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探讨

作者作者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十分丰富,涵盖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五大领域,同时其价值意愿也十分丰富,蕴含了平等自由、公平正义、绿色共享等价值取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当下中国的核心外交理念,对中国的外交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宣传中国价值理念、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视角,探究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路径。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形象;构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1.051

1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国家形象相关概念界定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

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有的是通过解析其概念的方式进行界定。例如先解释共同体的概念,再解释命运共同体概念,进而推理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但这些概念的界定都离不开西方政治思想家和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共同体概念。另外一些学者则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解成人类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外,还有人类血缘共同体、人类利益共同体等。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对其他共同体而言更能够代表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愿望,代表着全世界人民幸福的最大公约数。鉴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既是一个如何将人类命运紧密相连、使其共同发展的理论,也是一个人类未来如何生存、发展的实践目标。

1.2 国家形象概念

刘艳房在其着作中指出,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的各种理性行为体所形成的综合印象和评价。理清华在其文章中指出:「国家形象是国际公众对某个国家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和舆论反映,也是民族精神和国家软实力的外在表达。」通过比较总结,笔者认为国家形象是国际行为体对民族国家所形成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等方面的综合性印象和评价。

1.3 中国国家形象概念

由国家形象的概念可以得知中国的国家形象包括中国自身对国际社会所展示的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生态形象、安全形象,中国的国家形象是这些形象的总和。政治形象主要包括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实施情况、外交情况的总体印象和评价;经济形象主要包括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情况、发展方向以及和世界经济的互动程度的总的评价和印象;文化形象主要包括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文化类型、文化机制、文化态度的总的评价和印象;生态形象主要包括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环境治理、社会治理以及全球治理方案的总的评价和印象;安全形象主要包括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国内安全形势、国际安全形势的处理能力和态度等总的评价和印象。

2 中国国家形象构建面临的挑战

2.1 政治层面

从国际层面来讲,「中国威胁论」等论调甚嚣尘上。西方一些国家普遍认为中国崛起之后也会踏上「国强必霸」的老路,进而威胁世界和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和平大国形象;从国内层面来讲,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反腐斗争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但贪污腐败的陈旧历史依然使中国面临政风不纯、贪污腐败的国际舆论压力。在范红、冯嘉晨的《反腐败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一文中指出,腐败是海外受众对中国政府的「刻板印象」之一,2014 年底由非营利性反腐败组织「透明国际」发布的《全球腐败年度报告》中,中国政府的排名在 2014 年滑落了 20 个位次,仅在所有国家中排名 100 位。

2.2 经济层面

从国际层面来讲,「中国经济威胁论」的论调十分严重。自 2015 年中国发起亚投行以来,德国在《法兰克福汇报》发表言论称中国已经开始积攒了抗衡世界银行的金融力量。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常直接将中国称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言论看似在肯定中国的经济实力,但实际上却在给「中国经济威胁论」推波助澜。从国内层面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内在驱动力不足,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仍然需要时间。由于创新力不足,对外出口产品屡遭贸易壁垒,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关于中国的反倾销案数不胜数,这大大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形象。

2.3 文化层面

从国际层面来讲,中国文化输出的论调此起彼伏。例如英美媒体对孔子学院的定性,他们认为中国政府建立孔子学院的真实意图在于使孔子学院配合中国的野心和扩张行为,传播共产党观点,美化政府形象,它不是文化传播的工具,而是一种政治性工具。这极度歪曲了中国在全球各地兴办孔子学院的意图,让国际公众误以为中国在搞文化输出,不利于中国形成良好的文化形象。西方国家不仅对孔子学院恶意歪曲,也将李子柒等网红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行为定义为文化输出,种种恶意诽谤和诬陷都让中国文化形象备受争议。从国内层面来讲,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展现给国际社会的文化有限且缺乏新意,文化大国形象构建任重而道远。

