动重庆市和西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因此我们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在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中,从重庆与成都、昆明、南宁等城市的对比分析可以得知重庆在国内四座城市中位居第一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巨大潜力。

第一,重庆每年的进出口总金额较大,仅 2014 年高达 954.5 亿美元,人均水平高于三个城市,具有良好的国际贸易市场,贸易交通条件便利、陆运、空运、航运通道基础扎实,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具有潜在的后发优势。

第二,重庆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其地理范围与其他三座城市相比相对较小,因此,其金融机构银行存款规模相比较小,但是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重庆与其他三座城市的差距会不断缩小,其潜力将进一步发挥出来。

第三,本文采取的是 2014 年的截面数据,是一个静态的数值,然而并不能真实的反映重庆最近两年的进展,本文数据仅为分析重庆建立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和劣势比较提供参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胡坚等.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大学学报,2003,(9): 4044.

[2]吴聪,王聪.我国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 2005,(12): 1013.

[3]王仁祥,石丹.区域金融中心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模煳综合评判[J].统计与决策, 2005,(9): 1417.

[4]陆远权,张德钢. 我国区域金融效率测度及效率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1):96101.

[5]薛昶.论成渝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J].探索,2012,(5):96100.

[6]陈凡,韦鸿.「一带一路」战略下武汉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升级版的思考[J]. 武汉金融,2016,(11):1720.


作者 吴璐 李富昌 者贵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