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时代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措施

作者
作者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研究「互联网 +」时代下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措施,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与整理。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内容比较丰富,包括教学主体管理、教学时间管理、教学媒体管理、教学纪律管理以及教学环境管理。而在「互联网 +」时代下,课堂教学管理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育人功能弱化,另一方面是教师身份的变化。基于此,依据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特征与目标,从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优化教学管理方式、跟踪教学效果几个方面简要阐述了「互联网 +」时代下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课堂;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1.066

0 引言

在互联网渗透到各行各业,社会已经呈现出「互联网 +」局面的今天,高校课堂教学必须积极改革,管理者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利用互联网技术调整课堂教学管理方式,构建一个符合现代化教育理念,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需求的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互联网 +」时代下教育教学特征的研究就如何在这个新时代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分享几点拙见。

1 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内容

1.1 课堂教学主体管理

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有两点:一是教师主体;二是学生主体。先就教师来说,他们是教学管理中的灵魂,传统教学管理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领导者,对于课堂教学管理有直接的决断权、话语权,而且致力于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在「互联网 +」时代,教学形式、目标都有所调整,教师的角色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不再是具有权威性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上的监督者和引导者,新时期下如何适应新的角色值得思考与探究。再就学生主体来说,他们主体地位在传统课堂教学管理中相对较弱,建议权、发言权都比较少,这不利于他们全方面、多角度的发展。「互联网 +」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以怎样的形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1.2 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课堂教学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包括了师生互动时间、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时间、教师讲解知识与技能的时间,课堂教学时间环环相扣,是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在管理和规划课堂教学时间的过程中,教师主要以班上中等生为依据,按照他们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去安排,而没有考虑到学习成绩优异以及基础薄弱的学生,尤其是对于那些能力欠缺、基础薄弱的学困生,没有给他们预留提问时间,这让他们逐渐丧失话语权,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在「互联网 +」时代下,教师要尽可能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去安排时间,确保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能够获得平等的话语权,让他们高效学习、健康成长。

1.3 课堂教学媒体管理

在「互联网 +」时代的高校课堂上,多媒体成为教学必需品,所以如何有效管理教学媒体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怎样选择适宜的教学媒体,合理运用媒体让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率。但不同专业、课程对于媒体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要在深刻了解教学主题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其次,不能过度依赖媒体。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教师过于依赖教学媒体,甚至在课件制作上花费所有精力,比如追求形式、版面的精美与多样化等,却忽视了媒体最关键的作用是传播信息,过于喧宾夺主,这是「互联网 +」时代下课堂教学管理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1.4 课堂教学纪律管理

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纪律管理自始至终都是重要组成部分,而很多人对于课堂纪律存在认知偏差的问题。例如,一些高校教师认为维持课堂纪律就是学生不可携带无关学习的物品、不可随意提问、不乱动乱说等,而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曲解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和加强纪律管理,但是纪律管理不能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枷锁,也不能成为束缚教师创造性的枷锁。「互联网 +」时代下,应加强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要找到合适的管理方式,既要兼顾课堂纪律,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又要保证师生的创造性、积极性都能得到发挥。

1.5 课堂教学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至关重要,因为它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物理环境管理;二是心理环境管理。就物理环境管理来说,这是一种显性环境,是教学活动得以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包括教学中的各种设备、座位安排、教室布置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师生的情感与情绪等。在管理这些因素的过程中,管理者应立足心理学,根据师生身心发展需求寻找比较舒适的物理环境氛围。再就心理环境管理来说,主要包括个体心理因素、教学气氛、人际环境等,如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等,它们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如生生之间团结合作或者友好辩论,师生之间深入交流,这些都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互联网 +」时代课堂教学管理面临的挑战

众所周知,「互联网 +」时代的发展实现了资源共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宽,这也给课堂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一方面,育人功能弱化。传统高校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大量的文献书籍还有课堂上教师的传授获取知识与技能,教师在学生心中有很高的权威性,他们的个性修养、人格魅力、知识涵养等深深地影响学生,师生之间关系密切,感情深厚,而且学生尊重、敬重老师。「互联网 +」时代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权威地位,网络成为学生信任和依赖的新工具。在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很多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如追剧、看电影、打游戏、刷短视频等,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个人素养的养成均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互联网 +」时代下,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利用网络的便利进行教学管理,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给予学生应有的关注与关爱,防止他们沉迷于网络,在实际生活中变得不善言辞、冷漠孤僻等。另一方面,教师身份的变化。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形式在「互联网 +」时代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诸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很多不受空间、时间和地域限制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被引进课堂,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由知识灌输者、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设计者,知识传授转变为自主学习与问题引导,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辅导,答疑解惑,此外要监督、考评整个教学过程,课上给学生答疑解惑,课下指导他们拓展学习等。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对教师来说是挑战,于无形中给了他们压力,不论是适应能力、思想认识还是教育观念,这对教师都是严峻的考验。在实际生活中,部分教师迟疑于这些教育改革和变化,没有及时跟上时代潮流做出相应的调整,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下降。

