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脉传承的精髓就是「工匠精神」。本文以近几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装备制造类赛项为研究,探索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高职;技能大赛;工匠精神;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1.025
近几年,在一轮又一轮的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一个核心的重要内容就是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率,成为每个高职院校检验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的内容。2019 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比赛中有八个装备制造类赛项,装备制造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工作母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任,可以说它是工业的心脏和国民经济的生命线,是支撑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石。而装备制造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就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他们具有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检验「工匠精神」的关键就是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通过赛事检验学生技术技能、检验学生吃苦耐劳、检验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020 年 11 月 24 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1 「工匠精神」在高职技能大赛中的涵义
从工匠精神的理念来说,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高职技能大赛赛项内容、比赛形式、比赛时间、比赛设备等均发生变化,不断和企业一线真实生产相结合,从以前的单一能力的考核,到现在综合能力的考核;从以前的知识点的考核,到现在的创新点的考核,考核内容越来越贴近于「工匠精神」。赛题考核形式更加的多样,更多的是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和更加专注创新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
学生如果想在高职技能大赛比赛中获得奖项,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大尚,而是脚踏实地、精益求精、专注创新,这样的比赛比出来的不单单是成绩,而是未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只有培养出高技能人才,才能将制造出的产品位于世界的尖端,所以将「工匠精神」体现在高职技能比赛,实际上就是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甚至是大国工匠,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更快速的实现中国梦!
2 八个装备制造类高职赛项的意义
2019 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装备制造类赛项为八个,即: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装调与数控改造、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艺、制造单元智能化改造与集成技术、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汽车检测与维修。他们涉及装备制造的各个领域,体现未来的发展方向即中国制造 2025,所以八个装备制造类高职赛项代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3 对高职装备制造类赛项的认识——以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赛项为例
高职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赛项至 2019 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2020 年因疫情原因暂停一年。本赛项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两个部分,其中上班场为 3 小时 30 分钟,主要考查学生以下技能:(1)三维扫描仪的使用,这里主要考核学生使用扫描仪扫描工业产品零件,首先对工业产品零件进行喷粉,这是一项技能,喷粉好坏直接影响零件扫描质量和后面处理的精度,需要学生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点云处理软件和正逆向软件的使用,这块是训练学生使用 4 种软件完成产品的创新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创新设计是十分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也就是「工匠精神」。下半场是 2 个小时,使用数控铣床对零件进行加工,培养学生使用数控铣床、刀具选用与安装、量具的使用、机床的维护与保养等内容,这部分是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稍微有不足就会影响到加工零件的质量,这就要求操作的学生专注、精益,这样才能加工出符合图纸要求的创新工业产品。
4 「工匠精神」在职业技能大赛训练中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将「工匠精神」溶于学生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在训练中一点一滴养成工匠精神。
4.1 「工匠精神」培养是一种过程,需要长时间打磨
在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需要在职业技能大赛训练过程中逐渐地养成,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技能大师的示范操作、学生动手操作的自身感悟等使其逐渐地养成「工匠精神」,这个过程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甚至一直伴随着学生一生。
4.2 训练过程处处体现「工匠精神」
在训练过程中,应将工匠精神处处体现,从一个点滴之处都能体现工匠精神,比如对设备的打扫、螺丝的安装、设备的保养,零件加工时的创新设计与加工等,老师应引导学生注意细节地方,使其在技能上逐渐贴近「工匠精神」。
4.3 建设工匠精神训练营地
依托智能教学工场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工匠人才培养工作。在校内建设智能化工匠人才培育实训室和智慧教室,校外与 500 强企业校企合作共建 500 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工匠人才技能培训基地和「厂中校」,校企双元共同制订专业工匠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工匠人才培养实训项目、开展工匠人才培养教学和实训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立「师带生」课题项目研究组,以「师带生」科研课题、项目研发为抓手,提高学生创新、专注、敬业意识和能力;实施「师带生」专业技能志愿者服务工程,增强学生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围绕工匠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课题研究和发表论文。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制定工匠人才培养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示范引领东北区域内各职业院校智能制造等专业大类人才培养实践条件建设;完成专业实训条件建设国家标准的制订和贯标工作,提高学校在实训条件建设方面的影响与辐射作用。
5 基于技能大赛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
