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改革

作者
作者

摘 要:基于新工科背景,根据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不足,针对国家提出的关于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结合汽车行业现状及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提出全方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国际创新能力的专业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进行改革探索。同时提出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保障,建立国际化学分制下的平台式教学管理体制,融合国际先进 Project 闭环教学理念强化「新工科」建设,协同培养国际化联合创新水平等相关改革措施和方案。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与改革,可为专业建设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支持,将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国际化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关键词:新工科;车辆工程(汽车方向);国际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3.015

自 2016 年第一次提出「新工科」以来,教育部组织国内各大知名高校共商共策,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全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且未来可引领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高校「新工科」模式,推动高等教育助力强国建设。在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全球的国际化人才创新培养是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和未来人才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紧密结合当前国际化人才培育计划,2010 年中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国际战略,尤其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提高技术人才国际化水平」。而普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训练基地,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理念应紧跟汽车产业的市场需求及国际化发展趋势,从而培养专业的高级工程应用型国际人才。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作为工科专业中最为紧缺专业之一,其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重中之重,是中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有力基础保障。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将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优秀国际化人才,推动汽车工业「中国创造」走向世界。

基于新工科背景,根据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不足,针对国家提出的关于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结合汽车行业现状及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提出全方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国际创新能力的专业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进行改革探索,并提出改革措施和方案,可为专业建设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支持,将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国际化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1 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现状分析

1.1 专业现状

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本校的特色专业之一,车辆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和江西省高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同时获批江西省高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近年来在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车辆工程专业排名第一,且获批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其中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以汽车及车辆交通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为交通领域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近年来,就业率一直名列前茅,输出的本专业毕业生受到省内外各用人单位的一贯好评,尤其对于汽车行业就业单位一直供不应求。

1.2 存在的问题

在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属于机械工程大类,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管理等多门学科的交叉,由于各学科专业界限严格,导致跨学科交叉难度较大,严重限制了跨学科专业之间的创新合作,缺乏跨学科的专业交融创新合作机构,尤其涉及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对于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人才的培养,其教育教学理念单一、培养方案缺乏国际化创新思路,教学模式主要为课堂灌输型,缺乏对学生国际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师以高学历为主,但真正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占比不足,缺乏国际师资和教学团队。以上教学模式及师资团队等因素已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国际化的培养质量,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对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2020 年,经教育部批准(教外函[2020]7 号),华东交通大学与美国匹兹堡州立大学合作举办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车辆工程(汽车方向)培养计划由华东交通大学与美国匹兹堡州立大学(其汽车技术专业排名位列全美 TOP3)共同制定,采用 3+1 联合培养模式(3 年国内 +1 年国外(自选)模式),发挥双方高校的教学及师资优势,共享双方优质教学及师资资源,专业核心课程及学科主干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车辆工程、智能机械等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从事车辆工程设计、制造、研发及工程运用等相关方面工作的具有国际技术合作及创新能力的专业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以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国际联合培养为目标,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作为导向,针对专业的存在的现状和不足,提出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全方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识和思维融入本科生培养的教学体系和师资体系中,建立国际化学分制下平台化教学管理体系;融合国际先进 Project 教学理念强化「新工科」建设;协同培养国际化联合创新水平。可为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建设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支持,将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国际化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2.1 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保障

为了切实贯彻「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其改革的首要任务即把好人才的输入关,即重视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学生的招生入校资格。基于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国际班的办学特点,招录时全部实行一本以上分数线录取,同时以学生的英语成绩及综合素质能力为首要评判指标择优录取,保证专业人才输入的再造性及培养价值。并在进入大学的基础学习中重点进行英语能力的强化提升,包括口语、阅读和写作等,同时着重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团队,师资力量的改革应主要突出专业知识国际化和语言能力国际化,熟悉本专业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前沿趋势,同时了解国内外专业文化特征,语言讲解及教授能力较优。组建国际化师资团队,直接从海外引进本专业优秀人才、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访问进修,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中外教师互换性教学等,多管齐下地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国际化教学的师资阵容。多方合作,与不同的院系、专业、企事业单位组建教学团队,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料的有机结合,优化教学团队跨学科国际化合作平台,共育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2.2 建立国际化学分制下的平台式教学管理体系