3 「互联网 +」时代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教学资源

在「互联网 +」时代下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在这种新的环境下既要扮演好学生在学习上的促进者、组织者等角色还要成为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者与设计者。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管理实践中,应根据教学主题、内容收集相应的知识,挖掘和寻找大量的教学素材与资源,根据所教育的对象以及教学目标进行二次加工甚至三次、四次加工等。由于当前的高校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所以教师在资源开发上要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等收集大量的动画、视频、音频以及精美图片诸如此类的教学资源,与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作为重要的补充材料,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水平。除此之外,在「互联网 +」时代下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开发资源的意识。这个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要想适应社会并且实现自身价值,必须跟上时代脚步,善于获取知识,主动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汲取养分。因此,教师应借助网络资源平台组织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以此培养他们归纳知识、总结知识、验证知识以及探索知识的能力,形成以引导为动力,以网络为平台,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的现代化学习模式。

3.2 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教学设计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管理活动有序开展并且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与前提,在当前这个「互联网 +」时代,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技术优化教学设计,充分发挥设计的导向作用。传统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由于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阻碍,课堂教学管理具有单一性,各要素之间呈现出线性关系。「互联网 +」时代下,应当以学习目标为基准,通过创新方法、科学设计形成构思全面且有着清晰层次的教学体系,满足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或任务自主学习的需求,辅助他们梳理知识结构、罗列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因此,必须重视教学设计,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设计水平与质量,注重知识体系的研究性、科学性、系统性等,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紧密围绕社会需求与发展动态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等。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知识点为切入点收集大量的教学信息并整理,注重课下训练与练习、课上引导与指导,同时巧妙地借助微课视频、在线学习、翻转课堂、慕课等现代技术手段,打破传统教学环境下教材固定、时间固定、教学场所固定的局面,构建互学共进式、沟通交流式、小组探究式、双主体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

3.3 利用互联网技术突出学生主体性

「互联网 +」时代削弱了教师的权威性,这是因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被拓宽,很多学生养成了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习惯。在「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争取扮演好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等角色。如今,在知识时时刻刻都处于更新状态的背景下,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而在「互联网 +」时代下的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也要突出这一点,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借助互联网技术促使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善于抓住焦点,利用热点,迎合兴趣点,以此唤醒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多样的资源,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新鲜性、趣味性与审美性,使高校学生在这种现代化的课堂上集分析综合、眼界开阔、技能提升、知识储备、深入思考于一体。众所周知,互联网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优势,在「互联网 +」时代下的课堂教学管理中,应注重课上的互动、互问以及互学,同时注重课下的评价、辅导、答疑和讨论等,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同时保障课上课下的无缝衔接,真正做到连贯完整、互相补充,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

3.4 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教学管理方式

课堂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教育技术也是教学艺术,要想落实这一任务并不简单。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教师需要完成的工作很多,如问题解答、技能训练、知识传授等,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关注点、积极性与兴趣等,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问、积极参与、深入思考等。尤其是「互联网 +」时代下,教师要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化技术优化教学管理方式,以此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率、抬头率等。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智慧课堂,将提前准备好的问题或任务推给学生,让他们在线回答并提交答案,而教师再用大屏幕逐个展示学生的作品。一方面,这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每一个人都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上,另一方面,教师能够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与思想状态等,力所能及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这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获得满足感、愉悦感。

3.5 利用互联网技术跟踪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反馈与总结是课堂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既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核与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效率的评价。在传统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只看最终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这样的评价主观性、片面性很强,难以将真实情况反映出来。对于学习质量和效果的检验应当以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来执行,特别是问题的发现以及分析。「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这也使得考核与评价更加综合、全面。众所周知,网络具有记忆功能,学习痕迹通常都会以各种形式保留下来,如学生课前观看视频以及自主学习的时长、作业完成率、课堂参与时间以及教师的教学数据等都会被记录下来,这样学校与社会之间、学校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实现立体化、全方位的评价,教学质量的考核更加客观和完善,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跟踪与反馈。

4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给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带来诸多挑战,教师在享受网络红利的同时需要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管理中,管理者首先要明确教学管理内容,再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现代化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互联网 +」时代下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提升课堂教学管理质量与水平,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教师对于「互联网 +」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从而加大探索力度,不断完善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信利娜.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改革探究[J].教师,2021,(24):1314.

[2]陈芳.信息时代下高校翻转课堂教学管理优化策略分析[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1):99103.

[3]殷善福.自媒体时代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校课堂教学管理[J].现代职业教育,2021,(09):222223.

[4]陈芳.基于信息时代下高校课堂教学创新管理模式探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1,(01):5960.

[5]任群利,刘建国,李晋,等.信息时代下加强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06):1719.

[6]张弘,伊松.「互联网 + 教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创新探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5):153156.


作者 顾恒栋