2.4 生态层面

从国际层面来讲,「中国环境威胁论」和「中国能源威胁论」一直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调中国采用粗放式发展模式,浪费能源的同时导致了环境污染,指责中国是全球气候问题的主要「贡献者」,中国经济发展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这不利于中国环保国家形象的形成。从国内层面来讲,由于公共卫生事业还存在一定问题,人民环保意识还十分欠缺,街面脏乱差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直接向来华人员展现了一个脏乱差的中国形象。

2.5 安全层面

较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的传统安全形象相对有优势。但是非传统安全形象相对较弱,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国外一些人员的恶意诽谤,都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例如意大利官员曾在公开场合讲到疫情是「黄种人的病」;丹麦把中国的五星红旗上的五角星用新冠病毒代替;美国华尔街日报上称,「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等,这些言论和行为对中国的公共卫生安全形象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的非传统安全形象面临巨大挑战。

3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国家形象构建路径

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价值意蕴以及中国国家形象概念,文章从以下五个方面简述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路径。

3.1 政治方面

政治上,继续走对话协商道路,追求持久和平。中国对内应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提高国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和政治素养,同时也通过国内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影响国际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国际社会展示一个国民政治素养较高、政治文化先进的大国形象。中国对外要始终秉持不搞霸凌主义、不搞强权政治、尊重别国主权的原则,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合理解决同日本、美国等国家的问题;长期维护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处理外交关系始终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2 经济方面

经济上,继续坚持合作共赢理念,谋求共同繁荣。中国对内应继续发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多加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增加国家税收、增加就业岗位等作用,继续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继续坚持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国际社会展现出经济繁荣、实力雄厚的大国形象。中国对外要继续发挥好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火车头作用,始终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投行」等合作项目,积极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体系。中国对外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同其他国家的合作越来越多,但决不利用发展经济之便干涉别国经济发展方向、不涉足别国政治领域。

3.3 文化方面

文化上,继续坚持交流互鉴原则,力求平等交流。中国对内要不断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增强中国国民对外国文化的「免疫力」,为国际社会展示一个文化繁荣的大国形象。中国对外始终坚持不搞文化霸权,不强行输出本国文化这一理念,摒弃文化有优劣之分的观念,同其他文化积极交流互鉴,以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

3.4 生态方面

生态上,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地球清洁美丽。中国对内应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升国民环保意识,加强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完善创建卫生城市以及社会治理的举措,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为国际社会展示一个清洁美丽的中国形象。中国对外应在全球变暖、大气污染等气候和环境问题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和举措,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与此同时中国也要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资金支持,配合其他国家共同维护绿色地球,向世界展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3.5 安全方面

安全上,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寻求普遍安全。中国对内要不断解决非传统安全方面的问题,清理本国的恐怖势力和网络威胁势力,使国家各行各业气正风清,与此同时也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打赢这场战「疫」,对于国家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加强管控,确保公共卫生安全,为国际社会展示一个相对安全的大国形象。中国对外要积极同世界各国一同携手、共同战「疫」,全方位应对「疫情」带来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坚决同世界各国并肩作战,不推诿责任、不恶语相加,为世界展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东方大国形象。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提出的关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无论是其科学内涵还是价值意蕴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全世界人民的期望,中国积极宣传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发展注入了中国力量,这对中国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艳房,张骥.国家形象及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研究综述[J].探索,2008,(02).

[2]李步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58(04).

[3]孙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时代价值研究[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18.

[4]贾磊.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思想渊源与路径选择[D].长春:吉林大学,2017.

[5]付泽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与时代品格——以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为视角[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7,(01).

[6]李爱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本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02).

[7]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5 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03-29(02).

[8]刘艳房,张骥.国家形象及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研究综述[J].探索,2008,(02).

[9]寇怡昕.东方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形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0]薛青.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9.

[11]江德斌.「李子柒的文化输出」应予以肯定和支持[N].中华工商时报,2019-12-13(003).

[12]范红,冯嘉晨.反腐败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对外传播,2015,(08).

作者简介:常荣娟(1995-),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河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孙昀昕(1993-),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河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常晴(1996-),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河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发展。


作者 常荣娟 孙昀昕 常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