在「新工科」背景下,将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课程根据课程大类,划分「平台式」课程教学体系,将学习方向分为汽车测试技术、汽车开发关键技术 CAD/CAE 工程、汽车先进制造技术、汽车智能网联化、汽车新能源等,学生根据不同兴趣选择平台化课程学习。在平台的专业课教学中,实时调整与更新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和教材,对于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多方位双语教学,如《汽车构造》《内燃机原理》《汽车底盘基础》《汽车设计》等,借助国外知名大学的教材应用情况,建立参考文献/资料网络体系,选取经典的全英文教材,如《Motor Vehicle Structures》《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The Automotive Chassis:Engineering Principles》《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Vehicle Design》等,采用总体核心主干内容全双语教学方式(英文占 100%)、重点内容分主次的非全双语教学方式(英文占 30%-70%),中英双语集成式教学,强化专业基础,突出重点难点,实现与国际化教学的有机融合,建立良好的国际化意识。同时加大专业课程中工程实验、实训课程比例,采用线上线下的国际合作实践平台教学方式,通过平台中师生之间的实践教学与实践互动,形成专业实验国际化理念。

2.3 融合国际先进 Project 教学理念强化「新工科」建设

综合分析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的现状,为突出「新工科」概念,通过专业相关的工程案例,采用分小组课题的形式,将课内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从而建立基于案例教学的国际化 Project 教学方法。通过创建 Project 教学模式,提倡专业课程教师以国际化的角度设计学科前沿课题,同时鼓励本科生根据学习进度全程或适度参与研究,围绕 Project 主题开展教-学-练环节,实践主动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模式,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与国际接轨,提高师生的国际化思维水平。以工程应用问题作为出发点,通过「问题提出 → 知识运用 → 解决方案 → 问题解决 → 知识反馈 → 整理融合 → 新问题」的闭环反馈式过程,不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同时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从而突出专业的「大工程」特色,达到新工科建设的目标。开展多学科交叉改革与交融,产学合作,校企共建,协同育人,从而培养出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专业综合能力的创新国际人才。

2.4 协同培养国际化联合创新水平

基于新工科建设,与国外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实现学分互认。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式和异步式协同国际交流,建立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引进优质创新创业培育资源,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确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贯穿于本科四年,通过专业课程教师作为导师,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及竞赛,主要有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学生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实施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国际高校接轨的,使学生有机会与国际高校的师生交流、合作与竞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面向世界,接收外国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走出国界,与外国(留)学生进行国际团队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促进学生的国际化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建立国际互动、中外协作竞赛型创新团队,从而培养一批具备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思维的创新人才。

3 总结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有利于提升车辆工程(汽车方向)专业建设中对于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对于培养具有国际创新能力的专业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重视人才输入的国际化,强调师资团队的国际化,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保障;划分专业课程大类及实行多方位双语教学,建立国际化学分制下的平台式教学管理体系;将「教学」模式调整为「学教」模式,融合国际先进 Project 闭环教学理念强化「新工科」建设:通过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建立国际协作竞赛型创新团队模式,培养学生国际化联合创新水平。采用提出的全方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为专业建设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支持,更好地满足相关行业发展及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旭东,杨智宇.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现代化,2020,(32):1719.

[2]李庆领,吕耀中.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及策略[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101104.

[3]马其华,闫业翠,翁文涤,等.基于新工科建设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323:112114.

[4]刘飞,姬鹏,刘传志,等.基于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汽车构造双语课程教学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103105.

[5]姜云斐,吴金华.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农机,2017,44(9):243.

[6]常颖,李晓东,赵剑,等.车辆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17(1):202208.

[7]温永美,赵向阳,候锁军,等.基于多学科交叉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时代农机,2020,47(3):121124.

[8]李顺才,邢邦圣.车辆工程专业分类分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4):6265.


作者 刘霏霏 秦武 李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