从高职技能大赛举办到现在,事实已经证明,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不断提升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综合办学能力,为各行各业培养优秀人才。
「工匠精神」已经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大量的企业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在当下产业升级转型期,所以「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1 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等职业院校要求老师既要能讲理论,又要能进行实践操作。但由于我们教育体制的单一,很多职业院校老师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但实操能力较弱,这就要求针对企业具体需求来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挂职锻炼或到企业实习,只有教师达到了双师型,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工匠精神」。
5.2 引进企业一线工匠型人才组成训练团队
可以从企业一线引进工匠型人才,组成训练团队,企业工匠人才全程参与到学生技能训练全过程,指导学生应该具备的「工匠精神」,通过工匠型人才身先垂范,让学生处处理解「工匠精神」的意义,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养成。
5.3 整合课程、根据大赛制定课程标准
近年来,高职技能竞赛不在是一个知识点的考查,而是综合多个内容的考查,当下课程远远跟不上技能大赛的发展节奏,这就要求教师将课程进行整合,将原有的章节式的课程改变成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学生根据企业典型任务来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引入对「工匠精神」的考核,使学生边学边理解,最后实现吸收与消化。
课程标准的制定应根据大赛来制定,总结历年大赛考查的知识点、技能点、职业素养等相关内容,将这些内容放入制定的课程标准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使学生很快的掌握重要知识点、技能点和职业素养。
5.4 组建学生团队、实现老带新
榜样的作用是无限的,在培养技能大赛的学生中,应形成学生团队培养,采用老生带新生的方法,参赛老生根据具备的技能来指导新生,能使学生快速地成长起来。
6 培育融合工匠精神的特色校园文化
以黄炎培思想为引领,融合北大荒精神等地域产业文化精神,打造「敬业、精业、创业、乐业」校园文化。
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工匠精神和校园文化融合。成立由大师工作室、校园名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岗位要求将工匠精神标准化、具体化,并融入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中,使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言传身教传递工匠精神;通过校企共建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学徒制、顶岗实习等活动,让学生更深刻领会工匠精神、增长见识、磨砺技能。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借助学校的官网、微博、公众号等平台,将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杰出校友的成长历程等,通过视频、文章、漫画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营造高职师生学习工匠大师的优秀品质的良好氛围。
开展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邀请企业大师、技能名师作报告、展技艺,在每年职业教育活动月同期开展「工匠节」系列活动、举办各级各类大赛、增设专业社团和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工匠技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提高其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
将工匠精神植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校训是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校训设计活动,将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用简洁的文字,凝练成校训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利于促进校风建设。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师师德考核,加强对教学过程中备课、授课、答疑、辅导、作业批改、考试等环节的监督,督促教师转变工作作风,有利于促进严谨治学的教风建设。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实践、观看大国工匠相关影视作品等,深刻感受工匠不懈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勤勉好学的学风建设。
将校园景观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相融合。在校园景观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在广场、楼宇、长廊、教室、实训室、橱窗等场地,以故事、图片、图像、标语、雕塑等形式,将地域文化、行业要素、产业要素、职业要素融入其中,使工匠精神得以物化。
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社会输出高素质技术性人才,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甚至是工匠型人才,「工匠精神」最佳传承者就是技术人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职业技能大赛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最为有利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杨海峰,张志朋,孙楠,等.基于逆向工程的自行车灯的逆向设计与创新[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115-117.
[2]杨海峰,陈强.浅谈 3D 打印机的维护与故障的解决方法[J].价值工程,2020,(3):262-26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学科「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重点课题「职业技能大赛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GZB1320227);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教学工场建设的研究与实践」(SJGZY2019114);2020 年度校内预研究课题「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智能教学工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HZY2020JY004);2020 年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职业教育相关研究课题「基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1+X 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0YSRC05)。
作者简介:杨海峰(1982-),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生,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逆向设计与增材制造、高职学生技能大赛培养。
作者 杨海峰 张志朋 韩东 袁冰滨 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